薛 冰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將誦讀古詩詞列為一項重要內容:要求中小學階段的學生能夠熟練背誦一定篇目的古代詩詞。古人云:為文之道在于厚積而薄發。中小學生只有背誦大量的古詩文,實現“量”的積累,才能充分汲取古詩文的精華,得到古文化的浸潤,從而豐富自己的語言。優秀的古詩文具有豐富的內涵,在閱讀品味、欣賞咀嚼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吸收其精神營養,轉化為自身的素養積淀。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古詩文的誦讀尤為重要。教師有感情的范讀,讓學生對文章有一個感性的認識,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前對文本的內容和情感有深刻的理解,在課堂上才能進行有感染力的范讀。然后用多媒體播放提前下載好的課文錄音或朗誦,指導學生進行誦讀。當然齊讀也是必不可少的,學生大聲齊讀,可以帶動全班同學進入到讀書的狀態,也能度文章內容有一個整體的感知。那么如何使文言文的誦讀不再枯燥呢?在實驗班級進行誦讀活動,具體有“配樂讀”、“接龍讀”(師說)美文推薦周、學生寫書評等活動。
在對古詩文的內容進行講解翻譯之后,在課堂上設置朗讀小游戲——“文句接龍”,將實驗班級分成四個小組,進行接誦讀龍比賽。如《勸學》《師說》兩篇文言文,語句精煉,文中有較多的對偶排比句,讀起來朗朗上口,有韻律美,課堂上讓學生每人一句,計時的方式組間競賽。活潑有趣,也培養了學生的團結協作能力。在接龍活動中進一步加深對內容的理解,更有助于背誦。背誦在古詩詞的教學中重要性尤為突出,背記方能更好的理解,鞏固知識,不背久之就會淡忘。對在中職學生來說,這個年齡正是背誦的最佳年齡,好的詩文文辭優美、意境深遠,掌握的多了感受也就多了,隨著年齡的增長,體會愈加深刻,感知到的情感也會更為豐富。
無論是課本中的必讀古詩文還是課外的選讀古詩文,都以經典作品為首選,這樣學生對名言警句的采集會更高效,興趣也更濃厚,每周進行一次展示,將學生采集的名句以小組的形式交流,班與班之間展示評比。循序漸進的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形式的多樣化,也讓學生在交流中展示了自己的才華,享受了閱讀樂趣。
在學習《將進酒》一課時,詩文內容賞析完畢,開展名句采集活動,學生寫出有關“酒”的詩句,可以進行資料的搜索,然后一起分享交流,探討中國的“酒文化”,教師在學生自由發言之后進行適當補充點評,擴充了師生的知識面。而《詩經.靜女》是一首愛情詩,對于情感豐富的優勢女生來說,愛情的主題能吸引她們的興趣,故而在課堂一開始,先讓學生寫出愛情相關的詩句,進行小組誦讀,成功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配合這種小組競賽的形式,增加了趣味性的同時也成功地避免了課堂提問的緊張和枯燥。豐富了課堂的形式,在不知不覺間增加了學生的詩詞積累量,調動了積極性和競爭意識。展示完畢回到本課,情感能很好的帶入到本課。
除了課堂內外的誦讀,也可以開展一些書寫活動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例如《陳情表》一文作者李密在文中除了感謝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傾訴自己不能從命的苦衷,真情流露,委婉懇切,語言簡潔,其中描繪的自己與祖母相依為命的感情,讓人為之動容。后來就有“讀諸葛亮《出師表》不流淚不忠,讀李密《陳情表》不流淚者不孝”的說法。和同學們一起體會到這濃濃的孝心之后,布置書信形式的作業,同學們給家人寫信,根據學生的不同程度,自由選擇文體和體裁,鼓勵基礎好的同學嘗試以文言文的格式進行書寫,有興趣的同學還可以以詩歌的形式書寫。然后在班級進行展示,走到講臺進行“親情傳遞”,把對父母對親人的感情大聲朗誦出來,進行一次感恩教育,讓學生的情感得以升華,達到教學相長、情感教育的目標。
除了課本里選取的古詩文,還有很多經典名篇值得閱讀欣賞。在老師的指導下,制定讀書計劃,教師發揮主導作用,選取與《基礎模塊》和《職業模塊》《拓展模塊》相配套的必讀和選讀書目,讓同學們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誦讀的內容,符合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課外閱讀不僅能培養學生的文化素質,也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更重要的是,古詩文中蘊含的博大精深的思想,通過閱讀能滲透到了學生的心中,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春雨潤無聲”地讓學生學會感恩、友愛、愛國、自信等,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健康的價值觀。
比如《論語》《孟子》里的名句名篇,讓學生體會儒家思想,唐宋八大家的經典之作,對唐詩的課外閱讀可以根據不同主題進行閱讀賞析,“送別詩”、“愛情詩”“邊塞詩”“詠史懷古詩”“山水田園詩”等,宋詞依據“豪放詞”“婉約詞”的分類進行鑒賞,元曲里的《竇娥冤》等經典篇目,可以以觀看視頻、戲劇等形式進行學習。
通過豐富多彩的古詩文誦讀活動,引領學生走進古詩文天地,感受古詩文的魅力,豐富學生的語言功底。提高了學生的人文素養,形成了健全的人格,培養了終身學習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