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萍
(江蘇省常熟市古里中學,江蘇常熟 215533)
阿基米德說過:“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動地球。”這句話用在教育教學中可以這樣詮釋:現在的青少年是未來社會主義建設的生力軍,教育工作盡管不能做到化腐朽為神奇,但會給脆弱的生命以張力。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探討如何撬動學生的希望、生命之球。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沒有這種自我肯定的體驗,就不可能有對知識的真正興趣。”學生都是活生生的個體,他們都具有成就感、表現欲和上進心,教師要善于合理調節課堂教學情趣,給更多學生展示與體驗的機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增進學生的自信心。自信心是成功與成才的一種必備的心理品質,是生活中獲得幸福與快樂的源泉。擁有自信的孩子是幸福的,也是快樂的。相反,缺乏自信的孩子總覺得自己這也不行、那也不行,總是對自己持否定的態度,這不僅是學習的大敵,也最終與成功、成才無緣。《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要引導和幫助學生達到這樣一個目標:感受生命的可貴,養成自尊自信、樂觀向上、意志堅強的人生態度。因此,對于思想品德課的教師來說,幫助學生找到自信的支點,既是實現思想品德課課程標準的要求,也是一個教師教書育人的職責。對于這方面,筆者深有體會。小A是初一(5)班的一個“問題學生”,學習基礎和學習態度都相當差,這讓作為班主任的我和其他任課教師非常頭痛:作業幾乎不做,上課基本不聽,還不時地與其他同學講話、搗亂,成績極差,常被同學看不起,自己也對自己失去了信心。但小A有一個優點:就是喜歡看課外書,而且口頭表達能力極強。一天,英語課上,有個故事需要同學用中文復述,這時小A又在神游了,于是英語教師叫他起來復述,本想挫挫他的銳氣,沒想到他居然講得繪聲繪色,妙語連珠。當英語教師對我說起的時候,我認為機會來了。在講到《天生我材必有用》這一課內容的時候,我讓小A讀了自信的含義和重要性,并且告訴他:其實你并不笨,你只是基礎差,是懶惰造成目前的狀況,如果你能慢慢改掉壞習慣,你的成績一定會有所提高。你應該時常告訴自己“我能行”。后來,我讓他把“我能行”這三個字寫在課桌上,每天默念幾遍。以后有一些提問的機會也會給他,一個學期之后,小A的成績有了明顯的進步,臉上也終于有了笑容,人也活潑開朗了許多。
認知心理學家通過大量的實驗告訴我們:一個人的發展狀況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這個人的信念。信念不斷地把信息傳給腦子和神經系統,造成期望的結果。現實生活中,很多學生缺乏理想,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每天渾渾噩噩,課堂上想聽就聽,想不聽就不聽;作業想做就做,想不做就不做,成績一落千丈。班級里的王某就是這樣的情況。本來王某小學數學底子還不錯,初一期中考試數學成績也在100分左右,他也因此自鳴得意,認為自己上課隨便聽聽也能考這樣的分數,對自己的智商還是相當自信。但是,一個學期不到,他的“老本”就啃光了,期末考試,王某的數學差點不及格。于是我開始關注王某,了解到王某是單親家庭,父母離異后和父親一起生活,現在父親和繼母剛剛生了二胎,精力難免全放到了小的身上,這讓敏感的王某覺得,父親、繼母以及新出生的妹妹才是一家人,而自己只不過是個多余的人。于是他對自己的人生產生了懷疑,開始不思進取,把精力更多地放在手機游戲上,晚上玩到十一二點,第二天上課打盹兒,下課就和別人聊,成績直線下降,精神萎靡不振,和他交流也是不理不睬。針對這一情況,我首先和他的父母進行了溝通,關照他們不要因為有了小的而忽視大兒子的感受,不要把他看成大人,盡管他長得人高馬大,但是他畢竟還是十三四歲的孩子,也需要呵護和照顧,尤其需要情感上的關愛,否則他會通過諸如上網、玩游戲等方式來尋求情感寄托,沉迷游戲,后果不堪設想。接下來,我又找了王某進行了交流,他說:書讀得好不好都是一回事,將來誰都不知道會如何。這種讀書無用論的思想無疑是錯誤和有害的。對于王某的想法,我用了《道德與法治》第二課《學習新天地》的知識讓他懂得學習的重要性,讓他明白知識的重要性。最后,針對王某缺乏目標這一情況,讓他每天把家校聯系冊里的作業記錄完整,告訴他,只要他認真完成每天的作業,他每天就完成了自己的目標。一個階段后,王某的成績有了一點起色,回到了當初的水平,我知道,如果不盯緊他可能會出現反復,于是趁熱打鐵,讓他規劃下個階段的目標:爭取超過期末考進步3個名次。我期待著王某會有新的進步。
