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紹武
(湖北省荊州市石首市大垸鎮明德小學,湖北 荊州434407)
引言:興趣是學生進行不斷探究的不竭動力。要想讓學生更好的上科學課,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就必須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而好奇心就是源自對小學科學課堂的喜愛。筆者將從課堂的前沿、課堂中的學生主體地位、多媒體技術的應用與更多的實驗激勵以及課堂最后的教師總結評價出發,論述如何激發學生對小學科學課堂的學習興趣。
每堂課堂都會有自己的前沿,它是每節課的開端。如果教師利用恰當,亦或是這節課堂前沿足夠吸引學生,就往往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為之后進一步的深入學習奠定基礎。所以,這就需要教師在開課前精心備課,挑選出貼近學生愛好、生活的課程,并準備按照學生審美的開頭作為課堂的開端,比如是妙趣橫生的小游戲、生動活潑的電影片段亦或是引人入勝的小故事。總而言之,就是一切可以吸引住學生的東西。
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將課堂“還”給學生,擺脫簡單枯燥的傳統“聽講”形式的教學方式。試想一下,如果一個課堂是在教師的嚴格“控制”下,學生無味地聽課、記筆記,機械地將老師所講搬移至自己的課堂筆記上,然后死記硬背,這個課堂學生會感興趣嗎?答案肯定是否定的。這種課堂教學方式只是禁錮了學生的想象力,只是讓他們變成應試教育下學習的機器人罷了。而真正的值得提倡的課堂是學生掌握學習的主動權,自主去探究、發現問題,進而解決問題。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現代教育方式與手段多樣。教師可以利用多元的教育手段為自己的教學課堂增添光彩。比如多媒體技術在課堂的廣泛應用。在課堂上,通過對科學知識的基本框架展示可以運用投影儀之外,教師還可以利用這些,播放與課堂相關的影視作品、小視頻或者精美圖片,這樣圖文并茂,聲像俱全,充分調動學生的聽覺、視覺與大腦想象力,突破時間與空間上的限制,極大的彌補了傳統教學手段的不足,還向學生展現了不一樣的世界或是世界的某一個不為他們所知道的地方,拓展了他們的視野。新鮮的東西一般更能激起學生的興致。因為生活閱歷與生活經驗較少,學生對于許多教材內容相知甚少并極難理解,通過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可以幫助學生的理解,促進教學的進行,最重要的就是促進學生的興趣的調動。
小學科學課本身就是一個需要實踐與實驗的課程。簡單的書本知識不能滿足教學目的的達成,需要學生積極動手。這個特點恰巧滿足學生自身好動的身體特點與本性。因此,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這一先天優勢,結合小學科學本身,以實驗為主要教學方式來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科學實驗大部分都是帶有探索學生未知的性質的,學生對于未知的好奇心本就滿足學生會對這些未知帶有興趣,再加上自己實踐、動手。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更多的扮演引導者的形象,能適當地引導學生往正確地道路上進行探索。這樣一來,學生不僅在實踐中增加了對科學知識的理解與掌握,還培養了自身的動手實踐能力與創造能力,在實踐中找到參與感與動手、學習的興趣。
每個人最喜歡也最想聽到的是別人的贊揚與肯定,小學生更是如此,且更為強烈。因此,筆者認為,我們對于小學生的評價應以積極評價為主,即在其取得一定成就時不吝嗇自己的贊美。而在學生有些許地方做的不對的時候又不馬上否定。教師在這個過程中不應該只是關注最終學生的學習成果,更應該關注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學生一個大膽的猜測、創新地想法、不一樣的小創造甚至是友愛的舉動,都應該被教師像是拿著放大鏡一樣地進行放大,并及時鼓勵,使其產生對自我學習的自信心,對下一個學習實驗的期待感。至于學生在動手實踐中面臨的不足,教師并不是置之不理,也不是不斷放大,而是與學生進行溝通,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產生這一問題的原因,進而幫助學生找到其錯誤的源頭,再不斷鼓勵激勵學生進行下一次的動手操作。這樣,學生的興趣就被教師這種積極的評價激勵出來了。
總結: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在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其任意一個階段,綜合上述所述,采取相應措施,為激發學生對學科的積極性和興趣做鋪墊。這樣才能將枯燥無味地課堂轉化為學生喜歡的課堂,才能達到小學教育的啟蒙的目的,促進學生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