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麗
(四川省自貢市匯東實驗學校,四川 自貢 643000)
一個漢字就是一首詩,一幅畫,一個故事,小小漢字,奇妙無窮。然而,識字量的多少是學習語文的前提條件,識字教學則成為小學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也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現如今,課堂出現的一些矛盾不得不讓我們理性地思考:小學低年級識字量大,課時緊,教學任務難以完成;學生年齡的特點,不能很好地專注于識字教學;教學方法單一,讓孩子對識字缺乏興趣……那怎樣才能讓我們的識字教學變得有滋有味呢?經過實踐,我以《貓和老鼠》教學片段為例,闡述如何利用識字方法,創設扎實高效、充滿童真童趣的課堂。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趣味性是我們學習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調味劑。為了激發孩子們的好奇心,調動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教學時,我首先以孩子們感興趣的動畫片引入:
師:孩子們,喜歡看動畫片嗎?采訪一下,都看過哪些呢?(俗話說“好的開始就成功了一半”以孩子們喜歡的動畫片著手,紛紛舉手,學習熱情高漲)
師:今天,老師也給孩子們帶來了不一樣的貓和老鼠(大屏出示兒歌并指名讀)
師:這些生字寶寶可調皮了,偷偷地跑到咱們的另外一張大屏上了。(開火車讀帶有拼音寶寶的生字)
師:去掉拼音帽子的生字寶寶你還會讀嗎?(男女生互讀)
師:在這些拼音寶寶里,藏著一個秘密,善于觀察的孩子已經發現了(分小組讀,仔細觀察)
師:出示“迷”“咪”“瞇”“謎”,孩子們再仔細觀察,你有什么發現?
發現一:都有一個“米”字。
師:對,它們都是“米”媽媽的孩子。
發現二:“米媽媽的孩子加上不同的偏旁就變成了不同的漢字”
師:你真是小小觀察家。
發現三:“迷”和“謎”米字最后一筆是點,其它兩個字是一捺
……
課堂上小手爭先恐后舉起,孩子們的不同見解讓人連連稱贊。教學時,以兒童化的語言,“米媽媽的孩子”“拼音寶寶”“淘氣的生字寶寶”等符合孩子們的年齡特點,再加之不同形式的朗讀(抽生讀,分組讀,男女生互讀,齊讀)最后輔之以啟發式的問答,讓孩子們自己去觀察,自己去發現,自己去探尋,整個課堂不會索然無味,感覺就像在做游戲,度過了一場快樂的學習之旅。
中國漢字博大精深,仔細推敲,細細品味,又會發現很多特點。在《貓和老鼠》中,“迷”“咪”“瞇”“謎”就是一組有特點的生字,如何區分這四個字既是識字的重點也是難點。教學時,我以尋求孩子們的幫助為切入點,提高孩子們主動探索,自主學習的熱情“這四個孩子長得太像了,米媽媽經常分不清楚,孩子們能幫幫米媽媽嗎?”孩子們可高興了,立馬興趣倍增,一會兒的功夫,課堂變得熱鬧起來了。
生:老師,我發現了小貓瞇著眼睛,和眼睛有關,所以是目字旁;
生:老師,貓咪叫,肯定要用嘴巴呀,所以是口字旁;
生:老師,貓咪走迷宮,要用腳走路,要加走之;
生:我還發現了,猜謎語和語言有關……
……
師:是的,孩子們真會觀察,這是咱們以后要學的形聲字。只要你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原來這些漢字這么有趣!
識字教學時,常常會很枯燥。在備課時,我會仔細分析每個字,觀察它們的特點,了解這個字的歷史演變過程,經常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在教學時,我會以講故事的形式向孩子們展示漢字的起源,孩子們每每聽到,都會趣味盎然,意猶未盡。在《貓和老鼠》中,以“鼠”為例,這個字最復雜。備課時,想了很多方法,都覺得不好。最終以圖片展現出來,向孩子們講解在古代老鼠不叫老鼠,到后來逐漸演變,變成了今天的“鼠”字,孩子們聽得津津有味。
由于孩子們的年齡特點,課堂上我不得不多準備一些有趣的“花樣兒”來吸引孩子們的眼球。結合孩子們的實際情況,我通常會即興讓孩子們表演讀。一些有趣的兒歌,加上動作來讀,在表演的過程中孩子們既學會了生字,學會了兒歌,又感受到了學習的樂趣,真正讓孩子們在樂中學,在樂中成長。《貓和老鼠》快學習完之后,我讓孩子們加上動作,和老師一起讀,孩子們“翩翩起舞”,把“瞇著眼睛”“飽肚皮”“睡懶覺”演繹得淋漓盡致。一堂課結束完后,孩子們都會背誦這首兒歌了。
由此看來,要讓課堂充滿童趣,讓識字變得妙趣橫生,首先得從孩子們的視角出發,結合他們的年齡特點,調動他們的多種感官,使他們積極學習,主動探索,鼓勵他們去想象、去發現、去實踐,就能獲得成功的喜悅,從而使枯燥的識字教學成為培養孩子發現興趣和熱情探索的熱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