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徐州市賈汪區紫莊鎮趙莊小學 呂微微
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運算階段的兒童是以直覺思維判斷事物的,他們對直觀呈現的知識最容易接收。基于此,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抓住這一認知方式開展教學。并通過直觀的呈現來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唯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在這樣的過程中讓學生的邏輯思維得到優化,從而提高學生綜合素養。
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告訴我們,個體的認知方式是影響思維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基于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優化認知方式,培養他們的數學思維能力。教學實踐證明,真正意義上掌握相關的數學知識要培養自身的思維能力,在掌握數學知識的同時更好地去解決問題。例如:在教學“兩位數乘法”這一內容時,首先就直觀引導學生把它分解為用一位數乘和用整十數乘;其次,要幫助學生弄清整十數乘所得的部分積寫在什么位置;最后,概括出用兩位數乘的步驟。讓學生懂得算理后,就能從直觀的例子中概括出計算的方法。這樣,既加深了計算原理的印象,也培養了思維能力。由此可知,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設計相關的數學問題,讓學生通過思考培養思維模式。同時,要注意設計的問題要能夠充分體現出知識的銜接和過渡,對學生的思維也要有一定的促進和啟發作用。所以,教師要關注設計問題時的細節,能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的思維邏輯能力、動手操作能力等。這樣,才能有效地優化學生的數學思維。
心理學研究認為,獲取知識的過程需要深入地理解知識的形成與發展的過程。只有了解知識的形成與發展過程,才能深入地理解知識、內化知識。知識如何呈現給學生,這是教師教學的藝術。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多媒體技術與微課教學技術走進了小學數學課堂。它不僅能從各個環節呈現知識的過程,而且能快速、清晰地展示知識內容,從而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例如:在教學“長度單位”時,就利用多媒體動畫展示長度單位,讓學生初步感受米、分米、厘米、毫米等。接著,讓學生把自己的鉛筆作為長度單位與展示的對象進行長短比較。經過這樣的過程后,學生初步認識了長度單位。最后,通過練習題進行強化訓練。訓練過程中及時反饋情況,教師及時對學生學習過程中掌握情況進行總結。在時間容許的情況下,教師還可以利用課余時間與學生一起利用一些測量工具與學生一起測量課桌的長、寬、高以及教室的長度、寬度、高度等。這樣,利用實踐活動來強化課堂中學到的知識,既加深了學生的理解,也培養了學生的操作能力。
心理學家布魯納說:“質疑是發現的開始,是創新思維的源泉。”由此可見,數學學習離不開學生的質疑。這就要求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學會質疑,通過質疑培養學生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所以,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大膽提出自己的見解。因為數學知識本身具有邏輯性強,抽象思維明顯等特征,要想真正意義上讓學生形成細致、嚴謹的學習品質,還需要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質疑。唯有這樣,才能培養學生嚴謹的思維方式。例如:乘法分配律中有“兩個數的和與一個數相乘”,而不是說“兩個數的和去乘以一個數”,為何要這樣表達呢?通過提出這樣的疑問,促使學生深入理解。原來,兩個數的和與一個數相乘,那么那個數寫在兩個數之和的前面或后面都可以,但如果是兩個數的和乘以一個數,那么這個數就只能寫在兩數和的后面。通過提出這樣的疑問,就讓教學的進程變得更加嚴謹。實踐證明,培養學生積極主動質疑能夠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并讓他們通過相互之間的討論與交流尋找解決問題的答案。這樣,就能促使學生養成嚴謹的思維方式。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小學數學教學要圍繞學生的興趣與解決問題進行,要善于從實際生活出發設計與生活相關的實例,結合學生的親身經歷,把數學學習和實際生活聯系到一起,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兒童的認知來自生活經歷,我們要在結合生活實例教學中引導學生產生數學意識,學會用數學去解決問題。這樣,就會在思維過程中建立數學思維模型。這樣,不僅遵循了小學生的認知方式,同時也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驗數學知識的實用價值。例如:在教學“長方體的認識”時,就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設計這樣的教學過程:首先,要求學生在教室中找出哪些物體屬于長方體。接著,分小組學習,讓小組成員進行探究與交流,說說長方體有哪些特征,如幾個面、幾條棱,面與面之間存在什么樣的關系等。最后,師生共同對長方體特征進行歸納與總結。通過這樣結合生活實例開展長方體認識的教學,不僅激發了學生對長方體學習的興趣,還讓學生感知長方體在生活中的實用價值。
綜合上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遵循兒童的認知方式開展教學,同時,利用直觀的知識呈現方式,以利于學生的接收。這樣就能不斷發展小學生的邏輯思維。只要我們大膽探索與認真實踐,課堂教學就會得到優化,學生的學習方式就會逐步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