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海門市第一中學 王慧子
新課程改革以來,數學課堂教學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變得更加注重學生的主體作用。在以往的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常常以自我為中心,習慣于為學生講解灌輸,這樣的教學模式容易導致學生機械學習,極不利于學生的發展與提升,由此教師必須轉變自己的教學方式,注重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優化教學策略,更好地構建魅力高中數學課堂。
單純講解數學,會讓學生越發感覺數學很陌生,不易于思考。生活中存在很多數學信息,教師可以巧妙地利用這一點,在課堂教學中,結合具體學習內容創設一個趣味生活情境,為學生營造熟悉的學習氛圍,拉近學生與數學之間的距離,促使學生有效思考。
例如:在教學“一元二次不等式”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學校內有一個長方形地面,它的長為800米,寬為600米,準備在這塊地的周圍全部種上花卉,中間部位種植草坪。現在要求所種植的草坪所占面積不小于這塊地的總面積的一半,你知道所種植的花卉帶的寬度是多少嗎?學生們在教師給出這一問題后,感到很熟悉,并都迫不及待地去思考解決這一實際問題。很多學生在思考探究后,發現這一實際問題可以利用我們課上所學的不等式的知識內容來解決。很快學生開始分析有關一元二次不等式的知識,并根據教師所給的實際問題,嘗試著尋找不等關系。學生們就這樣在這一生活情境中意識到數學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有著很緊密的聯系,并在其中很好地體驗到數學的實際應用價值,同時對一元二次不等式的知識有了一個很好的認識和理解。
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轉化教學方式,不再局限于數學課本這一學習資源,巧妙地從學生的生活中選材,創設了一個有趣的生活情境,很好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開拓了學生的數學思維,提升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數學學習是枯燥無趣的,教師不能只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而要更多的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適時地給學生創造更多體驗學習的機會,促使學生有效參與。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巧妙開展活動教學,以活躍學生學習氛圍,開拓學生數學思維。
例如:在教學“正弦定理”時,教師在引導學生探究正弦定理的知識內容時,不再直接為學生講解,而是選擇讓學生自主探究,將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們自己去體驗數學知識的生成過程。師:有一個直角三角形,你們知道它的三個角與三條邊之間有著怎樣的數量關系嗎?學生們在教師給出問題后,都紛紛進入到思考探究中。有學生在紙上畫出一個直角三角形,并將角和邊都用字母表示,之后學生根據以前所學的正弦知識得出sinA的值為角A所對的邊a比斜邊c,同理,學生求出sinB,之后經過整理可以得出一個數量關系:=c,而角C又是90度,所以這一角的正弦值為1,所以c也可以寫學生們在得到這一數量關系后,教師又引導學生分析思考一個銳角三角形三條邊與三個角相對應的數量關系。學生們就這樣在教師創建的探究活動中主動思考探究,對這部分知識有了一個很深刻的認識和體驗。
課堂教學中,教師巧妙地開展探究活動,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可以有機會自主探究思考,很好地開拓了學生的數學思維,鍛煉了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學生與學生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異,而且每位學生都有他獨特的思維方式,作為教師,要善于利用學生的這一特點。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適時組織學生開展討論交流活動,以開拓學生的思維視野,讓學生可以有機會互相交流學習,進而更好地提升學生課堂學習效率。
例如:在教學“交集、并集”時,教師在引導學生們對交集和并集的知識有了一個簡單的認識后,發現部分學生仍沒有很好地理解,于是教師巧妙引導學生互相交流討論,從他人的思維觀點中尋找亮點。隨后,學生們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地進入到討論交流中。
生1:對于集合中交集的知識我還是不太理解。
生2:對于集合中交集的概念,我有著自己的想法,我認為它可以類比我們以往所學的加法的知識內容,比如A的集合為{1,3,5,6},B集合為{2,4,5},那么A與B的并集就是兩個集合中出現的數字都要出現在這一并集中,也就是{1,2,3,4,5,6}。
生3:對于集合的并集或者交集,都要注重,首先要滿足集合的三個基本性質特點:確定性、無異性、無序性。所以生2同學的結果中不可以有兩個5元素。
……
學生們就這樣互相交流討論,間接地互相學習,對本節知識有了很深入的認識。
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巧妙開發學生這一學習資源,適時組織學生交流討論,讓學生互相幫助,互相學習,讓學生對本節知識有一個更深入的思考和認識。
總之,學生是一個具有獨立意義的、不斷發展的人。教師教學中,要注重從學生的角度開展教學,學會開發利用各種教學資源,摒棄傳統“一言堂”的教學模式,注重轉變自己的教學模式,優化教學策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促使學生體驗學習,讓學生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與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