古人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思想品德這門學科,如果只是照本宣科,把書本上的知識點讀讀、畫畫、記記,這樣的課堂無疑是十分枯燥乏味的。因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成為思想品德課教師的一個重大課題,對此我也相當重視。在每節課的開頭,我都會用十分有趣的故事或案例來導入新課。比如,初一新教材第八課《探問生命》,我首先用同學們耳熟能詳的《西游記》開場,我問:“同學們都看過《西游記》吧,里面的妖精個個都想吃唐僧肉,他們為什么想吃唐僧肉呢?是因為味道鮮美嗎?”學生異口同聲地說,他們是想長生不老!我接著問:“你們認為人的生命是永恒的嗎?今天我們來探討這一哲學命題。”這樣的開頭既讓他們感興趣,又覺得哲學這一名詞新鮮、神圣、高大上,因此,課堂上氣氛活躍。在這節課結束時,我又用了“花開總會謝,生命有時盡”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這些詩句來勸導他們珍愛生命、珍惜時間,這節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為了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除了要用好書本上的故事、案例,我還十分注意選取學生自己的案例和想法,作為情境讓學生參與討論分析。比如,在講到《了解我們的教師》這一課前,我布置了自己的三個班級寫了周記《我喜愛的教師》或《我不喜愛的教師》。有的同學描述道:我不喜歡數學教師,她年齡大,顏值不高,普通話也不準確,而且沒幽默感,上她的課簡直是折磨。針對這一同學的觀點,我引導他們閱讀書第63頁的內容,并在學生中進行了幾個問題的討論:每個教師為什么有不同的教學風格?怎樣對待不同風格的教師的教學?自己不喜歡的教師值得尊重嗎,為什么?同學們暢所欲言,討論熱烈,完全忽視了我的存在。討論結束后,我進行了歸納和總結。利用學生自己的思想實際,既豐富了教學資源,又激發了學習的興趣,而且還解決了學生的困惑和疑問,完成了“傳道、授業、解惑”的任務。這節課能夠讓學生切切實實地感受到新教材的實用性、接地氣,不是虛頭巴腦、莫名其妙的說教,容易讓學生“親其書,信其道”[1-2]。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要像愛護最寶貴的財富一樣愛護兒童對你的信任。”作為一名中小學的教師,面對的是心靈極其脆弱的孩子,一句贊美之詞可能會點燃他們的希望之火,而一句粗暴的語言則可能會給他們的心靈永遠留下陰影。信任,建立起來是很不容易的,而要毀壞則十分簡單:一個鄙夷的眼神、一句冷漠的話語、一個漫不經心的手勢……因此,教師在與學生相處的過程中,要注意呵護他們的自尊心。信任,就是允許孩子犯錯,孩子正處在成長的階段,犯錯誤是在所難免的。如果一味地揪住孩子的錯誤不放,和孩子斤斤計較,表面上是關愛孩子,實質上是打著愛的旗號去控制孩子、綁架孩子,這樣容易使進入青春期的孩子產生更強烈的逆反心理,以后再交流起來就更困難了。寬容孩子并不意味著對孩子犯的錯誤不管不問、無動于衷,而是要求教師就事論事,不要搞人身攻擊,不要無端地指責他們,要相信他們的品質,相信他們的能力,相信他們的初衷,不要隨便去懷疑和猜測,可以用“無錯推定原則”,即沒有明確的依據去證明他們抄作業或故意犯錯誤的時候,寧愿相信他們是清白的、無辜的。比如,初一(6)班的袁某,經常課堂上與周圍同學講話,作業不做。我從和班主任的交流中得知:這位同學的家長對孩子極端縱容,家長認為孩子之所以像現在這樣,完全是小學里的教師經常批評他造成的,讓各科任課教師不要批評他,要表揚他,否則他就會自暴自棄。孩子沒有亮點,怎么表揚呢?難道他上課講話也表揚?一次,他在課上又講話了,而且書都沒帶,我忍無可忍,禁不住“表揚”了他:干得好!在所有的同學看來,這就是一句諷刺,奇怪的是,他居然把它當成了表揚!課后,居然做作業了,本來他的字寫得很工整,那天估計也抄了別人的作業,寫得非常漂亮,正確率又高,我也沒注意是他的作業,我打了個“優”并且加了三顆星。一般來說,“優”加三星是我打的最高等第,沒想到我的誤打誤撞倒改變了他!從此,他課堂上搗亂的次數明顯減少了,但是我肯定不滿足于這點,我要讓他認識到批評對一個人的成長也是必需的。那天,我講到正確對待教師的表揚和批評的內容時,特意讓他起來朗讀這一段內容,讓他認識到,批評好比“急診室”,對待批評不要耿耿于懷,要吸取教訓,知錯就改。從對這個孩子的教育中,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要充分地相信孩子,要給他們更多的鼓勵和幫助,信任的力量是無窮的,只有充分地信任他們,才能培養他們的自尊自信,才能挖掘他們身上的潛在力量,才能讓他們遇見更好的自己。
由上可見,最好的教育不是教給學生現成的知識,而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愿望,喚醒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激情,給學生無限發展的可能性。
[1]胡興松.思想政治課教學兵法(3)以人為本 促進發展[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2,(Z1):80-83.
[2]范紅軍.尊重主體地位 打造生本課堂[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2,(Z1):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