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昆山市周市鎮永平小學 曹歆玥
曾經有這樣一則報道:美國緬洲湯姆斯科學院教授貝克博士建議家庭盆栽的愛好者遵循以下秘訣,就會擁有一個美麗茂盛的庭院:(1)對你的植物清楚且明確地表示出你心中的情感。(2)用呢喃柔軟的聲調每天不斷地對植物說話。(3)如果你的植物長得不錯,請隨時贊美它。(4)心情不好時,別和植物說話,這會使植物有惡劣的反應。(5)絕對不要用高亢尖銳的聲調和植物說話,這會使植物感到恐懼。
初讀時,不禁對此驚訝不已,植物居然能聽懂人類的語言,這多么像一個童話故事啊!用人類的語言來培植植物,使它吐露芬芳,孕育美麗。
進入教師崗位后再次閱讀,發現孩子其實和植物一樣,同樣需要呵護,尤其是低年級的孩子活潑好動,注意力低下,課堂教學組織尤為困難。若一味地對孩子板起面孔,時不時大呼小叫,這對于七八歲的孩子的身心傷害是巨大的!所以,教師就要學會運用教學語言。靈活的語言可以避免教學的單調、乏味,可以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以此來幫助學生更好地領悟知識。因而,如何提升運用課堂教學語言能力是每個教師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教師職業語言的表達要借助聲音。流暢自然、飽滿動聽的聲音能夠帶給學生美感和難以拒絕的親和力。擴展自己聲音的魅力,對于一堂課是否能生動有趣地開展,學生能否真正掌握知識有著重要的作用。那怎樣能提高聲音的魅力呢?
低年級的數學課本文字特別少,滿眼都是花花綠綠的圖片,特別是小動物的圖片,很多題目都是由小動物的出現來引導的,教師千萬不要怕這些圖片會干擾學生的注意,運用得當,則可以通過這些圖片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出示小蜜蜂的圖片,教師可以捏著嗓子,輕聲細語地讀題,學生為了聽清教師說的是什么,自然就會安靜下來;如遇到“茄子先生”“白菜老師”提的問題,教師可以即興表演,兩手反綁,書放到身后,挪一挪眼鏡,壓低嗓子念一遍問題,此時就能把學生的思緒一下子拉過來,認真思考問題;如果遇到辣椒妹妹,教師的聲音立馬變得清脆、悅耳,因為這是辣椒妹妹在告訴學生這道數學題的答案呢!
授課要有生命力,那么聲音就要有高低起伏,抑揚頓挫,一下子如夜鶯低唱,一下子如萬馬奔騰。語文教學可以根據課文的內容,時而高亢,時而低徊。而數學教學通常在導入新課時,通過創設一個情境或是講授一個小故事來引入,故事講得精彩,學生興致勃勃,故事講得無趣,學生意興闌珊。故事精彩與否,取決于聲音是否高低起伏,語速是否忽快忽慢。
總而言之,同樣的講課內容,由于表達方式與技巧的不同,給予對方的感受和收獲大有不同。一個沒有聲音魅力的教師,縱有再高深的知識,學生也不會喜歡聽他的課,難以從他的手中學到真知。所以,我們必須在自己的聲音上狠下功夫。
以前面對頑劣的學生,筆者經常一臉嚴肅,并不時敲打桌面,開始很有效果,久而久之,學生對筆者的這一套習以為常,一旦我背過身去,學生又會恢復頑皮的本性。也許不少人認為教師在學生面前示弱,是一種懦弱的表現,是教育的失敗,其實不然,教師過于強勢,會使學生心理上感到壓抑,不敢或懶于去主動反應,這種習慣一旦形成了思維定式,勢必會影響學生的全面發展;而在學生面前示弱,卻能喚醒他們的愛心,促使他們學會做人,進而激發努力學習知識的熱情,是完全可行的。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二年級上冊的《時、分、秒》時,有這樣一問:鐘面上撥一撥,分針走60小格,時針走幾個大格,你發現了什么?此時問學生:剛剛老師沒看清時針走了幾個大格,哪位小朋友看出來了?等學生說出答案后,教師還可以表揚學生:“我發現這一位小朋友在老師剛剛撥的時候眼睛一眨不眨,觀察得可仔細了!”又如《認識圖形》這一課有道練習題是這樣的:在一張正方形的紙上剪去一個三角形,剩下的是什么圖形?教師拿出一張正方形紙,沿對角線對折,并提問:這道題老師只會這一種剪法,其他的怎么想都想不出來了,誰能想出其他的剪法呢?學生聽了教師的話躍躍欲試,紛紛把剪好的圖片高高舉起,教師適時激勵學生:“你們太厲害了,想出來這么多的剪法,都可以成為我的老師了!”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完全可以嘗試扮演一個弱者的角色,因為老師也是凡人,而不是神。學會示弱,并非無原則地退讓,而是以退為進,使問題更迅速、更有效地得以解決。它是體現教育者教育機智的一種策略和能力。
在上課時都要求學生的小眼睛看著教師,這樣才有助于學生的聽講,可是,當學生的眼睛看著老師時,就真的能認真聽老師講課了嗎?
