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杰
新學期,很多教師拿到新教材,看到很多新課文,再聽聽有些專家嘴里的新名詞,不免心里發怵,覺得遇到了新問題。
其實,新教材也好,老教材也罷,我們首先要記住的是:我們是在“教語文”。
我們要堅持“用語文的方法教語文”(黃厚江語)。什么是語文的方法呢?那就是以“語言”為核心開展課內活動,包括語言感受、語言梳理、語言欣賞、語言分析、語言學用……也就是說,我們只要領著學生在文本語言中來來回回地行走,就好。
我們要努力追求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師生與文本之間的互動生成。不管用什么教材來教,只要我們圍繞教材文本展開生動的對話,有了豐富的生成,我們上出來的課,就是好的語文課。那種簡單的一問一答、追求結論、弱化過程的教學形式,老師講、學生記的僵化課堂,把拼命刷題等同于訓練的思維方式……都是對新教材的辜負,因為這是典型的穿新鞋、走老路。
我們還要有這樣的意識:教師是新教材的使用者,也應該是新教材的完善者和開發者。新教材確實有很多“新”的地方,給我們帶來一股新風。我們作為教材使用者,固然要領會與尊重編者意圖,比如,講讀與自讀課型選擇,名著閱讀引入課程體系,語法知識隨文而教,語文活動與專題學習的開展,作文訓練序列的安排……都需要立足教材,做好實踐、研究、再實踐、再研究的工作。但也不能完全迷信教材,對教材的空白處,我們也可以大膽“補白”(比如我們可以開發基于課文選段的微作文訓練),做一個教材的開發者。這也是“不跪著教書”的內涵之一。
我們還要警惕兩種極端做法。一是認為既然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新教材只是換了一批課文,那么我原來怎么教,現在還是怎么教;二是認為新教材來了,一切都應該是“新”的,就應該顛覆一切傳統的教學方法,于是很多違背語文教學基本規律的方法就出現了。
剛看到肖培東的一篇文章,題目是“新教材不是新方法”,我頗以為然。新教材是“新版教材”的簡稱,我們應該而且必須在“語文教學基本規律”這個語境下,討論“教什么”與“怎么教”,進而研究“怎么教得更好”。
我們用慣了老版教材,教案、課件、作業等,在電腦里修修改改都能用,很“省力”。但這樣的“省力”其實是雙刃劍——我們不再以陌生化的視角研讀文本,不再努力追求“文本常讀常新”,而是用一套教案教好多年而不知變通……我們在簡單的重復中走完教學生涯。
新教材來了,我們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努力去應對新生事物,延緩我們心靈與精神的衰老。就當換了一個新手機,需要學習很多新功能;就當電腦重裝了一套新的操作系統,慢慢用就適應了;就當換了一個新的工作環境,“重新做人”有時候也會有意想不到的新收獲……
教材換了,我們的教學思路要調整,教學策略要更新,這都不是問題。只要我們始終堅持在“教語文”,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