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市實驗小學 章靜靜
感動,是學生學習態度、學習情感,內心對數學真愛的體現。感動,是學生發展思維、傳遞信息,產生數學智慧的顯露。感動,是學生情智發展的催化劑、接受知識的爆米機、愛學數學的助推器。那么,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如何讓學生擁有感動呢?
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平等對話,需要教師主動了解學生,研究教材,熟悉教學媒體,創設具有目標價值的對話情境,逐步培養學生的對話興趣,提高學生的對話能力,盡量讓每一個學生都能主動、積極、平等地參與對話。
如在教學《旋轉》時,師:同學們,將三角尺繞A點順時針旋轉90°(課件出示),需要注意什么呢?生:左手壓住A點,右手撥動三角尺。師:是這樣的嗎?請大家觀察(課件演示),三角尺繞A點順時針旋轉90°時,三角尺的兩條直角邊是怎樣旋轉的?生1:較長的一條繞A點順時針旋轉了90°。生2:較短的一條也繞A點順時針旋轉了90°。師:請大家再次觀察(再次課件演示),三角尺繞A點順時針旋轉90°時,較長的一條直角邊在哪個方向?長度呢?生:(走上講臺,對著大屏幕指點)較長的一條直角邊在這個方向,是10個小方格的長度。師:你表述得很好!下面請大家考慮一下,如何把旋轉后的圖形畫出來呢?生1:找準旋轉后兩條直角邊的方向。生2:分別點出兩條直角邊的另一個端點。生3:兩條直角邊的長度不能變。生4:有了A點和另外兩個點,也就有了三角形。師:很好!那就畫圖吧!學生畫圖。師:同學們在較短時間內找到了作圖的技巧,并準確作圖,老師為你們點贊。
上述教學片段中,學生針對“將三角尺繞A點順時針旋轉90°”,開展的轉、看、指、畫等活動,均是在教師與學生的平等對話中完成的,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思維,調動了學生的熱情。教師為學生的思維、熱情、表述、智慧、勇氣而感動,學生為老師的認同、肯定、評價、贊賞、鼓勵而感動,學生大獲成功后,教師為學生點贊,學生更為感動。
小學數學教學并不是要把盡可能多的知識塞給學生,而是要教會學生怎樣學習,怎樣繼續發展自己。這就需要在向學生傳授數學基礎知識的同時,想方設法教會學生學習方法和技巧,讓學生愿意、喜歡、善于學數學,具有學數學的能力。教學實踐表明,學生學數學的能力很多來自同伴間的交流。對此,應讓學生與學生產生心靈碰撞,引發學生感動。
如指導、鼓勵和支持學生寫“數學日記”,讓學生把數學思考、發現、體驗、感受等及時記錄下來,并利用數學自習課組織學生交流日記。這樣做能使學生在傾聽中放飛心靈,在贊嘆中碰撞智慧,在掌聲中升華情感,在交流中涌現感動。下面是選錄的兩篇“數學日記”:
日記1:我身上的數學
爸爸告訴我:我剛從媽媽的肚子里出來時,身高是50cm,也就是5dm、0.5m;體重是3kg。我現在的身高是140cm,也就是14dm、1.4m,比出生時的2倍多一些,比出生時的3倍少一些。我現在的體重是36kg,正好是出生時的12倍。我的手一柞長13cm,手掌寬7cm,我用手量大腿,正好兩柞粗,大約26cm。10年來,爸爸媽媽辛辛苦苦地哺育我,謝謝爸爸和媽媽。
日記2:不容小覷的數據
今天,我在一本書上看到了一個不容小覷的數據:“把一張厚度為0.01cm的紙對折30次后,它的厚度超過珠穆朗瑪峰的高度。”一張薄薄的紙,對折30次后的厚度,真能超過珠穆朗瑪峰的高度嗎?帶著這個問題,我用0.01連續乘2,一共乘了30次,乘得的積是10737418.24cm。我再把珠穆朗瑪峰的高度8848.13m化成884813cm。不算不比不知道,一算一比便知道,10737418.24cm>884813cm,一張厚度為0.01cm的紙對折30次后的厚度真的遠遠超過珠穆朗瑪峰的高度。
學生得到了真情關愛,一定會感動。每一位富有愛心的教師,定能表里如一,用智慧和才情激發學生彰顯生命的活力,用努力和愛心引導學生追求真善美,用氣度和激情帶領學生走進數學的廣闊天地。
如,一次期中考試,學生的成績普遍不理想。一學生問:“老師,這次的試卷要家長簽字嗎?”一石激起千層浪,這一問引起了很多學生的共鳴,很多學生用眼神告訴老師:“這次的家長簽字,就免了吧!”對此,完全可以答應學生的請求,讓學生為此而感動。
又如,學生小亮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常年跟識字不多的奶奶生活,缺少父母關愛。小亮的家庭作業總是不做或少做。對此,老師拉著小亮的手,和藹可親地說:“很遺憾,老師沒法陪著你完成家庭作業!但是,老師的電話可以等著你!今晚做完家庭作業后打個電話給老師,好嗎?”說完,便把寫有電話號碼的紙條遞給小亮。晚上九點鐘,老師真的等到了電話。第二天,小亮喜笑顏開地交了作業,做得不錯。老師露出欣慰的笑臉,真誠地說:“別忘了,老師的電話每天晚上都等著你喲!”從此,每晚八點左右,老師總會接到小亮的電話,老師用真情關愛小亮,小亮因老師的真情關愛而感動,逐漸養成了按時、按量、按質完成家庭作業的好習慣。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應該盡可能多地為學生創造一些感動,當學生因感動而領悟到數學的價值、意義和作用時,定會愿學、想學和愛學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