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君
(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江寧分校,江蘇南京 210000)
小學低年級學生心智發育不成熟,簡單而有趣的故事是激發其學習興趣,培養其學習積極性的最好工具,所以在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中應用故事教學法是十分有效的。
第一,為以后的語文閱讀和寫作打基礎。學生只有認識字才能閱讀,也只有認識字才能寫作,識字是閱讀和寫作最重要的基礎,同時也是語文學習中最重要的一步。第二,培養學生對漢字的熱愛之情。漢字博大精深,與世界其他國家文字相比,更加簡潔、美觀且具有象征意義。開展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能讓學生從小就開始體會漢字的魅力,培養學生對漢字的熱愛之情,對日后培養其語文核心素養非常重要。
第一,教師在應試教育大環境的影響下,崇尚“灌輸式教育”,致使學生缺乏自主思考的機會,學習興趣普遍較低,長久下去,必然會讓學生語文識字教學喪失其本來的教學價值。第二,部分語文識字教學內容難度偏大,脫離學生的現實經驗,導致學生根本看不懂或聽不懂某些語文識字教學內容,學生的學習需求沒有滿足,學習信心又遭打擊,對學生后續的語文知識學習非常不利。第三,教師教學方法較為單一,學生學習興趣較低,單一的教學方法意味著該教學方法已失去原有的教學功能,學生司空見慣,學習興趣就會慢慢降低。
故事教學法是教師在課堂上根據所講授的內容穿插一些簡明、短小的故事,以說明注解強調所講內容,或者干脆就用故事內容代替講課內容,吸引學生注意,激發學生聽課興趣,啟發學生思考,直接從故事中悟到蘊含的道理,掌握其中的知識技術等的一種深入淺出、化繁為簡、寓教于樂、喜聞樂見的教學方法。
第一,所選故事具有較強的針對性,使教師講述的故事不會脫離教學內容,而且針對小學低年級學生,故事講述方法也簡明扼要。第二,故事充滿趣味性,一開始就要把學生的思路帶入一個新的知識環境中,讓學生對要學習的新內容產生認識上的需要。第三,對學生接受新內容具有啟發性,講述時應從學生的知識、能力、思想實際出發,采用揭示矛盾、設置懸念、提出問題等方法,從生疑、質疑入手,讓學生能由此想到彼、由因想到果、由表想到里。第四,講述語言通俗、生動、有趣,能夠引起學生對新教學內容的注意,激發學生對新教學內容的理解。
好的故事能滿足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需要,也能與課堂內容完美契合。在講課中,教師要將故事與識字教學內容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不能生搬硬套,要自然而然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不知不覺中教會學生識字認字。同時,故事的選擇也要符合小學生的心理,要在他們的認知和理解范圍之內。只有在這樣的基礎之上,故事教學才能發揮它應有的作用。
此處以《司馬光》故事為例設計教學過程,因為《司馬光》故事中有讀音相似的字(“光”和“缸”),所以教師可以在講故事的過程中故意把“光”和“缸”讀錯,然后學生就會哈哈大笑,此時教師就可以說“教師讀錯了,你們會讀錯嗎?”以此調動學生情緒,讓學生產生想試一試的想法,然后教師就可以隨機選擇兩位學生,讓他們和自己合作,以一人讀一段的方式繼續講故事。當再遇到不認識的字的時候,教師就說:“我現在要把你們不會的詞語記下來,你們也把教師不會的詞語記下來,看看誰不會的多。”以此方式再次調動學生情緒,調動全班學生一起參與到“找不會”的活動中。對于一些重要的詞語,教師可以故意讀錯或是在讀到這個詞語的時候故意停頓一下,給學生一個記錄的信號。當整篇故事講完的時候,學生就按照教師的引導把一些重難點詞語記錄在本子上,最后再讓學生自己去查、去練。
當然,教師在運用故事教學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因為有學生參與,所以故事情節一定要簡單,而且不能有太多的生僻字,這樣可以保持學生的參與興趣。第二,學生也要參與講故事的過程,所以故事內容一定是要傳播正能量的。第三,教師不能讀錯太多字,這樣反而會讓學生覺得教師無能,讓單純的笑變成了嘲笑,教師的教學權威全無,對接下來的教學過程是非常不利的。
此處以《王獻之練字》故事為例設計教學過程,第一步,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教師扮演王羲之,可以在班里隨機選擇一名學生扮演王獻之并給他劇本,其他學生當觀眾。此時教師不用多說話,先賣個關子,因為學生不知道教師接下來要講什么故事,無論是演員還是觀眾都充滿了好奇心,注意力都會非常集中。第二步,教師再說:“我還需要一名旁白,誰愿意參加?”此時學生由于好奇心越來越旺盛,都紛紛舉手,課堂氣氛一下子就變得活躍起來,教師隨機選擇一名識字水平較高的學生充當旁白并給他劇本。第三步,旁白和演員就位后,教師和兩位學生就相互配合一起講故事,此時學生的注意力會更加集中,都期待著能聽到有趣的故事。第四步,教師可以對故事進行現場改編,把識字教學內容加入王羲之與王獻之的對話中(注意不要加入旁白中,因為大部分學生關注的還是王羲之和王獻之的對話)。此外,教師還可以把問題加入對話中,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例如,教師(王羲之)問:“你知道書法家們最開始練習的字是什么嗎?”學生(王獻之)搖搖頭表示不知道。教師再問全班同學,全班同學也搖頭表示不知道,教師(王羲之)再回答:“是‘永’字,大家知道為什么嗎?”此時全班同學心里都很好奇,求知欲被激發出來,教師(王羲之)再回答:“因為永字包含了構成一個字的所有筆畫,例如……”此時,教師就可以在黑板上寫上幾個字(識字教學內容),然后配合永字講解這幾個字的讀音和筆畫順序。
當然,教師在運用故事教學法激發學生識字興趣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故事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并不重要,但一定要加入教學內容。第二,旁白和演員之間要相互配合,所以教師一定要選擇敢于表現的、識字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強的學生。第三,因為王羲之是整個故事的中心人物,所以教師在表演時一定要到位,表情、動作、手勢要先排練好,避免冷場和尷尬。第四,注意適時、適當地和全班學生互動。
綜上所述,故事教學法對提升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具有非常顯著的作用。為更好地應用故事教學法,教師要學會如何講故事、如何利用故事情節講述課堂內容、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 陳振海.試論故事教學法在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中的應用[J].學周刊,2018,(03):116-117.
[2] 韋素琦.利用母語優勢提高學生識字能力——試論壯族地區農村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方法[J].大眾文藝,2011,(20):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