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陸 瑜
所謂“空柜游戲”,是在幼兒活動區域,教師將幼兒開展游戲所需要的柜子提前擺放好,但柜子是“空”的,幼兒可以根據游戲需求靈活取放游戲材料,讓幼兒真正成為游戲的主人。
原來幼兒游戲的區域都是教師提前預設的,“空柜游戲”打破了原來活動區域固定設置的模式,教師只提供游戲材料和操作材料,幼兒可根據自己的意愿和需要規劃活動空間。開展“空柜游戲”,在空間上必須準備兩個區域:游戲區和材料區。
材料是幼兒開展游戲的必需品,而“空柜游戲”的材料是按材料包的形式設置的。教師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收集各種廢舊材料,將“娃娃家”“理發店”“點心店”等各個區域的材料分別放在相應的集裝箱中,然后按區域貼上標志,集中放在材料區。在創設區域的過程中,和幼兒討論游戲完成后的材料收歸問題,幼兒提議將這個集裝箱里的材料拍照做成一張材料目錄,這樣幼兒就可以看著目錄整理擺放材料了。
在一日活動中,指揮多、控制多、搶跑現象比比皆是,這些情況的出現源于教師的理念和教育實踐還沒有接軌。教師在游戲中是參與者、觀察者、引導者,也是幼兒的伙伴,教師要在觀察的基礎上適時地介入游戲中來,為幼兒及時提供一些必要的材料和經驗支持,在游戲結束時及時幫助幼兒解決游戲中遇到的問題。
一是教師從自己轉向兒童。過去關注自己教什么,現在關注兒童學什么。由原來的教師高控、教師包辦代替,轉變為一切活動材料、器具都由幼兒自己取放。教師由原來更多的教轉變為更多的觀察幼兒,并讀懂幼兒的行為。教師們要理解教學與游戲的概念。教學是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準備地促進兒童學習、發展的過程,目的明確、流程清晰,教師對兒童在其中的學習與發展有針對性的期待。
二是教師從傳遞轉向互動。教師要正確認識幼兒的學習和發展與游戲之間的關系。幼兒在游戲中從事的活動一定是他們自己想要去學、去做、去嘗試的,而不是由教師設定好的。幼兒的游戲不是為了實現教師的預設意圖,不是為了得到教師的表揚。教師的創設條件只是為了給予幼兒更多可能發展的機會。在機會面前,幼兒想如何學習和發展,則應該由他們自主決定。這期間幼兒都在學習,教師需要做的就是理解幼兒。
游戲教育是為幼兒終生發展打基礎的教育,是為學校教育和終身教育奠基的教育。“空柜游戲”的核心是兒童自主的游戲,通過充分利用廊道與活動室,將高結構材料與低結構材料有機結合,讓幼兒的游戲環境充滿著趣味與挑戰,幼兒會模仿著玩、交往著玩、變著法子玩,會解決問題、調整難度、自我保護,更會相互合作,幼兒的游戲水平與游戲質量明顯得到了提升。
一是強化了幼兒的主體功能。“空柜游戲”倡導的理念就是將游戲還給幼兒,讓幼兒自由自主地選擇、創設、組織游戲。今天,幼兒想扮演媽媽了,就可能會涉及選擇喜歡的“家”,然后對它進行創設、裝飾等方面的學習;明天,如果這個“媽媽”對另一個“家”有了興致,那么她可以選擇這個區角進行創設、游戲。在這個創設中,幼兒不僅體驗到了游戲的自主快樂,而且在其中還得到了鍛煉,學會了擺放、設計、收歸自己的小環境。
二是提升了幼兒的生活經驗。游戲是兒童對生活的虛擬反映,或者也可以說是其對生活非常幼稚的認識。例如,當幼兒要去“小醫院”玩之前,我們只需向幼兒介紹“小醫院”的材料有哪些,這些材料有哪些用途。然后,就應放手讓幼兒自己去根據現有經驗探索游戲。如果幼兒不會玩,說明他們還不具備相關經驗。如果幼兒的游戲行為和成人的經驗或者和生活常理不一致,這種不成熟的表現才是幼兒對生活的“真”體驗,因為這只是“玩”。在這其中發展了幼兒解決矛盾的能力、社會交往的能力和語言表達的能力。
“空柜游戲”將游戲的權利還給了兒童,允許幼兒在游戲中有自己獨特的表現,讓兒童自由、自主、自覺地開展游戲。幼兒園“空柜游戲”的嘗試,讓兒童成為游戲的主人,游戲成為兒童主導的活動。教師的角色則是幕后英雄,根據幼兒的興趣、需要進行調整,要對游戲進行適宜性改造,立足自身實際和當地資源,使之更加生活化、游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