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春華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高速發展,“互聯網+”的時代正式來臨。它不僅影響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更是對我們的教育造成巨大影響。作為美術教師,我們不僅亟待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更是需要學習和運用好相關技術手段。下面我就談一談“互聯網+”所引發的美術教學變革。
受制于場所和時間,傳統的美術教學只能在課堂上有所作為。而“互聯網+”的出現使得我們的教育變得無所不能,可以“+”教學方式,可以“+”教學理念,可以“+”其他學科,也可以“+”網絡教學平臺,更可以“+”碎片化的學習時間。它體現的是一種跨界,更是一種融合,將原先的種種不可能相互串聯。
例如,傳統的初中美術教學通常依附每周一節的美術課,遇上內容量較大的課程時只能是精簡講解有關內容,無法滿足部分學生對知識獲取的進一步要求。“互聯網+”提供的便捷性能很好地滿足了學生個性化的需求,空閑的時候學生隨時可以登錄網絡交互平臺滿足其美術知識的獲取。
“互聯網+”的深入運用就意味著必須把互聯網當作傳播工具,拓寬現有教育的影響力和價值,相應的教育也必須隨之進行變革重組,優化其內在關系。比如說,師生關系、師生與教育平臺關系、教育機構與教育平臺關系等。
記得我在上《春天的暢想》這一課時,提前布置學生將能反映春天的資料上傳至班級QQ群。結果不僅有詞語、詩歌、歌曲,更有大量的照片、名畫,我擇優選取了一部分素材添加進了課件,異常活躍的課堂氣氛說明改變很是成功。
“互聯網+”讓教育走出了校門,實現了跨區域、跨國家的開放,讓全球教育連成一片。不僅讓學生受益,也讓教師通過彼此的觀摩,獲得專業上的成長,讓更多的人從中受益。
美術學科屬于小科目,往往人員配置不足。一些小規模的農村學校甚至才配備一個美術教師,談何專業成長?好不容易去兄弟學校聽一次課,時間成本太高,也多為不便。“互聯網+”的深入,讓彼此的溝通變得更為便捷。我們學校就與新疆伊寧縣南通實驗學校保持著良好的網絡互動,不僅擴大了教學影響力,也讓彼此在教學中共同成長。
在“互聯網+”技術的支持下,慕課、微課、翻轉課堂等教育新形態得以實現,這徹底改變了教學環境、內容供給方式、管理評價方式等,引發生態教學系統的重建。
比如美術作業的評講,我通常定時在班級微信群抽取學號,讓相關學生上傳作品照片,然后再讓學生相互評價。這既激發了學生的熱情,也讓家長參與進來,真正做到了家校互通。
雖然“互聯網+”下的美術教學有諸多優點,但在具體落實的過程中還是暴露出了一些問題。比如學生自主微課學習時的網絡擁堵;部分學生沉迷游戲、聊天;學生長期使用電子類產品對眼睛的傷害;擠占學生文化學習的時間等。
回顧教育的發展歷史,不同時期的教育變革都與科學技術的發展有關。每一次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問題。但既然“互聯網+”的趨勢不可逆轉,作為美術教師理應加強對“互聯網+”背景下美術教學的認識,迎接挑戰,才能更好地適應時代的發展,讓我們的美術教育發揮出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