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俊偉
(云南省丘北縣佯倮世行林場,云南 丘北 663200)
板栗通常在培育種植后第四年進行投產,在第8~9年處于生產階段,板栗的市場形勢大好,本文將優質高產高效栽培技術做具體講解。
當地林場為了推動食品領域的經濟發展,優化發展本地區板栗在全國的競爭力,結合以往高產基地開展的實踐經驗,實施高產規劃方案。按照方案要求,林場就從栽培優質化、經驗規范化來調整板栗栽培現狀。并且,板栗在栽培期間還經常遇到病蟲害侵襲,所以,在進行分析探討時,需把病蟲害防治也當做重點研究方向。
板栗喜歡光照充足的環境,要保證生產高效,就一定要有豐富的光照條件,山地種植一般確定在南坡、東南坡及坡度小于25°的緩坡地帶,要確保土壤滿足土層肥沃、通透性強、有機質充足、土壤酸性弱、保水保肥等條件,從而為板栗種植提供更好的環境條件,進一步實現最佳的經濟價值。
挖設出80~100 cm,寬度在100 cm的植穴,下足肥沃,依次鋪設草料、綠肥、牲畜糞便等,再添加磷酸鈣100 kg/穴、石灰量0.5~1.0 kg/穴,回土要超過地表20 cm,避免下沉出現積水。
要實現高產任務,在進行選種時,要明確掌握板栗不同種類的抗逆性、環境適應性、產量、宿根性和口感等特性。在我國目前有了很多優良品種,如農大1號、河源油栗、封開油栗、陽山油栗等優質良種等。一般在挑選期間,要結合不同品種的特點,在環境氣候、土壤質量、管理能力和灌溉技術等條件基礎上挑選合適的品種。一般選擇通過嫁接苗的方式,提高板栗產量與質量。
種植時間方面,春植通常選擇在萌發新梢前的3月初,秋植一般選擇在苗木落葉時節。種植方法上,種植過程中,首先將苗木栽在植穴中,確保根系有足夠的生長空間,利用細土回填,將苗干擺正并微微上提,使得細土進入根部,依次填滿、覆蓋、壓實,確保根系與土壤緊密結合,蓋草之后能有足夠的水。
一般板栗通過自花授粉,大多是結實率低,很多空苞。所以,需要人工培植授粉樹,確保異花授粉取得功效,是保障結實率和產量很重要的一項措施。通常根據8~10∶1來進行分配授粉樹。
一般苗株的距離是4 m×4 m 或 4 m×5 m,培育密度是495 株/hm2。其中矮化品種是 3.5 m×3.5 m,栽植密度在 795 株/hm2。通常種植深度在超過原土壤 2~3 cm 最佳,防止超過嫁接口。盛產期后確保要通過回縮管理樹冠,提高產量、質量。
要定期觀察樹種,加以修剪,對重疊枝、病蟲枝、相交枝及時處理,對過長的枝干加以削減。冬季修剪一般是在冬季落葉至來年發芽前進行,夏季修剪一般是摘心法,待新梢長至30 cm時即可摘心。有以下幾種修剪法。
對于枝干強勁有力的,結果產量高的,就先落頭開天窗,也就是處理掉中心枝。將以往的圓頭形樹形修整為二層開心形,改善下層透光性。修剪掉濃密的大枝(枝干交錯、重疊),確保上下層有一定的間隔,并維持在70~100 cm的間隔。保留5~7根骨干,每30 cm保留一個結果枝組。
對弱枝干,也就是外圍母枝小于10 cm的,要先處理掉交叉、重疊、下垂枝等,確保樹干疏落有致,光照豐富。將主枝回縮到較粗壯的結果枝組上,若是不存在這種壯枝,就不能回縮,先修剪,將外圍枝修剪的稀疏,越稀效果越好,確保內膛都能吸收到足夠的光照,待新生出預備枝,培養結果枝組,等第二年再進行回縮操作。利用前期結果后部留預備枝,通過縮放的修剪方式,保證板栗的高質高產。
(1)一放一剪修剪法。通常在密植栽培板栗時較為適用,先長放一結果枝,再留下2~3個葉芽削弱成一個結果枝,在來年修剪過程中,處理掉結過果實的枝干,從短截之后預留長出的枝,再選擇一個結果枝進行短截,進而交替結果實,增加產量,還能確保樹冠豐盛。
