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永安市民族中學 石家興
數學是一門研究數字、構造、空間以及邏輯等概念的學科,不僅是學生實際生活中的必備技能,更是初中學生進行其他數理科目學習時必需的認知工具。但是現階段初中數學教學仍存在許多誤區,教師在基礎數學概念的記憶和應試解題技巧的培養上占據過多篇幅,未完全發揮學科特點,無法培養學生好學、愛學、會學的學習習慣,課堂結構不合理、師生關系不融洽導致學生懼怕提問并且提問過程中長期處于被動地位等問題嚴重阻礙了初中教學發展。教師需要優化課堂結構,引入優秀教育理論,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規范化問題設計,磨煉提問技巧,合理運用信息技術,真正提高課堂效率。
長久以來,大部分初中學生對教師提問持有懼怕心理,消除學生的懼怕心理、重建學生學習信心是真正做到課堂有效提問的第一步。針對這種情況,教師需要優化課堂結構,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首先教師需要準確定位自身位置,摒棄傳統教學模式中“高高在上”的姿態,站在與學生平等的位置上展開教學的內容,將課堂的主體給予學生群體,自己擔當學生的“領路人”與“輔助者”,既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又不忽略教師的主導地位,建立“主導-主體”式課堂結構。教師應當扮演沖鋒陷陣過程中的“總指揮”,總體把握課堂走向、糾正學生錯誤,給予學生足夠發揮空間,磨煉自身的能力,而不是充當“三味書屋”中肅穆、嚴厲的夫子。
例如在教學“冪”的相關知識點時,如果直接居高臨下地向學生提問:“請判斷不等式220≥106是否成立?”由于問題涉及計算量較大,再加上教師嚴肅的提問口吻,學生很難提起回答興趣。我首先會擺正自己的身份,盡量用親和的口吻將問題進行等價轉換:“同學們,俗話說‘好事不出門,惡事行千里’,如果一個人聽說了一個謠言,每一個小時他就將這個謠言傳播給兩個人聽,而新聽取謠言的人也會按照一小時兩人的速度繼續傳遞,那么這個謠言需要多久就能完全在一個擁有一百萬人口的城市傳遍?”教師適當的激勵往往在重塑學生信心方面頗有奇效,所以無論學生回答的正確與否,教師都需要表揚學生敢于回答問題的行為,對于答案較為離譜的回答者,也不能透漏出絲毫“嫌棄”或者“煩躁”的表情,而是需要循序漸進,對學生的紕漏之處做到盡可能詳盡地講解。
引入優秀的教育理論對提高課堂提問質量大有裨益,通過分析傳統初中數學教學誤區,發現可以在課堂上引入建構主義理論,以輔助學生形成“愛學、會學、樂學”的良好學習習慣。建構主義理論從對學習活動的理解到教學方法的使用均迥異于傳統數學教學理念,具有獨特的知識觀、學習觀與教學觀。首先,區別于傳統理念中“知識是一種實際現象、邏輯的映射”的觀點,建構主義更推崇知識僅僅是人類對客觀事物做出的一種引申、闡釋與抽象,能夠隨著人類認知程度的不斷提高而產生相應改變與升華,產生全新的引申或者闡釋。教師需要明了提問并不能僅僅作為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更應該作為一種啟迪學生知識構建、幫助學生完善知識網絡形成的手段。對教師來說,建構主義理論要求教師從學生已有的知識體系出發,引導學生在原有知識體系上構建更高層次的知識經驗,而不是一味地向學生進行知識灌輸。教學不是固有理念中傳遞知識的過程,而是一種在教師與學生之間或學生與學生之間對知識進行轉置的過程。
一個好的問題可以激發學習興趣、迅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啟迪思維、開發智力。教師在進行問題設計時,需要嚴格按照以下三個核心原則:第一,目的性原則。提問目的是教師在進行問題設計過程中的首要考慮對象,要求做到主題明確、符合課程內容。第二,部分探究與整體探究靈活運用原則。要求教師對某一大問題進行逐層設計,通過分解為各個小問題來實現將探究內容進行串聯,最終達到探究目的。例如在教學“多邊形的內角和與外角和”相關知識點時,我會選擇提問作為主要教學方法,向學生逐步提問四邊形、五邊形與六邊形等常規正多邊形內角和與外角和各為多少,幫助學生確定探究方向,學生通過逐層分析規律,最終可以得到n邊形的內角和為(n-2)×180°(n≥3)與所有n邊形外角和均為360°的規律。第三,與多種教學方法進行聯動的原則。在問題過程中,教師可以汲取其他教學方法優點并融入問題設計中。例如在設計問題情境時,可以聯系“情境教學”法;在確立問題方向時,可以聯系“拋錨式”教學方法。
課堂提問不僅是重要的教學手段,更是聯系教師與學生的紐帶,教師在提出問題的過程中,需要結合以下五條基本要求:
