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我國罹患慢性腎臟疾病的人數不斷增多[1-2],而大部分慢性腎臟病終末期的病人均需要行血液透析治療[3]。隨著社會醫療保險事業的不斷改革,政府對透析病人費用的報銷力度不斷提升[4]。血液透析病人具有免疫功能明顯降低、長期頻繁接受外界侵入性治療,易發生血源性感染疾病,是醫院感染高發人群[5]。經研究表明,我國乙型肝炎病毒(HBV)攜帶者人群為7.18%,在各級醫院血液透析科的工作流程和管理環節中,存在著不足和缺陷[6]。雖然出現自身有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抗體的病人為極少數,但由于其傳染力較高,且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案,給病人造成極大的損害[7],故血液透析病人的血源性傳播疾病篩查工作顯得尤為重要。
在臨床工作中,因各種原因導致血液傳播疾病篩查及時性不夠,依從性不高,病人甚至有反感或抵觸的現象,醫護人員工作難開展、管理壓力大,病人滿意度低。我院于2015年在血液凈化中心實行病區管理模式,運用HIS系統的部分功能對血液傳播疾病篩查工作的服務流程進行優化,取得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血液凈化中心進行血液透析治療的398例病人,其中男257例,女141例,年齡18歲~72歲。血液傳播疾病篩查項目結果均為陰性328例,HBV抗原陽性56例,丙型肝炎病毒(HCV)抗原陽性14例,無HIV和梅毒標志物陽性病人。同時選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血液凈化中心進行血液透析的209例病人進行對照,兩組病人年齡、性別、診斷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病人均分區、分機進行隔離透析,且醫院感染控制標準和血液傳播疾病篩查要求一致,具有可比性。
1.2 血源性傳播疾病篩查要求
依據血透透析感染管理規范及醫院的相關制度,篩查要求為首次開始透析的新入病人、由其他醫療機構轉入的病人、外出治療返回或不明原因轉氨酶升高病人,在治療前進行HBV、HCV、HIV和梅毒螺旋體等感染標志物檢查。對長期透析的病人每6個月檢查HBV、HCV病毒標志物1次,每年監測HIV和梅毒感染標志物保留原始記錄并登記。如病人在透析過程中出現HBV、HCV感染標志物陽性時,立即對密切接觸者進行HBV、HCV感染標志物檢測。對有HBV或HCV暴露,懷疑可能感染的病人,如病毒感染標志物檢測陰性,在1個月~3個月后重復檢測病毒標志物。
1.3.1 分析影響血液傳播疾病篩查工作的原因
召集科室成員,通過頭腦風暴法得出魚骨圖,對影響血液疾病傳播篩查工作流程的環境、病人、醫務人員等方面因素進行分析,找出可能影響血液傳播疾病篩查工作開展的原因,詳見圖1。從魚骨圖可以看出,醫務人員在篩查工作中,除開具化驗單,流程中的其他環節均處于被動,只能反復多次督促病人及時繳費、采血、拿取檢驗報告單,耗時費力且采血過程不能有效進行身份核查,血液標本有安全隱患。病人采血在門診進行,需要其在門診多個部門往返等候繳費、采血、拿取檢驗報告單,極為不便。根據流程改進前血液傳播疾病篩查工作流程做出篩查工作流程圖,詳見圖2。

圖1 影響血液傳播疾病篩查流程不暢的原因

圖2 實施前血液傳播疾病篩查工作流程
1.3.2 運用HIS系統優化血液傳播疾病篩查工作流程
1.3.2.1 血液凈化中心啟用HIS系統
血液凈化中心實行病區管理模式,根據血液凈化中心的工作特點,利用醫院現有HIS系統,選擇性地啟用病人信息錄入、醫囑處理、記賬收費、檢驗結果互通等功能,建立病人電子檔案,登記各項檢測結果,實現多個平臺病人信息數據的共享。
1.3.2.2 調整血液傳播疾病篩查的采血時間和地點
所有病人均在血液凈化中心采血;長期透析病人1年2次的篩查時間分別確定每年1月和7月集中開展。
1.3.2.3 優化篩查采血流程
項目區存在的問題主要有:現狀渠道未襯砌,部分渠道存在渠堤被淘毀,甚至出現攤平的現象;田面工程差距很大;現狀仍是大水漫灌,灌溉水利用率低。
醫生開具血液傳播疾病篩查醫囑后,護士通過HIS系統收費,實驗室信息管理系統(LIS)打印采血信息條碼,準備采血試管,病人透析日上機前完成采血,由科室工作人員將標本送檢驗科,次日由工作人員將檢驗報告單送達護士工作站,醫務人員及時整理資料存檔,詳見圖3。

