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飛
經常有學生問我,什么是物理?物理這么難,怎么學習物理?我這樣回答,物理存在于生活之中,一個現象、一件小事都包含著豐富的物理知識,大家要好好讀課本,多動手做實驗,不要囫圇吞棗,重視融會貫通,多聯系生活,做到“眼中有物,心中有理”。在八年級物理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認識到生活的很多現象都和物理有關,幫助學生理解、應用物理知識并“悟理”。下面,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談一談教學感悟。
物理知識源于生活,物理研究的問題和生活聯系非常密切,物理就是以“物”“悟理”,因此,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由身邊熟悉的生活現象開始,探究并認識物理概念和規律。
1.借助學生好奇心,創設“悟理”的生活情境。
初中生剛接觸物理課程時,對物理現象和實驗具有濃厚興趣,這時教師應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并保持學生的好奇心。
例如:引言課要求學生動手實驗,將一個生雞蛋放入盛有清水的燒杯中,再逐漸向水里加食鹽,并輕輕攪動,觀察發生的現象。提出問題:輕輕攪動水的目的是什么?一只木筷怎么會提起這么重的杯子呢?該實驗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2.聯系日常生活,營造以“物”“悟理”的氛圍。
在物理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聯系日常生活,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邊,形成對物理的親近感,從而引導學生把生活中的物理搬進課堂,以“物”“悟理”,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
例如:講解“物態變化”時,教師可提出問題,放進衣柜里的衛生球過一段時間變小了,再過一段時間不見了,衛生球哪里去了?夏天吃冰棍,剛從冰柜里面拿出來時,包裝紙的外面有類似“粉”狀的物質,那是什么?剝開之后,冰棍為什么會冒“煙”?把它放在茶杯里,茶杯為什么會出“汗”?等等。這些日常生活中學生耳聞目睹的現象,都是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幫助學生認識其中的物理原理。
3.營造生活情境,使學生的認知在“悟理”中獲得平衡。
學生認知的發展過程是已有生活經驗不斷完善,達到新的認識的過程。因此,物理教師在課堂中,應善于利用學生生活經驗和認知的不平衡來營造生活情境,學生通過新的學習達到更高層次的認知。
例如:在講解“壓強”時,教師可營造這樣一種生活情境,準備白紙、刻度尺、方格紙、磅秤,要求學生觀察并測量一位胖同學和一位瘦同學站立時分別對地面產生的壓強大小。教師提出問題:是不是瘦同學對地面的壓強一定小?大部分的學生都會回答“是”,但當學生自己測量時,測量結果與猜想出現大的差異。學生認識到,有時候猜測并不一定正確,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接著學生帶著問題,通過繼續實驗,會發現壓強和壓力、受力面積這兩個因素都有關。
物理知識來源于自然與生活,初中物理教學不能脫離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規律,要依據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和熟悉的事物,鼓勵學生積極動手動腦,大膽參與科學探究活動,通過自主探究活動,密切聯系生活,由具體到抽象,由現象到本質,逐步增加難度,提高學生邏輯思維與實踐能力;要引導學生關注科學、生活、社會,不斷挖掘生活中的實例,學會運用物理知識解釋生活、自然現象,透過現象看本質,領悟其中的道理,體驗到學習物理的樂趣,了解物理學習方法。
例如:在講解“壓強和浮力”中的壓強時,教師可先讓學生觀察給出的圖片(小明在沼澤地中陷得較深,小華由于腳下墊有木板,腳沒有陷進泥土中),提出問題,壓力作用效果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然后,讓學生用手指按壓鉛筆的兩端(一端是平的,一端是尖的),觀察手指的不同形變和感受;讓學生將一只吹足氣的氣球,置于手掌和手指之間,觀察氣球的形變情況,再用力壓氣球時,觀察氣球的形變情況。讓學生寫出觀察到的現象,猜想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壓力大小和受壓面積的關系。接著給出海綿、砝碼等器材,要求學生選取器材,設計實驗方案,進行實驗,驗證猜想。通過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教師引入壓強的概念和公式。學生通過科學探究,知道壓強就是壓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壓強和哪些因素有關,領悟了其中的道理,就能體驗到學習物理的樂趣。
此外,教師還可以舉一些生活中的物理現象:為什么用水作為內燃機的冷卻劑?城鎮修建的人工湖,除美化環境外,還能調節周圍的環境氣候,減小晝夜溫差變化;初春農民在農田里育秧苗時,傍晚要向農田里注水,早晨再將水放去,本質都與比熱容知識有關。
學生在物理課上學到的知識是有限的,對“似曾相識”的東西,學生的認識往往只是流于表面,所以,教師應幫助學生在學習物理時由課內向課外拓展,讓學生在課前和課后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有趣的物理小實驗、查資料、開展調查活動等,使學生知道運用恰當的物理學習方法,開拓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自學知識的能力以及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處理物理信息的能力,使學生真正“悟理”“明理”。
例如:在講解“材料保溫性能”時,教師在課前把制作好的材料保溫性能調查表發給學生,學生可以做實驗、上網查資料,也可以咨詢父母、老師、同學;在講解“重力”時,教師提出課后思考問題,若地球突然失去“重力”,世界將會怎樣?在講解“望遠鏡和顯微鏡”時,教師同樣提出問題,假如科學家沒有研究出“望遠鏡和顯微鏡”,世界將會怎樣?這樣一來,學生自主發現問題的能力、收集和處理物理信息的能力、獲取物理新知識的能力、動手操作能力、表達與交流能力等都能得到較大提升。
“悟理”課堂要和生活同行,要有“理”有“物”,真正達到新課程標準中的“知識與技能”目標,更要落實“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育人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