(2)留下壯枝。預留下頂部2~3個壯芽的結果枝,處理掉頂芽不充實的果實枝;留下頂芽充實的結果枝,處理掉芽癟的枝干;若是頂部都有2~3個飽滿芽,那么就優先考慮短果枝,處理長果枝;修剪時處理掉外圍枝,留下離主干近的果枝。
整地播種,板栗通常是生長茁壯、根系深,整地精細性要求不高。對一些林業用地較少的地區,可結合畦寬1.5 m的規格進行開溝,溝中泥可堆放在畦上。在整地階段就施加肥料,通常有機肥2000 kg/畝,過磷酸鈣30 kg,氯化鉀15 kg,配合使用,一次性施加。在地整好之后,可利用株距25 cm的規格進行播種,每穴播2~3粒種子,覆土厚度3 cm左右。種量在2~3 kg/畝。
首先是對幼年樹進行施肥。確保一梢一肥,在一年的春夏秋季節,初次對樹冠區域內進行挖設,規格在15~20 cm,每株撒尿素0.3 kg+硼砂;第2次則是在果實成長期,即6~7月,施加復合肥0.3~0.75 kg;第3次則是在秋季采果與落葉期間施加有機肥。再次是對結果樹施肥。通常分4個階段,依次是3月、5月、采果后、落葉前。
板栗一般生長環境在山坡,難以人工澆水,只得依靠雨水,而鑒于華北地帶雨量豐富較多出現在7~8月,時間短,雨量足,一般利用樹下打魚鱗坑的方式。這種坑相當于蓄水池。一改以往的下雨造成水土流失、肥料沖散情況,變成如今的保水保土、蓄肥。打坑的操作步驟:坑根據品字形依次排列,兩坑側邊間隔25 cm距離,坑深 保持在50 cm ,上端大下端小,坑埝要足夠結實,避免被雨水沖擊崩潰,從樹干向外打坑,一直打到樹梢外 1~5 m。
因地區獨特的地形特點、溫和的生長環境,導致板栗病蟲害發生頻繁。板栗主要病蟲害有干枯病、葉斑病、白粉病、栗銹病、金龜子、天牛等。在進行防治時,要提前預防,依據“安全、經濟、低污染、高效”的理念,要定期進行消毒清理,特別是地下害蟲要及時防御。不僅要有預防措施,還有有先進科學的栽植技術,強化板栗的免疫力,如提前對種子進行消毒、輪作栽培等、從根源防治病蟲害。①干枯病:也叫做栗疫病。在發病初要采用10%濃度的磷酸二氫鉀500倍液或者0.1%濃度的硫酸鋅水溶液,持續噴灑2~3次,能推動作物健康生長,增強抗病性,在一定程度上延緩病情并力爭治愈。②白粉病:要確保種子完好、未受病蟲害影響;控制好以肥水為主的培育防治措施。科學密植,清理雜物,施加磷鉀肥,減少氮肥的使用。后續噴灑植寶素6000倍液加強植株免疫力。把握好藥劑防治措施,科學定期用藥,利用始花時噴施50%多菌靈懸浮劑3000倍液,40%杜邦克露水劑2000倍液,連續噴灑2次(第2次與第1次隔4~5 d),都能實現預防最佳效果,采收期每10 d噴1次,并確保藥劑交替使用。③蚜蟲。要定期拔除林間雜草,定期噴灑藥物,可配合0.32%印楝素乳油500倍液,5%煙堿素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噴霧防治。
栗樹的采摘狀態是,全樹30%的栗棚都呈現出黃色并自然開裂,栗實是棕褐色,與栗棚分離。一般運用的是拾栗法,在收獲前處理掉雜草,早晚去拾撿脫落的果實,對于難以操作拾栗法的,要分階段的擊打成熟的栗棚。避免過早、一次性的打栗收果。
常溫保存:要利用假藏,也就是發汗的方式,確保板栗果實能平穩度過呼吸高峰階段,再進行長期儲藏,假藏的環境要確保通風陰涼,在假藏期間,在底層預鋪設一層沙,將板栗果實與沙子按照1.5~10的比例進行混合,再鋪設40 cm厚的沙子,周邊覆蓋厚沙,假藏過程中確保每7~10 d就翻動1次,摘出腐敗無用果,改善沙子濕度,在這種環境下20~30 d后進行長期貯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