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澤
(吉林省松原市吉林油田高級中學,吉林松原 138000)
人類生活的很多方面都和生物密不可分,生物學領域的發展歷史其實已經很長久了,從十七世紀到十九世紀中期,生物學傳統上一直是農學和醫學的基礎,涉及到和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養殖、農業、醫藥等方面。生物學領域隨著社會的發展,其影響也越來越大,已經擴展到食品、化工等更多的領域,因此,對生物學領域的三個專業進行嚴格規范,重新認識,是目前人們比較關心的課題。
生物科學專業是一門基礎學科,是典型的傳統的理科專業,主要培養的是科學性,比如研究人員,和教學型,比如大學老師等人才,授予生物學科專業本科生理學學位。生物科學主要是研究世界上動物、植物、人類等所有生命的秘密,如何出現的?如何發展的?有些什么規律可以對生命運動進行控制等等方面。其專業內容包括分類學、生理學、遺傳學等很多方面,涉及到社會活動的各個行業,比如工業、農業、醫藥等,對人類的作用極其重要。
生物技術專業是一門理科和工科結合的專業,理科是主要的,工科是輔助的。培養的是技術型和研究型的人才,如果科研所的研究人員,授予理科、農業、林業方面的學位。生物技術主要是對動物植物的遺傳特性進行改良,對微生物進行特殊用途的培養,研究和生產生物制品的;生物技術專業主要對微生物的發酵工程、動物細胞工程、染色體工程等內容進行研究,涉及到生物化學、科學、工程學等專業領域。
生物工程專業也是一門理工結合的綜合性學科,不過它是工科為主,理科輔助的,主要解決生物技術和醫學問題,但應用的是工程的原理和方法。其目標是對應用型的工程技術人才進行培養,授予工學學位。生物工程專業應該說是一門比較新的專業,它和生物技術專業研究內容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對基因工程、酶工程的研究,但其實也有很大的不同,生物技術的發展是通過生物工程這個基礎實現的;生物技術研究更多的是怎樣將生物科學變為生產力,而生物工程卻更傾向于研究這種轉變怎樣去實現。
生物科學和生物技術這兩個專業培養的人才是要有比較過硬的,比如數理化等自然基礎科學的基礎,視野要很開闊,眼光要遠,要有國際性的站位意識,同時還要對學習者進行比較嚴格的科學思維的訓練,對生物科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熟練掌握,能夠科學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將來要具備從事生物科學或者是生物技術基礎理論及相關領域的研究、技術開發、教學及管理等方面工作的能力。而生物工程的培養目標則更加傾向于技術人才,要有生命科學的基本知識,使生物技術產業化的基本技能,要對新技術有所研究,開發出新產品。從生物科學、生物技術和生物工程三門學科的專業規范來看,培養目標比較相似的是科學專業和技術專業,目前從市場的就業情況來分析,生物科學和生物技術的工作內容界定差不多。
在國內高等院校對生物學領域三個專業的培養規范中,有兩個專業基礎課是基本相同的,那就是生物科學和生物技術,只有生物工程在形式上有一些不一樣的地方,但本質上也沒有什么太大的不同。其實,筆者認為,三個專業的公共基礎課相同,學習的學分要求也可以相同。
在規范中,對三個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的學習,是按照生物科學、生物技術、生物工程這樣一個課程內容的學習步驟逐漸深入或提高的。雖然,生物科學和生物工程沒有太大的不一樣,但從生物技術到生物工程在課程要求上就有了很大的改變, 如果從課程的類別來分,從生物科學到生物工程就有了差不多百分之五十的改變。但筆者認為,專業的學分應該是統一的,在規范中有規定,最低學分要達到最少是百分之二十是對生物技術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的學分要求,而最少要達到百分之四十是對生物工程專業基礎課的學分要求。并且可以明確定出工程類專業基礎課程的名稱目錄,比如電子電工基礎等課程,還有,生物工程專業的基礎課中,把機械設計基礎這門課程定位可以學也可以不學的選修課程,其實是不明智、不科學的,這樣很容易造成生物工程專業的學生嚴重缺乏工程基礎理論知識,筆者認為是應該將機械設計基礎課程作為必修課程,同時,還應該將生物技術專業中的細胞工程等選修課作為生物工程專業的選修課程。
隨著社會的發展,近些年來,辦學的形式、方法、種類越加的豐富,社會可以辦學、企業也可以辦學、學校和企業聯合辦學、還有網絡辦學等等形式的發展更加快速,對生物學領域的每一種專業的發展都是有利有弊的,希望高等院校的相關教學人員和學生能揚長避短,真正在生物學領域作為對人類有貢獻的研究成果。
[1] 趙東旭,謝海燕,李勤.生物技術與生物工程辨析——兼論生物工程與生物醫學工程的區別[J].生物學雜志,2017,(01):113-118+125.
[2] 李善妮,吳坤陸.國內生物科學本科專業培養方案比較研究[J]生命的化學,2016,(04):556-563.
[3] 陳朝銀,趙聲蘭.生物科學、生物技術和生物工程本科專業規范的比較與分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5,(05):112-113.
[4] 宮照軍,顧寧,梅漢成.中美生物醫學工程專業本科教育的比較與啟示[J].現代教育科學,2011,(09):132-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