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震澤實驗小學 黃琴琴
環節一:創設情境,拋出問題
多媒體出示座位情境圖。
師:小軍是這個班的班長,誰向大家介紹一下他的位置?(出現多種說法)
質疑:因為觀察的角度和數的方向不同,就出現了多種不同的說法。究竟有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來說明一個物體的位置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種新的確定位置的方法。
環節二:問題探究,認識“列”“行”
師:數學上我們通常把豎排叫作列。(板書:豎排→列)
列要從左向右數(板書:從左往右)
一起來數一數。第1列,第2列……一共有6列,小軍在第幾列?
橫排叫作行。(板書:橫排→行)
行要從前往后數(板書:從前往后)
一起數,第1行,第2行……一共有5行,小軍在第幾行?
現在你能說說小軍的位置嗎?指名幾人答。(板書:小軍坐在第4列第3行)
環節三:大膽嘗試,創造數對
師:你能用更準確、更簡潔的方法表示一個物體的位置嗎?以小軍的位置為例,創造一個簡潔的寫法。
學生獨立創造,小組交流。教師巡視,并將學生中出現的典型方法收集起來貼在黑板上。
比較提煉:我們創造出的這么多種方法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最終歸納出規范書寫(4,3)。
思考一:是否可以利用“分歧”,讓教學互動迅速“升溫”
新課伊始,讓不同學生來描述小軍的位置,從而產生多種表達,發現分歧很大,不利于交流,繼而產生統一標準的愿望。這樣導入,雖然很直接,看似也比較自然,但是,師生之間一問一答的教學模式,使課堂氛圍不夠活躍,而且統一標準的愿望實則是在老師的一步一步“牽引”下產生的,顯然沒有體現學生的自主能動性。創設的情境能否更有趣生動?在引發矛盾沖突的同時碰撞出思維的火花,使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互動更有效、課堂氛圍更活躍,教學的“溫度”再有所提升呢?
思考二:“行”“列”的認識能否讓學生自己探究出來
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逐步認識了“列”和“行”,這樣教學,通順流暢,可似乎總覺得老師講得太多了,請教前來聽課的老師,大家也都有同感,學生的主體地位,主動性、探究性發揮得不夠好,那究竟應該從哪兒入手,讓課“活”起來呢?
“行”和“列”的規定以及先列后行的順序是約定俗成的,那么教師要做的就是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去探究、去領悟。
思考三:是否有必要讓學生創造數對
讓學生去進行探究和創造,學生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研究出很多合理的成果,老師卻不采用,最終還是拿出“數學上這樣規定……”,既然數對在數學上就是用(X,Y)這樣的符號表示,且第一個數表示列數,第二個數表示行數,如此,有必要花大量時間讓學生創造符號,還煞有介事地討論優劣嗎?
探究一:碰撞思維火花,變“師之需求”為“生之需求”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選擇恰當的教學方式,因勢利導、適時調控,努力營造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形成有效的學習活動”。那么如何讓問題的產生更好地化“師之需求”為“生之需求”,進行自主激發與智慧創生呢?
能否大膽地直接給出成熟的數對,再由形而質地倒溯它的“規則”,引領學生經歷先知其然,再“探”其所以然的創生體驗?班長的位置用數對表示是(4,3),學生定會找到多個“班長”。“這個班難不成有那么多個班長啊?”“既然你們都認為黃老師沒有說清楚,那給你們一個機會,四人小組,幫老師找找茬吧。”制造矛盾沖突的同時又不忘理性的思考引領。多個“班長”的出現,給老師找茬,課堂氛圍一定會輕松活潑,這樣也能把學生的自主能動性充分調動起來,同時用小組合作的形式擴大了交流面。
探究二:注重課堂實效,變“動”為“靜”
創造符號、人人參與;評價優劣、各抒己見,豐富的活動讓課堂看起來很熱鬧,然而花了時間、花了精力,學生收獲了什么呢?創造的符號再如何有新意、說得再如何合情合理,最終都得屈服于“數學規定”。
環節一:創設情境,引導探究
師:哪個是班長呢?(學生盲目瞎猜,要求老師給點提示)
師:確定班長的位置,數學上有個有趣的方法,只要兩個數,板書(4,3)。
師:帶著你的思考,現在你能把這個班的班長找出來嗎?(出現不同的答案,分別讓學生說說是怎么想的,并標出位置)
師:奇怪!我給出的是數學上最標準的答案,可同學們卻找到了四個不同的答案。難不成這個班有4個班長?(學生大笑,紛紛搖頭)可能嗎?
生:不可能!
師:那么,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問題,你們覺得是自己沒有想清楚,還是黃老師沒有說清楚?
師:那你們說說,是我哪兒沒有說清楚?組內商量一下,并給出你們的見解。
學生組內商量,質疑老師表達的漏洞。
生:沒有說清楚這兩個數到底哪一個是橫排,哪一個是豎排。
生:還需要說明橫排究竟該從前往后數,還是從后往前數,豎排究竟要從左往右數,還是從右往左數。
師:現在看來,光有這兩個數組成的數對還是不夠的,我們還得弄清兩個關鍵問題,一個是順序(板書:順序),也就是哪個數是橫排,哪個數是豎排;另一個是方向(板書:方向),橫排或豎排究竟從哪兒數起。
環節二:“逆流而上”,溯源創生
師:我可以再透露一點線索,小兵所在的位置如果也用這樣的數對來表示的話,應該是(2,1)(屏幕呈現小兵和數對)你現在能找到班長了嗎?
師:把你的發現和同桌說一說。指名上來指一指。
師:能說說你們都是怎么發現的嗎?
生:你們看,小兵的數對是(2,1),而他正好在第2豎排、第1橫排。所以我發現,數對前一個數表示的是第幾豎排,后一個數表示的是第幾橫排。班長的數對是(4,3),說明他在第4豎排,第3橫排。
師:還有補充嗎?
生:數豎排的話應該從左往右,數橫排的話應該從前往后。
課件確認班長。(學生一臉得意)
環節三:“直截了當”,提高實效
給出數對:
師:給點提示吧,確定班長的位置,數學上有個有趣的方法,只要兩個數,(4,3)。有什么特別之處?中間加了逗號,外面加了括號的4和3就有了特殊的含義,我們把它叫作數對。 (板書:數對)讀作數對四三,或直接讀作四三。
研究數對:
師:我可以透露一點線索,小兵所在的位置如果也用這樣的數對來表示的話,應該是(2,1)(屏幕呈現小兵和數對)你現在能找到班長了嗎?
應用數對:
師:剛才同學們錯把另三個同學當成了班長。現在,掌握了用數對確定位置的方法,你知道他們的位置又該用怎樣的數對來表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