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勇
(新疆烏魯木齊市動物園,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1)
柴窩堡位于烏魯木齊市區東南約45 km的博格達峰腳下的盆地,地處達坂城地區西部,臨近蘭新鐵路、312國道、吐烏大高等級公路,東聯西通,南面高山屏列,雪峰照面。北為柴窩堡林場。柴窩堡湖為烏魯木齊市郊最大的淡水湖,是由湖北面的博格達峰融雪及湖南面的公格爾峰融雪匯集而成。
2017年,由于參與天山野生動物園南大門至柴窩堡林場白楊溝村道路兩邊“東繞城”綠化工程,筆者發現當地天然白榆發生不同程度的死亡。通過樹體查驗、標本采集和意見征集、收集資料,并結合達坂城區十幾年來的氣候水文變化、天然榆林的立地條件和蟲害等情況,進行綜合分析,探討白榆林木的死亡原因。
近幾年來,全球氣候變暖給天然白榆的生長和生存帶來極大的影響。
(1)當地氣象臺日報道平均每年氣溫升高0.6 ℃。到2050年將升高6 ℃,同時大氣候影響北極冰川在不斷融化。達坂城區隨著全球氣溫的升高,氣候條件更加趨于高溫,干旱和少雨。天然榆樹林對氣候的變化,生境的改變顯示出極不適應的態勢。
(2)從達坂城氣象局提供的達坂城區2000~2017年各氣象要素值的變化,可基本上看出有下面幾點,對天然榆林生境的改變起著關鍵作用。①年平均降水量從2004年以來,雖有波動但總的趨勢在下降;年平均蒸發量從2002年開始呈上升趨勢。②年平均氣溫從2002年以來呈上升趨勢;年7月份平均氣溫從2003~2016年持續增高。③由此可見,達坂地區氣候條件的變化,改變了白榆的生境,給白榆的生境、生長和生存帶來直接的影響和威脅,進而會造成白榆死亡。氣候變暖給天然白榆林的生長和生存帶來極大的影響。
(3)氣候影響樹勢減弱是榆樹小蠹蟲引發的主要因素。達坂區天然白榆主要分布于東溝鄉、西溝鄉、阿克蘇鄉、達坂城鎮、高崖子牧場、柴窩堡林場、白楊溝村等地。據2012年10月調查數據顯示,全區天然白榆總計178220株,健康樹107663株,瀕臨死亡23647株,已死亡天然白榆46910株,占總株數的26.3%。2013年柴管會、各鄉鎮尚存活的131310株天然白榆,柴窩鋪白榆是重點發病和防治地區。采樣調查120棵枯樹。在樹皮內都有小蠹蟲,且布滿了蟲道和蟲眼。顯然,小蠹蟲的侵害造成了林木的死亡。2017年9月中旬,調查了半死半活榆樹。經樹體查驗,在整棵樹的枝和葉上都存在小蟲孔,一般的有一半樹枝還保有綠葉。在樹木枯死部分的樹皮內布滿了蟲眼和蟲道,還存有死亡的和活的小蠹蟲。由此可見,這半死的樹木也是遭受到了小蠹蟲的危害所致。與此同時,還調查了20棵生長在水渠邊半死半活的榆樹,把半枯死的樹枝鋸去,可見樹側根空心腐爛,水淹(白榆生物學特性不耐水淹)腐爛病也是引起樹木枯死的原因。
天山牧場、白楊溝村的天然白榆有效土層很薄,榆樹生長比較慢,許多生長30年的樹木胸徑僅為10~20 cm左右,還不及生長在土層好的樹木胸徑的1/3。
近年來,全球氣候變暖給天然白榆的生長和生存帶來極大的影響。天然榆樹林對趨于高溫,干旱和少雨氣候、生境的變化顯示出極不適應的態勢。同時由于當地風速大,降水量少而蒸發量大,進而造成白榆進一步死亡。
經調查該地天然白榆有榆跳象、春尺蠖、榆小蠹、榆黃黑蛺蝶危害。而調查樣中有71.3%枯樹在樹皮內都有小蠹蟲,且布滿了蟲道和蟲眼。顯然,樹勢的衰弱使小蠹蟲的侵害猖獗造成了林木的大部分死亡。
柴窩堡湖是烏魯木齊的主要水源地之一,全市近30%的自來水來自這里。20世紀90年代,柴窩堡湖水面一度達30 km2,2010年以后水面明顯下降,至2014年水面降至0.24 km2。近年來市區兩級做了大量保護工作,限制地下水抽采量,但目前通過地下水位對比對野生白榆還不夠。
切實加強森防專業人員力量,在往年防治基礎上,應采取集中防治與分散防治相結合的方式,綜合運用人工、生物、化學等防治措施,按照“誰經營、誰防治”的森林病蟲害防治方針,明確防治主體責任,保證防治效果,繼續加強輸水環保工程。
(1)每年開春對樹干采用石灰、石硫合劑涂白,以提高樹木抗性,降低越冬蟲口密度。
(2)防治樹木病蟲害。在已枯樹木根部埋藥,采用內吸劑,在根部深埋并澆水。在成蟲期、羽化期、幼蟲期通過噴灑藥劑毒殺害蟲。在樹木生長期(4~6月),采用樹體注射內吸劑進行防治。
(3)對死亡的天然白榆和衰弱木及時伐除,集中銷毀。結合實際,采取科學撫育措施,進行樹木復壯,提高抗性。
(4)對瀕死的植株要伐除病枝、剝除死皮,剝除的樹皮和伐除的病枝不得隨處拋棄,必須進行集中燒毀。結合實際,采取科學撫育措施,進行樹木復壯,提高抗性。
(5)繼續加大對天然林保護和補水措施,切實保護和修復柴窩堡湖濕地生態。2012年開始,柴窩堡湖被納入自治區第二批生態環境保護試點湖泊,柴窩堡湖2016年湖水面積恢復到16 km2,2017年成為新疆第6 處正式掛牌的國家濕地公園之一。目前這項工作還需要持續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