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凱欣
漢語熱持高不下的當代現狀下,中國留學生數量逐年增多,系統化的教學體系,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博大寬廣的教學內容已經成為對外漢語教學的特色之一。隨之對外漢語教師開始重視“如何面對文化差異給留學生帶來的學習障礙”這一嚴重問題。面對擁有不同文化的留學生,教師如何克服不同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以及表達方式對課堂教學效果的影響。教師又將如何將文化因素與教學融為一體,使留學生成功的突破跨文化交際障礙,有效地學習課堂中教師的教授內容,促進語言知識習得和漢文化的傳播。
對外漢語課堂已經由最初的以實用主義為目標利用翻譯法單純學習漢語本體知識的課堂轉變為以興趣為主導學習漢語知識、文化、特色相結合的課堂。相對于單純的漢語語言教學,與文化相結合的語言教學更能吸引學生的興趣,提高留學生的學習效率。目前為止,各國留學生更加傾向于來到中國學習漢語,這更加有利于留學生以沉浸式方法學習漢語,他們每天生活在以漢語為第一語言的大環境中,為在在實際交往中利用課堂學到的理論知識提供了極其便利的條件。留學生身處中國,身邊處處感受著漢文化的氣息,中國的節日文化,交往文化,地域特色語言文化等,這都在潛移默化中對漢語學習起到積極引導作用。但是留學生的母語會對學習效果產生負遷移效果,在課堂中教師要潛移默化將漢文化的積極作用灌輸到學生的學習體系中,并使學生意識到中國文化與本國文化的差異,并逐漸減少母語負遷移的效果。漢語語言處處滲透著漢文化,漢文化也處處包含著漢語語言。正如劉洵在《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所說:語言作為文化的載體,也是文化的一種變現形式,是文化的一部分。語言與文化二者休戚相關,不可分割。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文化沉淀,中華人民的智慧,風俗,習慣皆通過語言所流傳。所以在對外漢語課堂中,文化因素占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離開了文化的對外漢語課堂就會形成沒有靈魂的課堂,沒有靈魂的課堂將會對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跨文化交際》一書中談到,語言與文化關系密切。Agar(1994)認為文化存在于語言中,語言中充滿文化,他還創造了新的詞匯“Languaculture”來表明語言與文化不可分割的關系。
語義文化內涵的不同將直接影響留學生學習漢語的效果與興趣。由于中國與西方國家的歷史發展、宗教信仰、生活習慣、思維方式的不同。很多普遍詞匯的基本含義與情感內涵存在著巨大的文化差異。對于留學生來說,本國的語義文化在他們的知識系統中根深蒂固,在接受新文化時很難轉換新的語義系統。這就容易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迷惑不解,語義混亂的情況。
顏色詞匯與動物詞匯的象征意義與感情意義往往與西方國家存在巨大的差異。中國傳統的顏色是紅色。在中國紅色代表正義,幸福吉祥的寓意。中國國旗、國徽為紅色,中國人結婚要穿紅色喜服,用紅色裝飾房間,過春節要貼紅色的春聯,掛紅燈籠,長輩要給晚輩紅包。這是由中國幾千年文化傳承而來,是深深烙印在中國人們心中的“中國紅”。然而,在很多西方國家,紅色是血腥、暴力和沖動的象征。在中國文化中綠色也有著特殊的情感含義,在現代生活中,綠色在特定情境下被看做是夫妻一方對另一方不忠的表現,例如送禮物時不能送別人“綠帽子”,以免造成尷尬。如今網絡流行語中的“原諒色”即為“綠色”。然而在很多國家綠色代表著青春、活力、陽光的含義。由于既定的文化特點與內涵賦予顏色以不同的情感內涵,在對外漢語課堂顏色教學中更加需要融合顏色語義文化,避免留學生在實際應用中產生誤會,從而阻礙對漢語語言的學習。漢語動物詞匯含義也與西方含義存在著巨大差異,例如,中國自古是一個勤于耕種的農業大國,“?!痹谥袊糯侵饕母N工具,所以在傳統漢語含義中,牛是勤勞,肯干,踏實的象征,往往含有褒義色彩。然而在西方國家“bull”公牛確是笨拙,暴力的象征。如果在課堂中教師在形容一個人時用“猶如勤勞的老黃牛般”,外國留學生就會困惑不已。因此解釋必要的文化背景,文化內涵是對外漢語課堂中必不可少的環節。
1.有助于吸引學生興趣
中華五千年歷史,漢語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對于很多留學生來說,漢字這種“方塊字”,是極其陌生,難學,甚至是枯燥的。因此,在對外漢語課堂中融入中國文化是吸引留學生學習興趣,減輕畏難心理的重要手段。興趣引發學習,許多留學生對漢語是慕名而來,對中國是向往已久,所以當他們真正走進漢語課堂,教師利用文化因素與漢語本體有機結合促使學生保持對漢語熱情不減,保持課堂新鮮感和趣味性,保證教學內容順利完成并促使學生繼續深入學習。
2.有助于減少教學障礙
語言的發展與文化的傳承息息相關。中國謙卑文化特點顯著,漢語敬語與謙辭是留學生學習的難點。例如:“家父”與“令尊”都表示父親的意思,又有什么區別呢?此時,教師應當在課堂中適當融入文化內容,使講解更加簡單透徹,減少教學障礙。留學生往往對于中國人的謙遜思想錯誤的理解為虛偽、不真實。則通過必要的課堂文化講解就會使學生理解文化差異,順利進行跨文化交際。
3.有助于傳播中國文化
對外漢語課堂重要的只能之傳播中國文化,讓世界了解中國。隨著社會文化發展,漢文化無論是在形式上還是內容上都有推陳出新的變化。隨著中國高鐵、孔子學院走向世界各地,世界了解中國的需求更加迫切。因此,在課堂中與時俱進將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代流行文化巧妙結合,例如:將古典京劇與現代歌曲舞蹈相結合,將傳統節日與經典美食相結,這樣通過豐富的文化活動學習知識既避免脫離實際難以引起共鳴,又避免枯燥乏味難以繼續學習。
教師在授課前,要通過備課,備學生,備教材三方面充分了解即將面臨的教學對象,教學環境與教學資源以便制定符合學生特點的教學內容。根據不同學生的認知風格,學習方法制定相應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中華文化因素在對外漢語教學課堂中是必不可缺的。文化因素對于課堂中吸引學生學習興趣,提升課堂趣味性,減少教師教學障礙,傳播中國文化等方面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又是文化的一部分,只有將文化與語言融會貫通才能達到對外漢語教學的真正意義所在。
[1]祖曉梅.《跨文化交際》[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5.3.
[2]劉詢.《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M].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0.
[3]張英.對外漢語文化因素與文化知識教學研究[J].漢語學習,2006,6:5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