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蘇
(江蘇省南通大學附屬中學,江蘇南通 226300)
《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的基本理念中最突出的特點就是“以人為本”,教學要從“學科本位”走向“學生本位”,要求“高中數學課程面向全體學生,從而實現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課堂學習共同體是在課堂教學環境中,由教師和學生共同構成,以學生為本位、以“學”為中心的新型課堂教學組織形式。它以學習任務為載體,強調在學習過程中以共同愿景為指導,以協作為基本方式,通過相互對話、相互協作、相互補充、相互競爭,分享彼此的情感、智慧、體驗與觀念,共同完成教學任務,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知識的創新和個體的成長。因此,構建課堂學習共同體無疑是實現高中數學新課標“以人為本”理念的最佳途徑。
那么,如何促進高中數學課堂學習共同體的構建呢?著名教育學者佐藤學在《學習的快樂——走向對話》中提出:“所謂‘學習’,就是同情境的相遇與對話(建構世界),同教室里的伙伴們的相遇與對話(結交伙伴),與自己的相遇與對話(探求自我),形成三位一體的對話性實踐[1]。”因此,學習共同體的構建,離不開對話。筆者嘗試通過師本、生本、生生、師生等多個維度的對話來促進高中數學課堂學習共同體的構建。
高中課堂數學學習共同體中,教師的身份由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習的組織者、參與者和促進者。學生在學習共同體中所獲得的知識、掌握的技能、領悟的思維方法與組織者對教學內容的理解與把握緊密相關。教師首先必須與教學內容進行深度的、廣度的、探索性的對話,真正把握知識的來龍去脈,把握知識的重點和難點的突破口,設計能為學生的思維發展起到引領作用的教學方法和策略。
例如,筆者在進行蘇教版必修3《幾何概型》教學時,把教材上的例1“投米粒問題”改作了導入情境,就是基于對文本的深度研讀。要設計好課堂共同體的引入情境,首先要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由于概率內容從小學到初中、高中均有涉及,筆者研讀小學和初中教材上的概率部分,在初中教材(人教版)上發現了這個“投米粒問題”。初中教材把這個問題安排在《用頻率估計概率》一節后面的實驗探究部分,目的是通過重復試驗利用頻率估計概率去驗證圓周率π。事實上,學生憑借直覺與生活經驗能夠用內切圓與正方形面積之比表示所求概率,但這只是一種感性認識,缺少從數學的角度對問題的理解。接下來在對高中教材進行研讀時,筆者發現這個問題被安排在《幾何概型》這一節例1的位置,緊跟概念之后說明這個問題是最具幾何概型特征的。本著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的教學原則,筆者將這個問題作為課堂學習共同體的導入情境。以此作為導入情境,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探求欲望,促使學生對問題由感性認識轉向理性思考。
生本對話是指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是學生建構新知的起點[2]。這個過程中學生獲得的體驗將是課堂共同體中合作交流的第一手素材。由于高中數學的知識大多是通過概念、定理、公式等方式呈現出來的,這對于學生來說比較抽象。此時,教師可以結合自己對課本的研讀對話有層次地列出預習提綱,使得學生在與課本對話時能按照提綱由淺入深地展開。這將會對學生準確把握新知、理解課本編寫意圖、培養自學能力起到很大的幫助。
在學生依據提綱與課本進行對話過程中,教師要注意鼓勵學生多方位、多角度拓展生本對話形式;在遇到與已學內容關聯的問題時,鼓勵學生復習舊知,把新知與已學知識、已做題型和已掌握的方法作比較;在遇到困惑時,鼓勵學生借助查閱資料拓展思路。這樣就把與課本的單一對話向數學知識、方法網絡進行了延伸。學生在以后的學習中會不斷地積累經驗,提升自己解決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使自己對學習更有自信和把握。
學生作為課堂學習共同體的主體,相互之間的對話是課堂學習的主要構成部分。高質量的生生對話是合作探究的橋梁,能帶來思維的碰撞與激活、帶來知識的共享與相融、帶來能力的發展與提升。
要保障高質量的生生對話,教師作為課堂學習共同體的組織者,首先需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對學生學習中的需求和感受進行預設,從而創設高質量的對話情境。對話情境要貼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讓學生借助對話的啟發,跳一跳,夠得到。其次,教師要鼓勵所有學生參與對話,要學會主動交流自己的想法,傾聽他人的想法,提出學習過程中存在的疑惑。在遇到生生對話過程中一時無法解決的問題,教師要適時點撥,鼓勵學生積極主動探索。
自課堂教學有史以來,師生對話一直都是一個不老的話題。但傳統課堂中的師生對話往往流于形式,局限于師生之間的“一問一答”。很多教師將“對話”簡約成“問答”。現代教育觀下的課堂學習共同體是以學生為本位、以“學”為中心的新型課堂教學組織形式。在課堂學習共同體中,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和引領者,也是對話的組織者和引領者。教師首先要放棄傳統教學模式中擁有的話語霸權地位,回到學生中間去,與學生平等地對話。
作為組織者,在對話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挖掘對話過程中的生成性信息作為課堂資源,引領學生思考。對話的目標不僅是完成預設的教學內容,更重要的在于教師要善于分析學生在對話中折射出的思考情況,對暴露出的問題進行引導和修正[3]。教師與學生的對話要觸及知識形成的本源,在生本對話、生生對話的基礎上調動學生的思維,鼓勵學生通過類比、歸納、推理、聯想、猜測等一系列數學思維方式進一步思考并完善。
教育家費賴登塔說:“反思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核心和動力。”高中數學知識結構跨度大,內容抽象,思想方法豐富,每個人在課堂學習共同體中獲得的體驗是有差別的。要縮小這種差別,使得學習共同體更穩固地運行,需要學生及時進行自我反思,即自我對話。教師要引導學生梳理知識,總結所學的思想方法,并對所做的題目加以歸類。而學生在進行自我對話的過程中能夠發現自己薄弱和困惑的地方,讓自己進一步去深化理解。同時學生也會對所學知識有新的認識和創新想法,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提升自己的學習成績,為將來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總之,高中數學教師要通過師本對話、生本對話、生生對話、師生對話及自我對話五個緯度構建學習共同體,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團隊合作精神和競爭意識,同時使得教學更有生機和活力,提高課堂效率。
[1][日]佐藤學.鐘啟泉,譯.學習的快樂——走向對話[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2]張豪鋒,王小梅.基于對話教學理論的課堂學習共同體研究與設計應用[J].現代教育技術,2010,(2):46-50.
[3]劉曉蘇,張永超.突出內涵揭示關注知識構建——“幾何概型”(概念課)教學設計與評析[J].中國數學教育:高中版,2013,(1):2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