筆者在教學蘇教版二年級上冊的《認識平均分》一課時,直接出示題目讓學生解決,舉手的人寥寥無幾。課后筆者反思:這一課的主旨是讓學生在分物體的過程中理解平均分的含義,掌握按每幾個一份的要求平均分物體的方法。筆者根本就沒有讓學生分物體,學生如何能體會平均分呢?下一課,筆者沒有出示題目,而是拿出6個桃子形狀的圖片,親切地說:“老師這里有6個桃子,要把它們分成幾堆給大伙,可以怎樣分呢?哪位小朋友最勇敢,上臺來分一分?”學生一聽都來勁了,小手舉得高高的:甲把桃子分成左邊2個,右邊4個,乙分成左右兩邊各3個……從分物體的過程中得出了平均分。
除法豎式一直讓教師犯愁,因為它不同于加減乘的豎式,如果直接出示豎式講解,內容枯燥,過程復雜。為了讓學生牢記除法豎式,不再犯錯,教師將豎式的計算過程和自編的兒歌結合。出示6÷2=3的豎式計算過程:“除號像個‘廠’(先寫除號),被除數‘老總’廠里坐(在除號里面寫被除數6),分出除數廠外跑(除號外寫除數2),引出商來廠上蹲(除號上面寫商),‘廠’外‘廠’上再相乘,看看廠里的‘老總’是否分完(再把除數和商相乘,和被除數比較,分完了就寫0)。”這一過程巧妙地將豎式與兒歌結合起來,顯得趣味生動,通俗易懂,學生一下子就記住了。
由此可見,教師的語言非常重要,它是抓住學生眼球,引起注意的重要手段。
教師很忙,因為他不僅是學生的學習引導者,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學生的親人、伙伴,更是一位表演藝術家——角色扮演。角色扮演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興趣,小學生的認知水平有限,抽象的數學知識在小學生面前顯得枯燥、無味。而利用角色扮演教學,則可以從創設趣味情境開始,對學生的興趣進行引導和激發,使數學教學更加趣味化、生活化、形象化,有利于學生在愉快的活動體驗中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感悟。
蘇教版一年級下冊的《小小商店》是實踐課,筆者發現有心的教師模擬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小小商店”:今天老師帶來了一些物品,打算辦個“小小商店”。商店設有“玩具俱樂部”“藍貓文具”“家家福”3個柜臺。請三個小朋友當售貨員,其他同學扮演顧客買東西,你們愿意和老師辦這個商店嗎?學生異口同聲地喊愿意,接下來的過程中學生積極參與,反應熱烈,活動舉辦得非常成功。不只是小小商店,《認位置》通過創設動物學校、舉辦陽光體育活動的情境來導入新課,從小動物排隊中學會用第幾排第幾個描述物體在平面中的相對位置;后面的《認識方向》一課,筆者扮作導游,向學生播放學校教學設施及校園風光的視頻,介紹美麗的校園,隨后學生也來角色扮演,向大家介紹校園內教學樓的方位,使學生在游戲中激發學習動機,潛移默化地掌握有關東、南、西、北方向及相關的知識。
通過角色扮演,課堂成了學生展示自己的舞臺,每位學生都是藝術家!和學生一起進入角色,形成身臨其境的主觀感受,不僅可以達到師生之間的情感互動,而且在課堂教學中發生實效,角色扮演的熱烈情緒渲染了整個學習情境,真正達到了寓教于樂。
巧用教學語言,能讓學生感受到一種愛的鼓舞,一種情感的交融,從而營造一種和諧、民主、互助的課堂氛圍,以此來激活課堂教學,使學生感到親切,產生歸屬感,繼而迷戀課堂,熱愛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