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太倉市弇山小學 陳國強
伴隨著對課堂教學中“教”與“學”本質的思考,引導學生學會學習是課堂教學的必然方向。然而,通過課堂觀察發現,在注重“小組合作、自主探究”的課堂實踐中,卻往往出現“形活神散、目標游離”等諸多問題,讓實踐者煩惱,也讓關注者擔憂。筆者認為,要實踐“以生為本”引導學生學會學習,關鍵載體是“好問題”。下面試以3個教學案例為例,分享“好問題”的作用和韻味。
教學目標是一堂課的綱,綱舉則目張。對教師來說,目標可以是抽象的、描述性的,但對學生來說,目標應該是具體的、可操作的。實現從“‘抽象的、描述性的’的‘教的目標’”向“‘具體的、可操作的’的‘學的目標’”轉化的載體是“問題”或者“問題鏈”。所以,在預設教學思路和方案時,教師必須梳理知識的邏輯聯系,分析知識的本質要素,并把“目標”分解,落實在具體的“問題”或者“問題鏈”之中。課堂上,抓住了“問題”這條“綱”,就能較好地避免學習活動神散、學習目標游離的現象。
【案例1】周彩娥老師執教的六年級數學《圖形的放大和縮小》一課,第一個環節“感悟”,設計了“什么變了?什么沒變?”這一核心問題,首先通過從“生活圖片”到“幾何圖形”的直觀演示和對比,讓學生感知、體驗“圖形放大和縮小”的本質——大小變化、形狀不變。接著讓學生感知“現在的圖形”與“原來的圖形”各自對應的長度比,得出放大或縮小的倍數是不變的,同時,通過實例的猜測和驗證,感知“圖形放大和縮小”中長、寬、周長、面積之間的聯系和區別。讓學生對“核心概念”有了清晰的體驗和感悟。第二個環節“運用”,例4:按2∶1分別畫出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三個圖形放大后的圖形。設計了“把圖形按2∶1的比放大是什么意思?”“你準備怎么來放大?”的問題,讓學生先分組討論,再獨立操作,最后展講。特別是在“直角三角形的放大”過程中,學生通過“數一數”或“量一量”,得出了先畫兩條直角邊,再連接斜邊的辦法,并驗證了直角邊放大了2倍,斜邊也放大了2倍的結論。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包括:①結合具體情境,讓學生初步感知和理解圖形放大和縮小的含義。②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讓學生掌握利用方格紙按一定的比將簡單圖形放大或縮小。③使學生在觀察、思考、比較、驗證、交流等數學活動中,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如何落實這樣的教學目標呢?執教者圍繞“什么變了?什么沒變?”“把圖形按2∶1的比放大是什么意思?”“你準備怎么來放大?”這一組問題鏈來展開教學活動,看似輕描淡寫、平淡無奇,實則自然流暢、教學無痕。
“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是新課程倡導的核心理念,也是培養主體學習能力的根本途徑。然而,在長期被動的學習方式影響下,當老師一下子把“學習”交還給學生的時候,卻發現學生在合作、探究中往往“沒話說”或者“不會說”,于是,我們看到了一些公開課中的“假合作、假討論”。我們認為,“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本身是需要指導和訓練的,其中最為基礎的一點就是讓學生“有話說”。因此,一節課中以什么話題打開學生的“話匣子”,在什么時候讓學生“自主合作”,是至關重要的。
【案例2】葉萍老師執教的六年級數學《認識倒數》一課,圍繞核心概念“乘積是1的兩個數互為倒數”,首先設計了“乘積是1的兩個分數互為倒數”這一命題,讓學生更充分地感受到了“倒”字的直觀和形象。接著,葉老師把“分數”改成了“數”,拋出了問題:“乘積是1的兩個數互為倒數,你有什么新的理解呢?”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開展組內交流。小組討論活躍,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感受了數學的趣味性和邏輯性,獲得了良好的情感體驗。
對于“核心問題”的自主探究是學生對“核心概念與基礎知識”進行理解內化的重要途徑,學生對“核心概念與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越高,靈活應用的能力也就越高。“教師在課堂中最重要的任務,不是講課,而是組織學習,良好的學習方式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笛卡爾曾說:“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所以,學會怎樣學習比學習什么更重要。正所謂“不善學,雖勤而功半,善學者,師逸而功倍。”那么如何培養學生“學會學習”呢?我們認為,應該從“學會提問”開始。課堂上,鼓勵學生在思考中出現不理解或理解不透的地方,要積極、及時地提出問題,并盡可能把相互質疑、相互交流的時間留給學生。即便課堂上沒有時間,教師也應該引導并指導同學們養成課外相互探究問題的習慣。
【案例3】丁蘊珠老師執教的六年級數學《圓柱、圓錐的復習整理》一課,第一部分“知識梳理”,以表格的形式,讓學生獨立整理出圓柱和圓錐的特征、表面積、體積等基礎知識,并進行了小組交流。第二部分“自由空間”,出示了一個“底面直徑20厘米,高30厘米”的圓柱直觀圖之后,拋出問題:“展開想象,你想提出怎樣的問題?”并宣布小組合作學習的規則:“每人提1個問題,以小組為單位上臺交流,最后相互評價,產生優勝小組”。把提問的權利交給每一個學生,同時又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評價,既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有了表達個人理解的機會,又激發了整個小組對最后所提的4個問題的種類、難易程度、新穎性等方面深入探究的興趣,小組合作學習的氣氛非常活躍,也非常投入。全班交流后的相互評價更是精彩紛呈,學生自我歸納了問題的兩個大類:關于面積和關于體積。關于面積的實際問題包括底面積、側面積或若干個面的面積;關于體積的實際問題包括圓柱、圓錐、長方體、正方體等規則物體的,還包括其他不規則物體的,但最終是要把“不規則的”轉化為“規則的”來解決。
在階段性復習中,借助學生原有的基礎,給學生留出自我提問的空間,不僅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創新能力。日常教學中“新問題”的生發,可以是老師根據教學需要預設的,也可以是在教學過程中偶發的,課堂上學生出現的獨具匠心的想法、質疑或者一個錯例,都是培養學生學會思辨、學會學習最直接、最生動的教學資源。
總之,課堂教學是“系列問題”提出并解決的活動過程。如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聯想并提出有價值的“新問題”,那么他們離“學會學習”就不遠了,而且反思、批評、創新的精神也會在這樣的過程中自然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