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徐州樹德中學 李 雷
為了最大限度地提升初中學生的數學水平,老師應該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細化學習目標,優化學習引導。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提升初中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一個成功的問題不僅能讓學生積極去思考、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同時也能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可見,問題設計得成不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小學數學計算課堂教學的效果。這要求我們在設計問題時必須緊扣數學教材,根據教學目標與教學中的重難點,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合理設計問題。
教師設計的問題應具有一定的啟發性,能夠對學生有所啟發,讓他們在思考問題的時候能夠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同時也能鞏固復習已學知識,加深印象,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比如,在《8~9的加減法》的教學中,筆者首先讓學生講一講一道加法與一道減法是如何計算的,隨后繼續提問:“8可以分為幾和幾,請說一說?”“9可以是哪些數組成的呢?”待學生回答后,教師可借助多媒體進行深入講解分析。
教師在教學計算知識時習慣以自己講授為主,而學生只能被動聽,這無法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還易在課堂上走神,從而降低教學效果。為此,教師在設計問題的時候一定要關注趣味性,適當增加問題的趣味性,從而提高對學生的吸引力,這樣才能讓學生在快樂的氛圍中學習,主動去思考問題。
比如,在教學《20以內的進位加法》的內容時,為了便于學生理解,筆者根據教材內容提出了下列問題:算一算箱子里面有幾盒飲料?比一比看誰計算得最快。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各組派一人匯報本組找到的計算方法。有的是直接數出來的,有的則是用小棒代替飲料擺出來的……學生們的方法多種多樣,其中較為聰明的做法是從外面拿一盒放到箱子內湊成10盒,再加上余下的3盒便輕易找到結果。又如,在三年級《簡單的小數加減法》的教學中,筆者選擇了文具店的情境,羅列了常見文具的單價,要求學生回答:(1)一支鉛筆與一個橡皮擦要多少錢?(2)假如自己有5元錢,買了一個作業本,還可以買些什么?
教學生活化是小學課程改革的一大趨勢,但是這并非是讓課程脫離學術軌道,而是讓教學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更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從而使課堂教學更富有活力。除了在課堂上實施生活化教學,教師還應引導小學生去觀察生活,主動去尋找生活中的數學。那么,如何讓學生具備一雙“慧眼”去觀察、讀懂生活中的數學,是我們數學教師亟待解決的一個課題。首先,我們要尋找與一年級學生年齡特征、生活經驗相適應的生活化方式來呈現知識內容,引導他們在活動中、現實生活中去應用數學、掌握數學。教師可在課前、課后布置作業,讓小學生去觀察體驗生活中的數學。比如,在學習“認識鐘表”一課后,要求學生回家觀察每天早上幾點鐘起床,晚上幾點睡覺,爸爸是幾點下班的等等,觀察鐘表上面的時間,這樣可以讓學生體會到數學源自生活,與自己的生活是緊密聯系的。此外,教師還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讓他們在生活中去發現問題,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問題,并動手嘗試驗證,在班上講一講,教師給予點撥與指導。這樣長期堅持,學生的數學素養便會逐步提高,也會增強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將知識變成能力并使智力得到發展的活動即為練習,在練習的過程中對多媒體進行利用,能夠使學生的大腦興奮得到調節,防止疲勞,保持精力充沛,讓他們對自己的無意注意進行利用,快樂學習,掌握更多的知識。多媒體的反饋再一次使他們的學習精神得以激發,讓自己的學習心態始終保持良好,最終使自己的思維得到拓展,練習效率有效提高。借助多媒體進行因材施教,既能對不同的學生進行不同量和不同難度的訓練,又能夠讓學生對練習程度進行控制,確保所有的學生都能將自己的學習目標完成,同時還能在課堂上充分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所有的學生都能有所收獲。
例如,在教學完“毫米、分米的認識”后,學生已經認識了常用的長度單位有“米、分米、厘米、毫米”,教師可以采用分層練習的方法對學生進行訓練,第一層、第二層和第三層分別為基礎題、變式題以及綜合練習。在第三層中,教師可以設計這樣一道練習題:“早晨起床,我從一張2米長的床上起來,用1米長的牙刷刷牙。學校離我家很近,約有900米。到教室后,我坐在一張高5米的板凳上,將厚度為4分米的作業本以及長為10厘米的鋼筆拿了出來,放在課桌上。”讓學生結合實際判斷哪些單位用得不恰當,這樣既鞏固了已學知識,又讓學生懂得在實際生活中如何正確應用這些長度單位。用課件展示每一層的練習,課堂練習具有較大的密度,學生練習的積極性也更高,尤其是綜合型練習,讓學生從不懂到懂,從不會到會,從少知到多知,使教學質量得到有效提高。
總之,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老師通過設計問題、結合生活引導學習,并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強化練習引導,有利于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最大限度地提升小學數學課程的教學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