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晟
作為典型的人文學科,語文在提升學生品格方面有著先天優勢。尤其是入選語文教材的文言文作品,無不是經過歷史積淀和考驗的經典之作,兼具杰出藝術性和深刻思想性,蘊含著豐富的人文教育資源。如果充分利用好這些文章,引導學生汲取古典文學豐厚的養分,那么提升學生人文品格并不是一件難事。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又該如何操作呢?筆者試以《陋室銘》的教學為例,談談在文言文教學中提升學生品格的一些思考與實踐。
披文而后入情,通過對文辭的品味方能更準確地了解作者志趣。而這種主動探求,必然比被動接受更能讓學生感悟到作者的人格魅力。
銘是古代刻在器物上警誡自己或稱述功德的文字,那么劉禹錫作《陋室銘》到底是何用意呢?他究竟想表達什么情感呢?第一次教授這篇文章時,我根本沒有思考過這些問題,只是直接讓學生去死背教參中“表達了作者不慕榮利、保持高尚節操的愿望和不求聞達、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的結論。但是,這種概括太過籠統,幾乎可以用來形容巢父、許由、莊周、陶潛等所有一心隱逸的高士,而劉禹錫的個人志趣又在何處?而且,這種直接劃重點、背答案的教學方式根本不足以激起學生的追慕之情,又談何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思想?
第二次講授這篇文章時,我教給學生披文入情的方法。學生們仔細揣摩文章中的詞句,發現諸如調素琴,閱金經,惡絲竹,厭案牘等細節確實帶有隱逸之意,但這并非文章的全部。文章開篇即以“仙”“龍”自比,雖身居陋室,仍能德馨四野,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已蘊含其中。結尾一句“何陋之有”更是隱然以孔子自比,這是何等的孤高自傲?又是何等的昂揚熾熱?
一方面是恬淡自適的生活情趣,一方面是積極熾熱的理想抱負,這兩者看似矛盾,實則統一:前者為皮,后者為骨。看似隱逸的情懷,其實是在遭遇挫折時的不以為意、泰然處之。作者心中所堅守的,仍然是修齊治平的理想。學生通過對詞句的咀嚼,對難點的討論,自主得出這樣的結論,對劉禹錫積極入世的人生態度和高尚純潔的情懷志趣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
文言文教學除了在提升學生人文素養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外,也可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善于質疑、自主探究的科學精神。文言文大多用字精簡,其創作年代又很久遠,因此學生在詞句和主旨的理解上定然會存在障礙。
比如在披文入情時,學生們對“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一句感到疑惑:劉禹錫雖遭貶謫卻不墮青云之志,自比為臥龍很是恰切;但為何又自比為楊雄呢?我順勢布置“探訪楊雄其人”的課后作業,結果頗為喜人。學生們發現楊雄并不僅僅是書本注釋所言的文學家,他還是韓愈心中“大純而小疵”的“圣人之徒”,司馬光心中“孟(子)與荀(子)殆不足擬”的“大儒”,甚至在兒童啟蒙讀物《三字經》中都將他與老莊并稱。他著有《太玄》《法言》等書,繼承發揚儒學思想,堪稱一代大儒。學生們一方面驚訝于楊雄的杰出成就,另一方面對劉禹錫自比為楊雄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們都渴望為國家奉獻自己的才華,不甘埋沒在歷史塵埃之中。
隨著網絡的普及,大量的資料訊息都可以被輕松地搜索到。但在這些龐雜的信息中,哪些是正確的,哪些是謬誤的呢?這就需要學生有理性辨別的能力。
大量的網絡資料中都記錄了一個關于《陋室銘》的寫作背景:劉禹錫被貶至安徽和州當刺史(或通判),和州知縣見他被貶而來,便橫加刁難。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門,面江而居。劉禹錫不但沒有埋怨,還撰寫了一副對聯貼于房門:“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這個舉動可氣壞了知縣,于是他將劉禹錫的住所由城南遷到城北,并把房屋從三間縮小到一間半。新宅臨河,楊柳依依,劉禹錫觸景生情,又寫了一副對聯:“楊柳青青江水邊,人在歷陽心在京。”知縣見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遷到城中,而且只給他一間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時間,劉禹錫連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僅是斗室,想想這縣官實在是欺人太甚,于是便憤然提筆寫下了《陋室銘》。
這段背景故事看起來趣味性十足,故事中劉禹錫的形象大體上也與我們所認為的“詩豪”相吻合。但在教學過程中,有學生提出了質疑,理由是這則故事中的對聯不符合他們在《對聯六則》一課中學到的對聯基本要求。確實,當時我曾經說過對聯必須對仗,亦即字數相等、詞性相對、句法相同、平仄相拗。反觀這則故事中的兩副“對聯”,除了字數相等外簡直一無是處。尤其是兩副“對聯”上下聯的末尾一字的平仄分別是平(帆)、仄(辯),平(邊)、平(京),連最基本的仄起平收都沒有做到,怎么可能出自劉禹錫之手?
被學生點醒的我感到十分汗顏。這些知識是我講授的,但我自己卻未能融會貫通。同時我也十分驚喜,充分肯定了該學生的質疑意識,并鼓勵其他學生課后繼續“找茬”。學生們積極性很高,第二天就開始交流新的發現。有人認為唐朝時刺史一職類似于我們現在的省長,哪怕他是被貶而來,又怎是一個知縣(類似于現在的縣長)敢隨意刁難的?還有人說劉禹錫被貶作通判實在無稽,因為通判是宋朝才有的官職。
“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有一桶水”實在是老生常談,但其中的道理卻永遠不會過時。要提升學生品格,方法途徑有很多,但最根本的還是在于先提升教師品格。而提升語文教師自身品格的根本途徑,其實就是要回歸原點,多讀多思,成為一個博學善思的讀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