圖3 實施后血液傳播疾病篩查工作流程圖
1.4 效果評價
1.4.1 篩查工作質量對比
對流程改進前后病人血液傳播疾病篩查的及時性和檢查報告單歸檔情況進行分析比較。①篩查及時性。設定在規定采血時間2周內完成的為“合格”;超出2周的為“不合格”。②檢查報告單歸檔情況。采血后1周之內檢驗單歸檔的為“合格”;超出1周的為“不合格”。
1.4.2 病人及醫務人員滿意度
滿意度調查每季度1次,包括病人的滿意度調查表和醫院工作人員(含血液凈化中心醫生、護士、護理員及檢驗科工作人員)滿意度調查表。
1.5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流程改進前后血液傳播疾病的篩查工作質量結果比較(見表1)

表1 流程改進前后血液傳播疾病篩查工作質量比較 例次
2.2 流程改進前后病人和醫務人員滿意度比較(見表2)

表2 流程改進前后病人及醫護人員滿意度比較
3.1 HIS系統有利于醫院感染控制和職業防護
優化篩查工作流程后,血液傳播疾病篩查的及時性明顯改善(P<0.05)。血液透析感染是世界性的難題,有資料顯示,血透透析病人HBV抗原陽性率為27.1%~55.6%[8],及時進行血液傳播疾病篩查是及時發現血源性傳播疾病醫院感染暴發的重要措施,嚴格執行各種傳染病檢查對預防控制交叉感染的發生有明顯效果[9-10],有利于降低醫院內的感染率。醫務人員對于陽性感染者采取必要的消毒隔離措施[11],加強病房管理,在接觸各種血液、體液及分泌物,特別是在實施穿刺、注射、手術等治療和護理過程中,加強職業防護,減少和避免醫療損傷,有助于減少職業暴露。
3.2 HIS系統提高血液傳播疾病篩查工作質量
流程優化后,血液傳播疾病篩查工作質量和資料歸檔的質量都明顯改善,表明運用HIS平臺后的流程優化有利于血液傳播疾病篩查工作質量的提高。篩查采血流程改進后,HIS平臺自動提取病人信息生成采血試管條碼,一標本一碼,極大方便了采血工作,同時減少了信息傳遞過程中人為因素導致的誤差[12]。病人在凈化中心進行采血,醫務人員能夠進行有效的身份識別和信息核對,避免了依靠“刷臉”驗證身份的弊端,降低不良事件的發生概率,也可杜絕替代采血或更換血液標本的隱患。檢驗報告單由醫院工作人員派送,不僅減輕病人及家屬的負擔,因檢驗報告單遺失、污損造成的補單現象也明顯減少,檢驗報告單存檔及時。
3.3 HIS系統提高了醫護人員工作效率
血液凈化中心啟用HIS系統,并與LIS等系統實現軟件接口,通過條形碼掃描、設備數據自動傳輸、檢驗結果自動提取等操作,實現數據共享。系統可以通過接口從其他系統或設備中獲取數據,使各項數據記錄準確,同時數據完整性也顯著提高[13]。運用數據共享和便捷獲取的優勢,使得血液傳播疾病篩查工作流程得以優化,減少了醫護人員的人工輸入操作和數據錄入的工作量,醫護人員把更多的時間放在病人病情觀察和各種治療上,有更多的時間進行健康宣教和心理護理,告知病人定期篩查的必要性,引導病人的遵醫行為,提高了篩查工作的依從性。醫務人員每年固定的篩查時間,利于血液凈化中心和檢驗科提前統籌安排工作,提高了醫護人員的工作效率。
3.4 HIS系統提高了病人和醫務人員的滿意度
血液傳播疾病篩查流程優化后,病人無須到門診繳費、采血,無須在醫院各科室奔波,避免病人在各科室的等候時間,減輕病人及陪護的負擔,讓門診病人享受住院病人的優質服務。篩查采血實現病人上機透析治療前采血,減少病人靜脈穿刺次數,減輕病人痛苦。以上措施方便病人,提升了病人的就醫感受及病人滿意度。
醫務人員從前反復催促病人繳費、采血、上交檢驗報告單,都屬于與病人的指令性或任務型交流,易引起病人反感和抵觸。現在醫務人員與病人交流的關懷性交流語言增多,實施血液凈化治療過程中為病人開展心理護理,不但可以延長病人的生命,還可以提高其治療配合度,從而提升治療效果[14-15],利于醫患、護患關系融洽。病人遵醫行為提高,減少了醫務人員的無效勞動,提升了工作效率,改善醫務人員滿意度。
目前,二級以上醫院普遍存在血液透析科室信息化管理不足的現狀,但HIS、LIS等信息系統已成為二級醫院標配。參照病區護士工作站的運行模式,選擇醫院信息系統的部分功能,將相關信息技術運用于血液凈化中心的管理,可以克服醫療護理工作的主客體均是多元社會人的不穩定因素[16],有效地預防和減少臨床差錯,提升了護理工作效率。通過信息化系統管理血液透析病人血液傳播疾病篩查工作,信息技術共享為流程優化提供支持,使醫務人員在整個流程處于主動管理的位置,便于更好地督促病人完成血源性疾病篩查工作,提升護理流程規范化,促進醫療安全,減少交叉感染。更為重要的是,病人成為流程優化的最大受益者,不僅減輕病人的痛苦,且為病人提供極大便利,提升了病人的就醫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