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永紅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新壩初級中學)
統編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一棵小桃樹》是賈平凹先生青年時期所寫的一篇散文。作者通過描述一棵小桃樹曲折艱難的生長過程,贊頌了與命運抗爭的頑強精神,并托物言志,抒寫自己的理想:面對生活的困苦和磨難要頑強抗爭、不懈追求。
統編教材著力于構建“教讀”“自讀”“課外閱讀”“三位一體”的閱讀教學體系。本文是一篇自讀課文,也就是要讓學生在教讀(精讀)課上有所學并沉淀運用。教師借助書旁自讀提示、書后閱讀提示乃至單元提示,進行學生自主學習為主,教師引導點撥為輔的學與教。
我在備課的時候,關注到自讀提示中“尋常的情景,不尋常的情感”“多次描寫小桃樹‘沒出息’寄托的深意”等內容,教師應將其“咀嚼揉碎”,融進課堂教學中。同時,教師還要充分預設學情:七年級學生思維活躍,但對人生的認識體悟尚淺。要深刻體會小桃樹的頑強、帶來的心靈安慰與精神震撼,以及小桃樹與“我”之間特殊的情感,還是需要教師的深入引領。因此,我有這樣的設計與思考:
新課開始前幾分鐘,我提問:“通過對書旁自讀提示以及書后閱讀提示進行自讀,同學們都讀懂了什么?”對于自讀課文教學來說,這樣的設計便于教師根據學生自讀的基礎,及時調整預設,適當改變教學策略,更準確地把握最近發展區。
在本堂課伊始,拋出以上問題后,我叫了4名同學作答。他們分別從“我出外打拼時遺忘了小桃樹”(對故事情節的了解),“小桃樹寄托了奶奶對我的愛”(對文中其他人物的關注),“小桃樹在我心中有很高的地位”(小桃樹的心理位置),“小桃樹帶給我前進的力量”(小桃樹的作用)等幾個方面,給出了自讀所得。由此可見,學生對于這篇文章的淺層次的把握還是不錯的。但是,對于在此基礎上的進一步挖掘,還有待教師引領。如哪些地方能看出寄托了奶奶的愛,在“我”心中具體是怎樣的地位,從文中哪里可以表現出帶給“我”前進的力量,小桃樹的頑強使“我”受到怎樣的心靈觸動,等等。這些都需要教師在接下來的教學中不斷調整,把準最近發展區的“尺度”,以求心中有數,有的放矢。
學生課前通過多種方式的自讀,初步熟悉情節,感知人物形象,了解作者思路。但是,對于語言文字的深入品讀,學生課前著力頗少。因此,在課堂上,我搭建了一個“讀”的舞臺,讓學生可以登臺一展風采。
在設計了“這是一棵怎樣的小桃樹”的問題之后,我請學生上黑板給出概括性的詞語或短語。學生的答案十分豐富:“頑強堅毅、不被重視、可憐、孤單、瘦弱……”如以“頑強”為例的教學片段:
師:我先請寫“頑強”的同學來發表一下觀點,你從哪里看出小桃樹頑強了?
生:我從13段“雨還在下著,我的小桃樹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掙扎起來……”看出小桃樹的頑強。
師:老師從你的朗讀里感受到了小桃樹的頑強。你能不能告訴我們,你是如何做到(讀出“頑強”)的?
生:我的眼前浮現出小桃樹“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掙扎起來”的畫面。
師:不錯,情境再現法。還有別的建議嗎?
生:我會找一些富有表現力的詞語重讀。
師:比如?
生:兩個“千百次”。
師:為什么挑兩個“千百次”?
生:用反復的手法,讓我們感覺到小桃樹一次次掙扎的艱難。
師:好,你還關注了重音的問題。那么在語速方面,你有什么建議?
生:我想讀得慢一點,讀出小桃樹掙扎時的不容易。
師:很好,請再為大家范讀一遍。(生讀)
師:剛才提到語速慢的時候,有同學露出不認同的表情。這樣,我們一起快讀一遍,再慢讀一遍,然后比較不同的感受。
(學生分別快讀一次,慢讀一次)
師:(把話筒遞給不認同的同學詢問)現在,你有何感受?
生(男):我發現讀得慢,更能體現小桃樹掙扎時的不容易。
師:我們還可以讀出對它的什么情感?
