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海門市海門鎮能仁小學城北校區 施沈紅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說:“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動作與思維的聯系,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數學向來被稱為“思維的體操”,具有很強的抽象性、復雜性,對學生的思維能力要求較高。而小學生的年齡尚小,邏輯思維能力還不發達,仍以形象思維為主,這就形成了矛盾,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了很大的難度。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為了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教師應運用學具輔助學生進行學習,調動學生的多重感官參與學習,讓學生在操作學具中積累感性經驗,豐富表象,進而上升為理性認知,讓學生參與知識形成和發展的全過程,強化他們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靈動學生的思維,讓他們擁有數學思考的意識和習慣,為后續學習數學、理解數學和應用數學奠定堅實的基礎。
小學數學雖然比較簡單,但是對于新學的小學生而言,數學知識表現出的抽象、復雜等特點,很難激發他們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在學生的眼中成了“枯燥”“無趣”的代名詞,制約著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遵循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基礎,精心研讀教材,運用學具引入新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他們獲取新知的內驅力,拉近所學知識與學生的距離,豐富學習的內涵。
如在教學圓柱的側面積時,在上新課之前,教師讓學生在生活中找了一些帶有包裝紙的圓柱形包裝盒。新課伊始,教師手拿茶葉罐等瓶瓶罐罐走進教室,一下子就吸引了學生的目光,不知道老師要干什么。老師指著茶葉罐說:“如果我要給茶葉罐的側面裹一層包裝紙,怎么知道需要多少呢?”學生們認為這個問題簡單,只需要求出圓柱的側面積便可,但引出了新的問題:圓柱的側面是曲面,沒辦法直接求,該怎么辦呢?這個問題立即誘發了學生探索的興趣,于是教師讓學生拿出自己準備的包裝盒和剪刀,沿著圓柱的高剪一刀,看看圓柱的側面展開圖是什么?學生們立即投入到了動手操作中,學生們發現沿著圓柱的高剪開,圓柱包裝紙的側面展開圖是長方形或者正方形。它和圓柱有著怎樣的關系呢?學生們繼續進入探索中。
上述案例,教師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入手,選擇學生熟悉的事物作為學具,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的欲望,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是鮮活的,這比教師單純地告知、講解的效果要好得多。
數學有著很強的深奧性,對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小學生仍以形象思維為主,難以適應數學的發展需求,這就形成了矛盾。為了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適時地引導學生運用學具,吸引學生融入課堂,調動多重感官融入學習,豐富他們的感性經驗,強化他們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最大化課堂教學效益。除此之外,在實物的觀察下,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認知能力都得到有效的訓練和提升,學習效果也就顯而易見了。
如在教學三角形的三邊關系時,很多學生認為只要有3根小棒,就可以圍成三角形。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基于學生的認知,讓學生拿出小棒,任意抽取3根小棒圍一圍,看是否可以圍成三角形。學生們很是興奮,立即投入到了動手操作中。很快,學生們便發現了問題,有的學生抽取的3根小棒可以圍成三角形,有的學生抽取的3根小棒卻不可以圍成三角形,這是什么原因呢?藏著什么奧秘呢?于是教師引導學生將能圍成三角形的3根小棒的長度和不能圍成三角形的3根小棒的長度運用表格進行整理,這樣便于學生進行觀察、比較,順利地得出“三角形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的結論。
上述案例,教師針對學生的認知,讓學生運用學具進行操作,在操作中自然地引出問題,進而主動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深化了學生對課堂上所學知識的理解。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新課程標準重點倡導的學習數學的方式,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無法適應教學發展的需求。因此,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還生于課堂,運用學具為學生搭建動手操作的平臺,為他們提供動手操作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發揮指尖智慧,加快新知內化的歷程,完成知識體系的構建。
如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時,教師為學生們準備了很多邊長為1厘米的小正方形。新課伊始,教師首先引導學生回顧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知識,為探索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做好了充分的準備,然后教師讓學生運用邊長為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一個大的長方形。在拼好以后,再觀察一下自己所拼長方形的長是多少厘米?寬是多少厘米?運用了多少個這樣的正方形?所拼長方形的面積又是多少?在學生們拼好以后,教師組織學生們進行了匯報:
生1:拼的長方形長4厘米,寬3厘米,用了12個小正方形,長方形面積是12平方厘米。
生2:拼的長方形長5厘米,寬2厘米,用了10個小正方形,長方形面積是10平方厘米。
生3:拼的長方形長6厘米,寬4厘米,用了24個小正方形,長方形面積是24平方厘米。
……
在學生們匯報后,教師引導學生歸納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就顯得非常自然和容易了。這樣的過程既幫助學生積淀了基本的活動經驗,又自然地理解了所學知識,提升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深刻性。
總之,學具是學生學好數學、實現理解的有效手段。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精心研讀教材,為學生搭建動手操作的平臺,發揮學具的作用,深化對課堂上所學知識的理解,培養他們手腦并用的能力,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完成知識體系的建構,最大化數學課堂教學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