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啟東市實驗小學開發區分校 顧衛華
思維與想象是兒童數學學習的兩翼,數學教學只有放飛兒童的想象力,才能蓄積兒童振翅飛翔的力量,讓兒童“破繭飛翔”。由于想象和思維一樣,是不可見的,不容易為教師所覺察,因而在數學教學中,常常會產生諸如“未想象”“難想象”“虛想象”“繆想象”等學習現象。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提供想象的平臺,支持、助推兒童的數學想象。
想象是以表象作為基礎的,建立清晰的表象,是兒童數學想象的前提。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讓兒童展開觀察,建立直觀表象。觀察是一種感知,是一種有目的、有選擇性地感知。具體而言,數學觀察是對數學形式化材料的感知、是對結構化關系的理解和對本質性特征的洞察。
例如:教學《三角形的高》,筆者沒有直接“教”教材中高的定義,而是在黑板上畫出了幾個同底不等高的三角形,然后啟發學生展開數學觀察,激發學生數學想象。“同學們,黑板上的三角形都有三條邊,這是我們能夠直接用眼睛看到的。但你們知道嗎,在三角形中,還有許多看不見的線段呢,其中有一條線段還能夠決定三角形的大小。從黑板上的這些三角形中,你能想象出三角形的這條線段嗎?”由于這條線段看不見,學生自然就不會將注意力聚焦于三角形三條邊上,又由于這條線段還能夠決定三角形的大小,學生通過觀察許多同底不等高的三角形,自然而然地指出了“從三角形的頂點到底邊的垂直線段”。以觀察為前提,學生通過自己的想象,自然地捕獲了“三角形的高”。這樣的教學,一方面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展開主動學習;另一方面,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地揭示出“三角形的高”,導引出“三角形的高”的數學概念。
觀察是探求的開始,能夠拉開創造的序幕,要培養學生的數學想象能力和數學觀察力,讓學生邊觀察邊思考。通過觀察,刺激學生的數學想象,進而讓學生能夠發現數學規律、提出數學問題。
著名數學家波利亞說:“數學既要教證明,又要教猜想。”猜想不是天馬行空地亂想,而是要有一定的科學依據和針對性。以猜想為向導,可以引領兒童數學想象。在學生猜想過程中,教師可以運用問題,不斷地點撥、指導,幫助學生調整猜想思路。在想象中合理推導,提出觀點,然后展開數學驗證。
例如:教學《圓柱的側面積》,在學生對圓柱物體的商標紙展開具體操作之前,筆者先讓學生猜想:如果沿著圓柱的高剪開,然后將商標紙展開,可以得到一個怎樣的圖形?有學生認為是長方形,有學生認為是平行四邊形。為此,筆者再次用問題啟發學生:如果斜著剪,然后將商標紙展開,可以得到一個怎樣的圖形?這時,學生紛紛認為,沿著高剪,可以得到一個長方形;斜著剪,可以得到一個平行四邊形。在學生猜想的基礎上,筆者讓學生展開操作驗證。在反復操作中,學生展開深度思考:長方形的長相當于原來圓柱的什么?長方形的寬相當于原來圓柱的什么?長方形的面積相當于原來圓柱的什么?由此自主建構圓柱的側面積公式。
對圓柱側面展開圖的猜想、驗證過程是學生不斷穿行于平面圖形與立體圖形之間的過程。只有借助學生的猜想,才能讓學生順利完成從“物”到“形”、由“體”到“面”的轉換,由此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力,逐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現代數學教學常常借助信息動畫技術助推兒童數學想象。數學概念是無形的、靜態的、抽象的,而借助媒體動畫技術,則能化“無形”為“有形”,讓“靜態”變“動態”,變“抽象”為“具體”。同時,現代媒體技術契合兒童數學認知心理,能夠激發兒童數學學習興趣,激發兒童好奇心、求知欲。
例如:教學《圓的認識》,為了助推學生想象“隨著正多邊形邊數的不斷增多,正多邊形越來越接近圓”,筆者借助多媒體動畫技術。首先出示頂角為120°的等腰三角形,讓它繞頂點連續旋轉一圈,學生發現形成了一個正三角形;接著出示頂角為90°的等腰三角形,讓它繞頂點連續旋轉一周,形成了一個正方形;然后出示頂角為72°、60°的等腰三角形,讓它們也繞頂點連續旋轉一周,結果形成了正五邊形、正六邊形,等等。隨著頂角度數的不斷減少,學生發現三角形的底邊越來越短,三角形翻轉的次數越來越多,翻轉出的正多邊形邊數也越來越多。在此基礎上,學生展開動態想象。“最后會形成圓”,學生高聲喊道。正是借助媒體技術,將不可說的圓的本質直觀化。學生領悟到,當等腰三角形的兩條腰無限接近時,就會重合成一條線段,而圓就是“到頂點距離等于定長的點的軌跡”。
數學概念是抽象的,數學教學要從偏重結果、偏重結論的靜態教學向偏重知識形成過程的動態教學轉軌,促進數學知識的心理內化。借助媒體技術,可以將兒童的感官充分調動起來,助推兒童數學想象。
培育兒童的數學想象是數學教學的應有情懷。著名科學大師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卻概括著世界的一切,并且推動著科學進步。”因此,數學教學要順應兒童想象天性,給予兒童想象方法,賦予兒童想象時空,讓想象成為兒童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