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柳新鎮馬樓小學 閆家喜
喜愛游戲是孩子們的天性。在數學教學中融入游戲,可以滿足學生喜歡玩的心理需求,也能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構建愉悅的教學氛圍,提升教學質量。融入游戲也能啟迪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和創造力。
數學新課標倡導小學數學采用趣味化的教學方式,構建學生積極參與的活動課堂。教學中,靈活運用小游戲,發揮“小游戲”的“大作用”,靈活運用多樣化、趣味化的游戲,往往能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下面,筆者簡單地對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小游戲”發揮的“大作用”問題進行簡單論述。
傳統的數學教學中,課堂氣氛沉悶,枯燥乏味,教師講解占領知識的“高地”,學生坐在座位上默不作聲,不敢提問,不得交流和探討,教師和學生之間存在天然屏障,距離也遙遠,課堂質量之低下不言而喻。改變這種乏味、低效的數學課堂,是提高教學效率的首要任務和出發點。
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前提是改變學生的被動學習方式,激發學生的興趣,從被動的倉儲知識中解放出來,積極參與到課堂的學習、知識的探究中。簡言之,就是提高學生的參與度。而提高學生參與度的前提是拉近師生距離,和諧師生關系,尤其是課堂之初的導入環節,融入趣味化的活動,可以收到和諧師生關系、激發學生樂學氣氛的效果。課堂之初,教師可以通過與學生自由交談的方式,和諧課堂氛圍。如與孩子們簡單聊聊“王者榮耀”,與孩子們簡單說說“頭條”上的新聞,如河南省學校一直排名前三名的11歲男孩因成績下降而離家出走,說說男孩因玩手機被爸爸沒收并將手機扔出窗外,而男孩也縱身一躍,也飛出窗外……這些都可以引發學生內心的共鳴,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也可以融入故事、操作、游戲等,激活學生思維,激活課堂氛圍。如在《可能性》的教學時,教師手里拿著小布袋子,給孩子們示意:你們看,老師拿來了什么?知道這是干什么用的嗎?待孩子們猜出“袋中取物”之后,教師說:對,我們玩“摸球”游戲,好嗎?如果袋子里放2個紅球、5個白球,猜猜一次摸出一個球,摸出哪個球的可能性大?……如此導入,融洽了師生關系,也引出了新課的學習,游戲化的開場白助力了數學課堂增值提效。
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六大解放”,新課改也倡導“手腦并用”,教育學研究認為,在數學教學中,可以融入“做一做”“折一折”“比一比”等游戲,讓這些游戲的開展幫助兒童獲得感性認識,也通過手腦并用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如在《位置》的教學中,“位置”的概念比較抽象,而通過“做”的游戲活動,可以增強知識的形象性。為此,教師不妨根據學生喜歡玩、喜歡動手做的實際,開展“聽——做——說”的游戲,游戲可以這樣進行:教師說個句子,如“把鉛筆放到數學課本上”,學生“聽”到這句話,按照老師說的“做”,再用自己的話描述出兩個物體的位置關系,如:鉛筆在書本的上面、書本的上面有鉛筆、鉛筆的下面是書本……教師也可以組織學生開展“看誰說得多”的游戲,如要求學生用“上、下、前、后”說一說教室里的人或物品。為了降低游戲的難度,教師可以給出下面的句式結構,讓學生盡可能多地說出表示“位置”的句子,如:____在____的上面、____在____的下面、____在____的前面、____在____的后面……這樣的課堂教學,游戲貫穿課堂的始終,不僅“手腦并用”,也促使學生眼、口、耳等多種感官同時參與,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思維能力,也使語言能力、綜合素養得到提升。
孩子們喜歡玩,更喜歡爭強好勝,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更喜歡表現自己。為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設計和組織競賽性的游戲,讓學生在競爭者提高,在競爭中感受數學學習的快樂,感受數學學習的成功。如“開火車”“接龍比賽”“奪紅旗”等,通過競賽,培養學生敢于挑戰的意識,促使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如在運算教學中,教師可以呈現給學生幾道練習題,比一比哪個學生在最短時間內先完成,并且準確率高,這樣游戲的開展,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參與興趣,也發展了數學能力,提高運算速度和運算能力。
數學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善于設計實踐性的游戲活動,如調查、實踐、應用等,培養學生創新能力,通過游戲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如教學《米、厘米的認識》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想辦法測量學校操場的周長,量一量“一拃”是多少,找一找生活中的“1米”和“1厘米”的物體;教學《數字的認識》時,開展生活中“數字大搜尋”的游戲活動,看看誰找到生活中存在數字的地方多,如手機號碼、公交車車牌號、門牌號、QQ號、食品包裝袋上的數字……;教學《圖形的認識》時,讓學生找一找身邊的三角形、四邊形、圓形,找一找正方體、長方體、球等,觀察生活中的物體,看看是哪些圖形組成的;教學《可能性》時,教師讓學生課后開展“摸一摸”“想一想”的游戲,根據所摸物品的多少,分析判斷摸出的物品的可能性;教學《統計圖》前或者后,開展“我是小記者”的調查、采訪小游戲,通過自己所關注的某一種生活現象來設計問卷調查,進行調查采訪,根據搜集到的數據進行數據分析,制作統計圖……這些實踐類的小游戲,促使學生走進生活,感受數學的價值,也實現“學中用”“用中學”,發展學生的綜合能力。
游戲在數學課堂中的融入,數學學習不再乏味,學生也不再被動。但是,游戲只是“調味品”“調味劑”,并不是說每一節課、每一個環節都要運用游戲,游戲的選擇和運用應視具體情況、具體需要而定,同時也要注意學生的參與度、游戲的趣味性,讓每一個學生真正參與到游戲中,參與到數學活動中,促使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