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科技大學附屬中學校長
一所學校只有課程改變了,學校才會改變;只有課程有特色了,學校才會有特色。
創建于1960年的北京科技大學附屬中學,是學院路地區一所環境優雅,現代化教育設施完備,面積最大的完全中學。作為曾經著名的“八大院?!备街兄坏谋本╀撹F學院附屬中學,學校于2013年更名為北京科技大學附屬中學。近年來,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學校教育整體水平不斷提升,優質資源持續注入,為學校發展帶來更多的契機。
學校借力優質資源,建構適合學生發展的“鼎新”課程體系,營造陪伴學生成長、喚醒學生智慧的育人氛圍。全體師生在課程規劃和建設的進程中,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如今,課程建設成為學生放飛夢想的翅膀,全體師生在科大附中這片教育熱土上留下一串串深深的足印。
學校課程領導主要包括對課程改革的領導、課程規劃、課程開發、課程實施與課程評價等方面。學校成立了課程指導委員會,統一指導和策劃學校課程建設和實施的所有工作。
學校課程領導力體現在圍繞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從系統性、綜合性、融合性、適切性、選擇性等來思考課程的整體規劃,建設適合學生發展的課程體系,提升課程的整體育人能力。
為了落實課程實施研究,學校發揮教師課程建設的主體作用,制定校本《學科校本綱要》,編制《學科核心素養落實規范手冊》,建立融合與共、互為策勵校本研究機制,基于單元整體設計的深度學習,開展教學實踐研究,做好課程實施評價,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教師主動發展,凸顯學?!拔幕I人,科技塑造人,藝術陶冶人”的育人特色,提升學校的整體育人水平。
教育部2014年發布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強調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性,明確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是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2016年9月13日,教育部發布《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明確指出要把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作為課程設計的依據和出發點,加強各學段、各學科課程的縱向銜接與橫向配合。2017年,最新發布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提出,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是黨的教育方針的具體化。要以學科大概念為核心,使課程內容結構化;以主題為引領,使課程內容情境化,促進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實。
近年來,在北京市教委和海淀區教委支持下,學校成為海淀教師進修學校和北京科技大學雙重對口支持單位,申請成為北京市“1+3”項目改革試點校,并成為海淀區新品牌建設學校,“落戶”北京教育新地圖。校外優質資源不斷注入使學校的課程資源得到不斷優化,為落實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規劃和重構課程體系提供了豐沃的土壤。
學校從課程改革方向、社區需求、校情學情、育人特色、課程發展階段、校外教育資源等方面利用SWOT分析方法,認清學校內部條件:優勢和劣勢,認準外部因素:機會和挑戰,進行交叉對比分析??偨Y課程建設先進經驗,立足核心優勢,突破發展“短板”,認清面臨的挑戰,把握發展機遇,以學生發展需求為落腳點,以學定教,以愛陪伴,加強課程頂層設計,重構課程體系,建立校本研修機制,深化教育教學實踐研究,使學生在課程的學習和體驗中全面落實核心素養。
第一階段,以素質教育需求,創新課程內容。
1993年《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頒布后,學校就致力于探索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改革,于1996年設置了“軍事科技特長班”,以軍魂為引領,以項目活動的方式開展軍事、科技訓練。在此基礎上,研制自成體系的軍魂勵志教育和科技教育的校本課程,使軍事科技素質教育普惠到每位學生。學生在全國、市、區舉辦的各級科技競賽中,取得了優異的成績。1996年學校被評為北京市首批科技示范校,2004年被海淀區評為“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先進單位”。
第二階段,以課題研究引領,建設特色課程。
