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文宏
(滁州市石門山國有林場,安徽 滁州 233124)
無患子(SapindusMukurossiGaertn)為落葉喬木,分布在淮河流域以南,在酸性土及鈣質土上都能生長,樹干通直,生長迅速,枝葉廣展,冠大蔭濃,秋色艷黃,稍能耐蔭,少有病蟲害,通常栽植為行道樹或庭蔭樹,但萌芽力弱,不耐修剪。木材結構細,硬度較大,與櫸樹、槐樹等木材相近,韌性略差,可作家具、農具等用材。果肉含有大量無患子皂素,可代肥皂用,對皮膚有消毒作用。種仁含油量高,可榨油供制肥皂及潤滑劑用。對二氧化硫抗性較強。
在皖東地區,無患子采用常規的春季播種育苗,由于本地受大陸性季風氣候影響,春季氣候變化較大,對無患子春播育苗不利,容易造成種子霉爛,發芽率低,同時無患子春播5月份才開始出苗,出苗持續時間較長,有相當一部分種子到第二年甚至第三年還在出苗。為了提高無患子當年發芽率,提高苗圃利用率,培育合格健壯的苗木,采取了無患子移芽育苗,經過幾年實踐,效果顯著。現將無患子移芽育苗的有關育苗技術介紹如下,供大家參考。
10~11月種子成熟后采種,將其浸水漚爛搓去果肉,洗凈種子后陰干,用濕沙層積法貯藏越冬春播。期間定期檢查種子,防止種子過干或過濕霉爛。次年3月初,胚根露白時即可播種。由于滁州市本地種子較少,大部分種子由外地購入,這些種子于每年的2月份才能發到育苗的職工手里,這時種子需進行沙藏處理,也可以暫時儲存在通風陰涼處不作處理。
將種子淘凈晾干,浸入0.2%高錳酸鉀溶液中消毒30 min,用清水沖洗干凈后,再用40℃溫水浸泡24 h后晾干待用。
于背風向陽處建立溫床,床面凈寬1 m,北墻高50 cm,南墻高30 cm;溫床下層鋪一層約15 cm細清水沙;床面整平后,用0.2%高錳酸鉀溶液噴灑消毒;沙床濕度以手握成團、松開即散為宜。
3月中旬播種。溫炕內沙整平后直接播種,每平方米播2.5 kg,播種后覆蓋一層消過毒的細沙,厚度約為2 cm,并用清水噴淋;然后用殺滅菊酯及0.2%高錳酸鉀溶液對沙床和四周分別進行嚴格消毒殺蟲處理后,再用消過毒的塑料薄膜嚴密覆蓋壓實。
種子發芽前,將溫度計放入沙床內,以便檢查沙床內溫度;每天觀察沙床內的溫度和濕度,沙床內溫度保持在30~35 ℃之間;種子發芽頂出沙面以后,沙床內溫度保持在25~30 ℃之間。溫度超過時要及時噴水或將塑料薄膜兩頭掀開通風降溫,特別是種子發芽頂出沙面接近移芽階段,晴天午時前后采取遮陽措施,如沙床露白,要適當澆水。發現病苗立即拔除并噴灑多菌靈溶液,以防病菌擴散。正常情況下,10 d左右即可發芽。根據發芽情況,以后每隔3~5 d進行一次移芽,移芽選擇在傍晚或清晨,揭炕翻種拾芽,然后再把濕沙與未出芽的種子用木板進行整平,再用消過毒的細沙對未蓋實的種子進行覆蓋,澆水后在蓋膜。
選擇土層深厚、疏松、肥沃、向陽、排水良好的酸性或微酸性的沙質壤土作圃地。整地時,每畝施腐熟的餅肥150~200 kg、復合肥50 kg、磷肥50 kg作基肥,土壤要嚴格消毒滅蟲,撒施硫酸亞鐵10~15 kg、辛硫磷3 kg混沙撒人土中進行土壤消毒。然后進行精耕細耙,作高床,一般床面寬100~120 cm、高25~30 cm、步道溝寬35~45 cm。
4月中旬當芽苗即將“脫帽”,尚未長出側根時移栽。移栽前芽苗要進行“煉苗”。移栽應選擇陰雨天或晴天9:00以前和16:00以后進行。移栽時用3個手指夾住芽苗輕提,放在盛有清水的容器中,移植苗株行距10 cm×18 cm,用竹簽直插約5 cm深,置芽苗于洞中稍深于根頸,再用竹簽離芽苗約1.5 cm處按45°角插入,輕輕擠緊,若芽苗根系較長,可以截斷1/3根系進行移栽,移植后及時噴水;芽苗移栽后3 d內每天早晚各噴1次水,以后根據天氣及土壤情況適當噴水,芽苗移栽前若土壤干燥,應提前半天噴水。為防止陽光暴曬可以移植后覆蓋一層薄薄的稻草,等移植成活后及時揭去。
為減少苗期除草的工作量,在圃地做好床,芽苗移栽前,對床面噴灑乙草胺進行芽前除草,移植后進行正常的田間管理,用工量很小。在苗木生長階段,根據移栽幼苗生長狀況,追施肥料,幼苗生長期以氮、磷肥為主,同時穿插噴施葉面肥3次,每隔7~10 d噴施1次;速生期以氮肥為主。8月下旬進入生長后期,苗高已停止生長,應控制水肥,增施鉀肥,可用0.2%磷酸二氫鉀進行根外追肥,每隔7~10 d左右1次,連續噴施3次。促進苗木木質化,確保苗木安全越冬。在6~8月份用20%殺滅菊酯1000倍液每月進行一次葉面噴施,防治食葉害蟲。
通過無患子芽苗移栽及后期的管理,當年可培育高度60~80 cm,地徑0.8 cm以上的合格苗木1.5~2萬株。畝用種量可減少10~20 kg;種子可提前出芽約20 d;比直播苗提高苗木高度約20~30 cm、地徑提高0.2 cm;可提高種子發芽率10%~20%;可提高產合格苗20%以上,苗木整齊,同時減少苗木補植、除草等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