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淮安市漁溝中學 孫美玉
一直以來,教材都是教育實施的核心基點,圍繞教材開展教學設計、透析教材內容并提煉其中的知識,以教材作為主要參考書引導學生學習,是大多數教師的基本理念。然而,新課改提出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改革要求,這一意見顛覆了很多教師對教學的認識,如何真正實現“用教材教”,發掘教材的全部潛力,借此提高教學質量?嚴格來說,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在于梳理圍繞教學開展教學的優缺點,了解教材的利與弊,進而取長補短,既讓教材成為教學實施的主線,又能脫離教材,于生活中汲取更多知識元素,使其與教材形成互補,構建起系統的教育框架。本文立足高中數學教學實踐,對如何“用教材教”進行了探究與思考。
馬克思曾說,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相對于傳統的“教教材”,“用教材教”也不可避免地有其特定的優勢與不足。
其中,“用教材教”的優勢在于,一是為教學的實施與開展勾勒出了一條清晰的核心主線,這條主線代表了數學理論發展的基本規律,闡述了學習需要由淺至深循環漸進的客觀事實。二是從數學史、數學概念、定義等方面為學生學習提供了重要參考,使學生有一個明確的學習方向和學習目標。三是用教材教改變了傳統“教材權威”的教學理念,教師需以教材為基點,通過聯系生活實踐,構建一個系統的知識體系,以實現教育效益的最大化。
然而,用教材教也有其必然的局限性。嚴格來說,知識不是獨立的,而是一個發散的網絡狀體系,知識與實踐的辯證關系表明了教材并非是學生學習的唯一參照物,它既來源于教材,同時也發生于生活。因此,用教材教,實際上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獲取知識的更多渠道。此外,升學考試的主要內容是以教材為底本的,考驗的是“學生從教材中獲取了哪些知識”,因而,用教材教也帶有明顯的應試思想,這無疑加大了學生“只看重教材”的思想認識。
針對“用教材教”存在的利與弊,教師在組織教學時需著眼于教材,而立足于生活,注重引導學生于生活中開發更多獲取知識的渠道,與教材相互配合,懂得從生活與教材的兩個端口同時發現和提出問題,從而真正實現“用教材教”。在實踐中,“用教材教”需要教師與學生同時面向教材,繼而分別進行相關設計,最后在課堂上共同完成新知滲透。
以“一元二次不等式”一課教學為例。
教材分析:教材中詳細給出了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定義,同時也明確指出:由一元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數的關系引申到一元二次不等式與二次函數的關系,學生可從解一元二次方程入手來掌握圖像法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方法。
結合教材內容的設定,筆者在教學該課時對學習內容進行了拓展,為學生布置了課前探究任務。
任務1:回顧不等關系的成立條件,于生活中提取與不等式相關的實例。
任務2:從形式、內容等方面用文字描述一元二次方程與二次函數之間的關系。
任務3:結合教材內容,嘗試用文字描述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概念,進而在生活中提取與其相關的實例。
任務4:結合上述三個探究任務的結果,嘗試著歸納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在為學生布置探究任務的基礎上,筆者也結合教材中關于本課的內容描述,于課前設計了課程資源,包括二次函數圖像的詳細畫法、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步驟,以及與一元二次不等式有關的生活實例,將它們制作成多媒體課件,用于課堂上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合作探究。
而在課堂教學中,筆者首先由復習不等關系和一元二次方程引入,通過提問呈現兩個探究主題:一是不等關系的成立條件;二是一元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數關系。其次,在講授新課環節,筆者向學生們展示畫二次函數步驟和方法的課件,繼而再次導入探究任務:針對這一不等式,如何求解?
在問題情境下,筆者首先讓學生們交流課前預習的心得,梳理出學生由課前探究而得到的關于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的相關描述;進而讓學生展示與不等關系成立條件、一元二次不等式相關的生活實例,同時筆者利用課間展示自己提取的實例,與學生的探究成果進行印證;最后讓學生通過合作探究畫出二次函數圖形,結合教材內容,通過梳理一元二次方程與二次函數的關系,引申到一元二次不等式與二次函數的關系,最后歸納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正確解法。
如此,通過以教材為核心拓展教材內容、引申重難點知識,引導學生于課前自主探究、課堂合作探究,擺脫了“教教材”的局限,真正實現了“用教材教”,從而最大限度發揮了教材的教育功能,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在教育發展的過程中,教材是不可替代的核心資源,同時也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參考書。然而,教材雖然重要,但并非是唯一的,圍繞教材設定系統的知識框架,填充必要的課程資源,架構起以教材為核心的連接學生學習的橋梁,是廣大一線教師在當前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同時也是擴充教育理論、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