生(齊):敬佩之情。(生帶著情感再次齊讀)
師:上學期我們還學過“停連”。老師建議,還可以在“千百次地”和“掙扎”之間稍停一下,從表面來聽聲音停頓了,但我們讀的這一口氣仍然連貫,心底的意味也連貫(教師范讀),你們也來試一下。(生齊讀)
師:(多媒體呈現風雨中的小桃樹圖片)小桃樹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掙扎起來,它的頑強令人動容。
就這樣,我通過詢問交流、師生對話、生生對話、反復朗讀,讓學生體會讀重音(兩個“千百次”)、讀語速(慢速與快速比較,得出此處慢速更好)、讀情感(敬佩感動)、讀停連(“千百次地”與“掙扎”之間,表面音斷而心中氣與意仍相連)、讀畫面(眼前出現小桃樹千百次俯身,千百次站起的畫面),在讀中品悟。
同時,第5段中最后一句“它卻默默地長上來了”,我通過語調高昂激動而讀與壓低語調抑讀的比較,告訴學生“于無聲處聽驚雷”。有時候沉下聲去讀,一樣能起到動人的效果。
總之,正如蘇州徐德湖老師評課時所說:“讀中品、品中讀,讀品相連,將誦讀、比較、想象、體驗等諸多品讀語言的方法綜合運用,品得深透,品得扎實!”也正因如此,才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感受到語言文字的“溫度”。
自讀課文以自讀為主,但并不忽略教師的引導作用。教師自可當好“導游”,引導學生由淺而入,步步而進,直至漫溯至文章深處。
在了解學生課前自讀所得之后,我通過設計繼續仔細“讀樹”,一起去尋找小桃樹的生長歷程,理清脈絡及記敘順序。接著通過“這是一棵怎樣的樹”的設計,初步解讀小桃樹的形象。而逐步深入的則是“來探究”環節:讓學生思考“為什么要反復寫‘我的’小桃樹”。這是書后閱讀提示的問題,也是學生課前不能完全深入理解的問題。“石本無火,相激乃生靈光。”通過各學習小組的積極探究、碰撞交流、互相補充以及教師的總結提升,使得文章的解讀逐步向更深層次推進:讀出“寄托兒時美好夢想,遙想未來,寄托奶奶的愛,在奶奶心中那就是孫兒”;讀到“逆境中給‘我’激勵、希望與力量”;讀懂“小桃樹與‘我’受挫的經歷相似,它就是‘我’的化身”;等等。
接下來,通過“讀人”,了解賈平凹的坎坷人生;通過“找關聯”,進一步明確小桃樹就是另一個“我”,托物言志的手法也呼之欲出;再通過“來比較”,思考原題“我的小桃樹”和編者改題“一棵小桃樹”的原因。我引領學生懂得,小桃樹是屬于我們每一個人的——每個人都可以做一棵頑強堅忍的小桃樹。
“人,何嘗不是自然的一棵樹,每棵小樹都能長大,每個夢想都能發芽,只要,把根深扎!”本堂課的結束語蘊含文章主旨,顯而不露,無痕而為,自是水到渠成。
書越教越薄,文越讀越精。在執教后半節課時,我與學生一起按照小桃樹的生長歷程、頑強表現來“濃縮”課文,以求提升學生提煉概括、把握重點的能力。最終篩選出以下一段:
“我將蓄著夢的桃核,埋在院子角落里,我竟將它忘卻了。可它就在角落的地方,拱出一點嫩綠,緊抱著身子,委屈地長著;爺爺侍弄花草的時候,從來不看它一眼,但它仍舊默默地長著;我出外打拼忘卻了它,它被豬拱折了,疼痛襲擊著它,有人舉著斧頭想要砍掉它……它竟然還在長著,彎彎的身子,努力撐著枝條;風雨襲來,它哆嗦,它慌亂,它的花一片一片地落了,一片,一片,落了。但,它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掙扎起來,它高高的枝上竟還保留著一個欲綻的花苞,像風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燈,永遠指著希望,希望……”
全班深情齊讀壓縮文段,再次清晰地看到了小桃樹一開始就被“我”忘卻時的委屈生長,被爺爺冷落時的沉默不語,被豬拱折時的強忍疼痛,被風侵雨襲時的頑強掙扎……盡管如此,高高的枝上竟還保留著一個欲綻的花苞,如指示燈一般永遠指著希望,在學生心底燃起希望之光。
對于像《一棵小桃樹》這樣篇幅較長的自讀文章,在課將近結束,學生對小桃樹也有了一定了解時,通過這樣的“濃縮”訓練,精心概括、提煉壓縮,使重點更加清晰。教師再帶領學生閱讀回味,就如同寫作中的“總分總”一般,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理解、感悟。這不僅有助于增強學生的提煉概括能力,更是幫助學生發掘思維深度。
盡管有諸多思考,我挖掘文本的能力還有待進一步加強。正如徐德湖老師評課時所說:課文最后一段是文眼,重視程度可以更高。一堂公開課雖然只有短短45分鐘,但帶來的思考可以不斷綿延,促人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