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陳 柳
依依在雞蛋繪畫比賽中沒有得到第一,大哭起來。“我的蛋寶寶很好看,為什么不是第一名?”依依傷心地對媽媽說著。“老師,我們就是第一名對不對,我們畫的也是最棒的。”依依媽媽邊安撫依依邊看著我說。“我就要得第一,我要獎品。”依依還在哭。“好,好,我們就是第一,你就是最棒的。”依依媽媽依舊這樣安慰依依。最后,在哭聲中依依離開了活動場地。
廁所里,大米和小米打了起來。“老師,小米把我從馬桶上推下來了。”大米過來說。“我要第一個上廁所。”小米說。“是我第一個到廁所的。”小米補充道。“是我先來的,我第一個。”大米繼續說。“我第一。”“我第一。”兩個孩子吵得不可開交。最后,我分別帶他們上了廁所,兩個孩子才安靜下來。
飯后自由活動結束了。“我們排隊回教室啦!”剛說完,孩子們就爭先恐后地跑到我面前,拉著我的手。“我第一個來的。”“不對,是我第一個來的。”“是我,我第一個來的。”大家都在爭搶,拉拉扯扯地都想做小排頭。最后,我隨機請了一個孩子當小排頭,他十分得意,但其他孩子都垂頭喪氣,不甘心地排在了后面。
喝水時間到了,偉偉和軒軒兩人飛快地朝茶杯架跑去,“咚”的一聲,軒軒摔倒了。“怎么回事?”我問。“我和軒軒比賽看誰第一個拿到茶杯,他跑太快了,就摔跤了。”偉偉說。
以上行為中,行為一和行為三都是幼兒因“榮譽感”而導致的“爭第一”,依依尋求的是最強“第一”,她希望自己的作品得到同伴的肯定,希望得到獎品;而爭當小排頭是孩子們想得到老師的關注而“爭第一”。行為二和行為四是因“搶”而導致的“爭第一”,屬于同伴之間的較量。
幼兒在家庭中感受到的“第一”與在幼兒園集體中感受到的是有差別的。作為教師,我們需要及時反思,從幼兒“爭第一”的行為中提煉出正確看待“第一”的有效策略。
“第一觀”即告知幼兒什么是“第一”,讓幼兒對“第一”有正確的看法。例如,幼兒在集體生活中搶水杯、搶廁所即幼兒對“第一”認識不清,分不清爭“第一”的場合,為了爭“第一”忘記了集體生活中的規則。在集體中,可以引導幼兒對“什么是第一”進行討論,說一說自己對“第一”的看法,找出爭“第一”的時機,即:做操認真第一、游戲好想法第一、午睡安靜第一……并通過繪畫的方式記錄下來,制成《班級公約》,幫助幼兒樹立正確的“第一觀”。
對幼兒來說,得不到第一就哭鬧、生氣是一種“輸不起”的表現,對處于情緒崩潰中的幼兒來說,這時說教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結合幼兒的行為,“爭第一”能夠生成班本課程。在“爭第一”課程中利用游戲化的手段來幫助幼兒體驗、感知“第一”,讓幼兒自主弱化“第一意識”。例如,在幼兒“爭第一”的行為出現后,我引導幼兒玩“搶椅子”的游戲,爭強好勝的依依認真地參與了游戲,但是沒有得到第一,她十分失落,我發給了她一枚貼花,告訴她參與、努力了就是好樣的,同樣會得到獎勵。以游戲的方式弱化“第一意識”,幫助幼兒認識到只要在過程中自己努力了,不放棄,就是最棒的。
事物都有兩面性,幼兒盲目爭取第一,會被其牽絆。然而,“第一”也能夠激發幼兒的積極性,給他們一個明確的目標去努力。巧用“第一”可以幫助幼兒在生活學習中獲得進步,讓幼兒在集體生活中進行良性競爭,例如,在收玩具時,我們可以比一比“誰第一個收好”;在進餐時,比一比“誰第一個安靜快速地吃完”。要讓“第一”成為幼兒進步的動力而不是阻力,幼兒才會收獲“第一”的益處。
其實,幼兒在集體生活中“爭第一”的行為大多只在幼兒園出現,但是幼兒的行為也會受他們所處的原生家庭環境影響。作為教師,我們要結合幼兒的家庭情況,通過家園共育,共同幫助幼兒積極看待“第一”,這也是我們在今后的工作中觀察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