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邗江中學 王瑞丁
數學作為自然科學的核心科目,知識專業性與思維性較強,知識偏晦澀、抽象,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高中階段的數學對學生思維轉變能力要求較高,在此背景下,學生僅僅掌握數學基本概念與定理是不夠的,還需要靈活的思維與較高的數學綜合素質。這要求教師在進行日常的數學教學時要轉變師生相處方式,更尊重學生,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引導學生能夠自主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更要促使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注重思考與分析,學會總結與反思,掌握學習數學的方法,幫助學生學好數學,提高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高中階段,學生學習緊張,教師在教學時也常常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模式,期望用最短的時間將大量的數學知識灌輸給學生,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位置,吸收知識的效果不理想。在新的時代背景與發展要求下,這種教學模式忽略了學生自主探索、思考的過程。教師在進行數學教學時應該注重設計小組合作的環節,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調動學生深入研究知識的積極性,促使學生在協作中互相學習、共同進步。
例如,在教學《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一課時,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組,讓小組成員自行討論直線與圓相離、相切、相交時的特點,并且讓小組學生思考如何用數學語言表示這種位置關系,在具體題目中如何運用這些數學語言判斷圓與直線的關系。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研究課本、查閱課外資料,教師還可以為學生提供典型題目,供學生研究分析、總結規律,然后教師讓學生將總結的結果展示出來,其他學生進行糾正與評價,在這個環節中,教師一定要讓學生對其他小組的成果進行點評,這不僅有利于學生的傾聽,同時可以激發學生對比思考、發現問題的習慣,鍛煉學生的數學思維,最后教師進行講評與總結。通過這種小組協作的形式,教師不僅促使學生理解了數學知識的本質,提高數學思維的敏捷性,并且將課堂歸還給學生,使學生在小組討論中能夠產生不同觀點的碰撞,促使學生及時反思,在不斷修正中發現正確的知識,加深學生的印象。
教師在培養學生合作探究能力,幫助學生形成協作精神的同時,不能忽視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要使學生形成獨立思考的習慣,促使學生掌握獨立解決問題的技巧,畢竟,自主地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是數學教學的根本,也是“以人為本”教學的本質。教師應該認識到,在教學過程中,吸收知識、內化知識并不是學生學習的最終階段,要想學生能夠真正地理解數學概念、運用自己的思維解決數學問題,輸出知識才是關鍵,也是學生學習的最終歸宿。因而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設計巧妙的問題或者列舉典型的例子,啟發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朝著正確的方向一步一步探索出知識的本質。
例如,在教學《等比數列的前n項和》一課時,教師可以在黑板上寫出3~5個典型的等比求和例子,讓學生由一般到具體地感受等比求和的技巧,然后教師設計一個新的等比求和題目,讓學生根據黑板上的例子嘗試求出和,教師根據學生出現的問題以及掌握的情況進一步細化知識,引導學生更進一步感受等比求和的概念與計算技巧,在學生熟練掌握等比求和之后,教師可以趁熱打鐵,列舉一系列差比求和的例子,讓學生感受有所變化的數列求和,給學生自行探究、分析的時間,請學生上講臺說說差比求和與等比求和有什么不同,應該如何求和。這樣,促使學生自己動腦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案,讓學生在不斷探究中發現數學知識的本質,掌握數學方法,促使學生學會學習。
以學生為主的教學方式的有效展開需要良好的、以探究思考為大環境的學習氛圍,只有在教師主導下開放課堂、創造寬松的學習氛圍,才能夠真正實現“將課堂交給學生”的目標。教師應該轉變教學方式,改變以往“灌輸”或者將理論結果直接呈現的教學方式,轉而以“啟發”“引導”為主,要善于根據學生的思維進行教學,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來調整教學計劃。教師需要深入學生的學習,積極詢問學生在學習時出現的問題,思考學生為何會出現這種問題、如何幫助學生解決。
例如,在教學《雙曲線》一課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橢圓的性質去理解雙曲線的性質,并引導學生思考雙曲線與橢圓本質上的不同,如何將兩種曲線結合分析。教師在教學之后可以讓課代表總結學生仍存疑的問題,在下一節課深入分析,幫助學生理解,解答學生的疑惑,并且設計相應的題目檢驗學生的掌握狀況,鼓勵學生上臺展示做題思維,教師進行講評。這樣的教學設計改變以往的教學形式,學生參與度更高,教師為學生提供的思考空間更大,給予學生參與影響教學設計的機會也更多,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開展教學。
“以人為本”即“以學生為本”,是一種新型的、適應現代學生學習發展的學習模式,學生在這種方式下能夠更有效地思考、掌握知識,對知識的運用度也更高,使數學思維得到發展。而“以人為本”教學的有效展開需要教師付出極大的努力與精力,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不斷地根據學生的學習水平與出現的問題調整教學計劃,教師要運用自己的教學智慧與經驗設計適宜的教學活動,開發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數學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