第一,創建學習情境。優秀的學習情境可以幫助學生更快地展開問題思考,在幫助學生根據現有問題進行“舉一反三”上頗有奇效。例如在教學“三角形的穩定性”的相關知識點時,我會向學生提問:“為什么自行車框架為三角形而不是四邊形?”“為什么大多數矩形相框都要沿著對角線再訂一條邊呢?”以幫助學生加深對三角形穩定性的理解。
第二,必須性與準確性,要求教師明確教學內容,分清主次問題,避免無效或冗余問題的提出。例如在教學“平面圖形的鑲嵌”相關知識點時,對于問題:“等邊三角形、正方形與正五邊形,哪種圖形可以完全鋪滿某一平面?”可以改寫為:“為什么正五邊形不能鋪滿某一平面?能夠進行平面鑲嵌的正多邊形應該滿足什么條件?”這樣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正多邊形內角知識點的了解,避免學生將眼光局限于某個正多邊形上。
第三,聯系已有知識。與建構主義理論對應,要求問題的提出需要聯系學生已有知識與相關知識,完成“鄰家老枝發新芽”的過程。例如在教學“特殊平行四邊形——矩形”的相關知識點時,我會提出:“平行四邊形的定義是什么?”“如果平行四邊形有一個內角為直角,那么其他內角各為多少度?”“如果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相等,那么這個平行四邊形只可能是正方形嗎?”幫助學生通過聯系平行四邊形的知識發現矩形的定義。
第四,要求所提問題能夠面向所有學生,但是也要根據學生知識層面與性格特征進行適當調整,完成因材施教。例如在教學“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的相關知識點時,根據班級學生的知識水平,我會為學生制定不同難度的問題:
第五,及時恰當。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就如同爬高摘果子,教師適當的點撥能幫助學生“跳一跳摘下果子”。例如在教學“橋梁選址”相關知識點時,學生面對全新題目,往往會產生“無從下手”的感覺,這時候我會向學生提出:“如果出發點就臨近河邊,那么問題將如何解決?”提示學生:在捅破這層“窗戶紙”之后,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目前,越來越多的信息化設備進入了初中課堂,例如多媒體設備、交互式電子白板、教學平板等,為初中數學教學注入了新鮮血液。初中數學教師需要跟隨時代發展的腳步,將信息設備與傳統教學方式做到有機融合。與傳統教學僅僅通過言語的提問方式不同,信息化設備不但可以從圖片、聲音、影像等多種角度調動學生情感,而且在輔助教師進行問題情境的設立方面更頗有奇效。根據初中學生的性格特征,教師可以運用信息設備獨具的交互性,將傳統課堂上的提問、發言方式進行轉化,例如將傳統的舉手方式轉化為教學平板上的提問功能,允許不善表達的學生用信息設備使用文字或語音的形式提交答案。信息化教育輔助設備的另一個優勢就是能夠實時保存教師的問題與解答,允許學生實時查閱,有效突破教學難點,幫助學生建立知識網絡。
數學教學是一個多角度的、多層次的活動,傳統應試教育模式已經不再適合當今日新月異的時代,以提問作為主要教學手段的全新數學課堂方興未艾。教育改革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廣大教師堅持不懈地探索與改良。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數學教師要敢于改革傳統教學方法,勇于嘗試優秀教學方法,平衡教師、學生之間的雙邊關系,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真正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教學質量,推動初中數學教學發展。
[1]李艷,王平.拓展教學空間 完善教學方式——談初中數學教學與信息技術整合策略[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7(13).
[2]石永紅.探析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途徑[J].中國校外教育,2017(24).
[3]馬麗莎.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主動提問的能力[J].中學生數理化(教與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