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 琛
制定新一輪教師園本培訓計劃,積極開展“一中心,四模式”的園本教研。“一中心”指一個學期研究一個重點。“四模式”指大教研(主要理念引領和解決普遍性的問題)、小教研(解決級組存在的問題)、網絡教研(利用外力資源)、自我教研(實踐與反思解決個人問題),從而提高教師隊伍的專業化水平。
啟動“仁之心互助導學工程”,努力探索骨干教師成長的最佳途徑,通過“選師補弱結對子、技能交流搭平臺、特色研討展風采”等創新活動,引導其積極投身教育教學研究中,在研究中加速其專業化成長,進一步修訂、完善《幼兒園教師分層培訓方案》,明確個人發展目標,制定個人專業發展規劃,完善業務檔案,加強對教師的過程性管理與評價,努力形成個性化教學風格,組成骨干教師梯隊。
組織開展一系列以“仁愛、和諧、互助”為主題的社團活動,組織骨干送教團隊與無錫市兒童社會福利院、宜興市堰頭幼兒園等姐妹園結成共建互助對子,大興“愛心拉手”結對幫扶之風,定期組織優秀教師外出講課培訓,通過“教學觀摩、課例旅行、跟班學習、業務培訓、志愿送教、師徒結對、網上交流”等一系列豐富有效、靈活多樣的幫扶活動,共享資源,共同成長。
在“踐行仁愛、崇尚和樂、彰顯仁美、和合成長”的課程理念指導下,我園科學構建了課程評價框架體系,明確了幼兒園課程總目標:即“做知禮儀、能關愛、善合作的現代小公民”。同時依據《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精神,將“五大領域”進行項目細化,如:將健康領域細化為身心狀況、動作發展和生活習慣與生活能力三個子項目,并在此基礎上,分大、中、小三個年齡階段進行分解項目及目標要求的再建構,將幼兒課程評價目標和內容進行有效的落實和分解。
結合各年齡階段的主題目標進行全方位、多層次的評價,可以劃分為三個維度,即:領域、項目(評價內容)、幼兒發展情況(家園),這是一個動態、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們在反思、設計、調整和改進的過程中不斷完善,使我園的評價方法和手段更加科學,更具有實踐意義和推廣價值。
積極探索立體化、動態性的科學評價體系,有效利用“感知童年家園互動平臺”和“幼兒電子成長冊”等手段,搭建家園共育平臺,采取網站宣傳、班級發動、家園互評、總結反思的多種形式,暢通家園共育評價交流渠道,形成合力,有效促進幼兒全面和諧發展。
在現代教育理論和教育方法的指導下,積極開展課題研究,準確把握幼兒身心發展規律,提高其理解和接受能力,協同多方教育資源,不斷積累和梳理課題研究成果,及時將教科研成果推廣并指導教育教學實踐,真正做到以科研推進幼兒園的特色發展。
通過各種方式和途徑滿足幼兒的需求,釋放幼兒的情感,讓幼兒充分體驗成長中的快樂,享受仁美教育的幸福,通過開展“BOBO樂園”“愛心小天使”等系列活動傳遞正能量,播撒文明禮儀之花。同時開展“仁美星級班”“禮儀小明星”“起床養身操”“課前5分鐘禮儀分享”等評比,讓幼兒在參與和體驗中成為文明禮儀的宣傳者、文明禮儀行動的實踐者,讓禮儀成為幼兒生活的常態,有效促進幼兒全面和諧發展。
幼兒園課程在時間、空間上向家庭延伸。通過家長參與幼兒園課程的設計與實施,將幼兒園、家庭、社區的教育資源轉化為家園共育持續開發的活動機制,由家長志愿者擴大成立社區教育顧問資源團,開展社區文化周、環保小衛士、時裝展示等活動,形成以家庭小組為核心,以幼兒園為主導,以社區為依托的聯合互動型共育平臺,使幼兒園優質教育資源在和諧的社區背景下進一步放大、輻射。
“仁者愛人、滿園和暢”是我園的辦園理念。仁和幼兒園的美好未來取決于我們現在的認識和行動。我們將站在一個新的高度展望美好的未來,堅持科學發展不停步,堅定信心規范管理,提升品位凸顯特色,為辦真正讓人民滿意的高質量的幼兒教育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