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昆山市玉山鎮同心小學 唐思祺
科技與文化快速發展,新時期下,數學教學已不再是照本宣科,囿于教材,而是從學生已有的活動經驗出發,將數學課堂教學活動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聯系,培養其數學核心素養,將數學經驗具體化,這樣就體現出了數學教學的生活化。
“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是指在課堂上,教師使生活化的教學內容呈現與學生年齡特征相適應,創設生活化情境導入,以建立生活化學習環境為依托,以生成生活化評價系統為抓手,從而學習數學、理解數學、感悟數學,將數學和現實生活深層次整合。
生活化教學的實施,使得數學課堂從簡單乏味地傳授書本知識向探索生活實際進行轉變,學生更能獲得成功的體驗,實現數學向生活的回歸。
蘇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確定位置(方向、距離和角度)》一課的學習中,例題是這樣的:輪船在海上航行,要求學生描述燈塔的位置。我將例題完善為這樣的情境:給出我市著名地標建筑,描述位置,更有心者,還能提前了解班級學生的家庭住址,出示在地圖上,描述位置。這樣的設計別出心裁,不經意間牽動孩子的內心,更能使其全情參與到課堂中來。這樣的教學設計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更適應和滿足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的需要 。
數學不僅是一門基礎教育學科,更是一門應用性知識學科。我們要清楚地讓學生知道,生活中的實際體驗能輔助我們更好地感受數學,學習數學也是為了更好地解決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各類實際問題。例如在蘇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認識千克和克》一課的學習中,僅僅以課本圖片中出示的物體,讓學生通過圖片依托想象來感知,是難以想象一千克有多重,一克有多重,千克和克之間是什么關系的,但是,只要到超市里去找一袋一千克的洗衣粉拎一拎,從儲蓄罐里拿一枚一角錢硬幣掂一掂,這兩個質量單位的感知就獲得了。又如在《認識平均數》一課的習題中,通過計算每周每種水果銷量的平均數,確定出在周幾要多批發哪種水果,讓學生過一把做水果店老板的“癮”。學生通過這類操作活動,可以意識到數學學習既服務于生活,生活中的積累也一樣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數學。
將學生們熟悉的生活場景引入教學內容中,我們稱之為生活化教學,這樣喚起學生的注意,并且針對興趣進行挖掘。蘇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在教學“零和任何數相乘都得零”時是這樣處理的:第一個男孩有0個桃,第二個男孩有0個桃,第三個男孩也有0個桃,三個男孩擁有桃的總數為0+0+0=0(個),并且,三個零相加就表示3×0,所以3×0等于幾呢?通過講述趣味數學問題,“設疑、激趣”,勾勒出簡單的數學模型:零和一個數相乘,并自我釋疑0×3=0,在此基礎上提出0×5、0×8、0×0等都得零,完成對“零和任何數相乘都得零”這一數學模型的完整建構。
“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倡導把課堂還給學生,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在教學中選取合適的元素,喚起學生學習知識的主觀能動性,將數學知識自覺地與日常生活聯系起來,并運用到生活中去。
學生的學習環境大致分為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兩方面。物質環境可以從布置教室入手,良好的物質環境創設,可以將教室打造成生活化的數學學習場景。例如,在蘇教版小學數學二下《認識方向》一課中,學生在課本中認識了東、南、西、北四個方向,但是,方向的感知并非是平面的,因此筆者在實際教學中,將這四個方向貼在教室的四面墻上,使方向的感知更為立體,更貼近生活。《認識角》一課旨在讓生將角的概念抽象為由一個頂點引出兩條直線,但是在得出此概念前,需要學生動眼看、動腦找、動手摸,感受生活中的角,才能理解角的概念。
良好的精神環境能確保學生有足夠的情緒安全感,學生在具有人文關懷的精神環境中更易獲得良好的心理感受,從而更快速地投入學習,更有效地誘導出具有教育意義的行為。
數學課堂所創設的生活情境,是一個含有數學問題、富有學習價值,隱藏認知沖突的富有思維挑戰性的數學情境。例如,在蘇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認識厘米》一課中,通過用文具盒和用課本這兩種不同的方式測量課桌一條邊線的長度這個生活實際問題,創設出情境:同樣都是測量課桌邊線,為什么量得的結果不同?利用這一矛盾沖突向學生明確:我們要用統一的長度單位來測量物體的長度,引出長度單位厘米的學習。又如在五年級上冊《認識負數》一課中,也是通過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氣溫和海拔高度引出負數這一新概念。情境的設置不僅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而且能始終貫穿這節課,自始至終發揮引領作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創造性。
素質教育下的課堂教學不僅要重視結果,更要注重學習過程。在學習過程中,通過評價,使學生在各方面的表現得到及時有效的反饋,那么各方面的能力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展和認可。每個學生都是不同的個體,對于每個學生的評價也要多樣化。教師在教學中要尊重學生不同的見解,在合理的范圍內允許學生以適合自己的方式進行學習。
教師在評價學生時,要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與認知范圍,不用專門術語來評價,要選用學生能接受的貼近生活的語言,這樣能積極有效地發揮鼓勵的作用。
數學學習任重而道遠,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積累,并且將知識內化于心。因此,為了避免“學這忘那”的現象,需要生活化教學的輔助。提倡生活化教學,使課堂增加了生活的味道,正如詩中所說,“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追溯學習的源頭,想必刨根問底,便是生活,生活即學習,有了這腔“活水”,也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盞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