“十二五”期間,學校以課題為引領,促進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一體化建設。以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教材改革試驗項目“通用技術課程建設及實施研究”為引領,研發通用技術校本課程,并整合傳統科技教育資源、ESD課題研究成果等,形成了科技教育校本課程群,學校因此成為海淀區通用技術基地校和教師培訓基地。同時,以教育部“專家型教師培養及教育影響力研究”國家級課題為引領,啟動“琴棋書畫”特色工程建設,基于音樂、美術等必修課程,建設藝術校本課程群。“科技塑造人,藝術陶冶人”的育人特色已經逐漸顯現。
第三階段,以文化理念引領,重構課程體系。
2013年5月,學校承辦海淀區教育系統“道德學堂”啟動會,在海淀區率先開設道德學堂課程,弘揚優秀傳統文化。2015年,學校獲得全國文明單位、北京市文化建設示范校和國際生態學校等榮譽稱號。
課程建設是學校發展愿景的重要載體,是學生成長的跑道,是學生放飛夢想的翅膀。
科大附中立足課程規劃的綜合分析,將學生成長需求作為學校發展愿景的源點,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發展特點,將“建設一所愛潤心靈的新品牌學?!弊鳛榘l展愿景,將陪伴教育濃縮于“明德至善,鼎新力行”校訓中,以培育“有夢想、有修養、有才學、有擔當”的青年為己任,以 “健博慧雅,善思敏行”為課程目標,建設潤澤學生心靈、陪伴學生成長、適合學生發展、喚醒學生智慧的“鼎新”課程。
學校力求使從科大附中走出的學生成就“三項愛好”,參與“四種體驗”,具有“五種獲得”,成長為全面而有個性發展的“四有”青年。
三項愛好:一本熟讀的經典,一項擅長的技能,一種喜愛的藝術。學校堅持“文化引領人,科技塑造人,藝術陶冶人”的育人特色,為學生成就三項愛好提供平臺。四種體驗:做一回家長、做一天老師、做一種職業、當一位管理者。使學生在體驗中回歸社會和生活,懂得感恩,認識自我,心系社會,腳踏實地“立好人”。五種獲得:擁有健康身心、博學多聞、智慧創新、品味高雅、善思敏行五種“獲得”,促使學生在課程整體實施中全面落實核心素養,成長為全面而有個性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引導學生成長為“四有”青年:有夢想,將美好愿景與生涯規劃做融合;有修養,用人文品質和明德篤行來體現;有才學,將知識能力和實踐創新做結合;有擔當,以社會責任和天下己任育情懷。
學校培養“四有”青年的育人目標是通過“健博慧雅,善思敏行”的課程目標來體現,課程目標又是通過課程結構和具體內容的規劃和實施來實現的。
為此,學?;谧陨淼陌l展內涵,依據國家課程標準,以學生發展為落腳點,把學生發展的核心素養作為課程規劃和設計的依據和出發點,借力海淀區教師進修學校課程專家的力量,整合北京科技大學對口支持的工程科技資源,從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三個層面,縱向進階銜接,橫向關聯融合,建構貫通學段、融合學科的三級五類課程體系。
三級課程進階
基礎課程。基礎課程是面向全體學生開設的國家必修課程和校本必修課程,使學生牢固掌握學好終身發展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能力和探索精神,落實學生核心素養,為學生全面發展打好共同基礎。
拓展課程。拓展課程是面向全體學生的不同群體開設的國家選擇性必修課程、校本選修課程,根據學生的志趣方向以及未來職業規劃自主選課,培養學生自主規劃、自我管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遷移知識的能力,發展核心素養,為未來職業發展奠基。
發展課程。發展課程是面對學生的個性發展和突出特長開設的國家選修課程、項目課程、高端社團課程等,培養學生融合學科主動探究、創新發展能力,延伸學科核心素養,為學生終身學習奠基。
五類課程內容
人文課程——明德篤行,心系天下。人文課程包括語文、英語、歷史、地理和政治等學科,加強人文學科的相互關聯、滲透和整合,立德樹人,明德篤行。引導學生學習中華優秀文化,關注社會發展,樹立公民意識,掌握明辨是非準則,具有尊重差異、合作共生的國際視野,培育家國情懷,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STEM課程——樂知融合,鼎新力行。STEM課程包含物理、化學、生物、技術、數學等學科,在教學中滲透STEM理念,促使學生能用所學到學科知識融會貫通來解決實際問題;進一步引導學生,善于發現問題,設立研究項目,貫徹工程理念,能將各學科知識整合到一個系統、相互聯系的整體認識過程中,利用科學知識和技術手段自主探究解決問題,提升學生科技工程素養和探究創新能力。
健康課程——身心和諧,健康成長。學校健康課程包括體育與健康課程、心理教育課程等,使課程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等核心素養,養成鍛煉、飲食、作息和衛生良好習慣,培養自尊自信、勇敢頑強、超越自我、遵守規則、公平正義等體育精神,并根據各年齡段學生的心理成長規律,開設校本心理教育課,促進學生在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諧發展。
藝術課程——以美啟智,以美育人。學?;谝魳?、美術等國家藝術課程,推進“琴棋書畫”工程建設,開設校本課程,開展社團活動,提升學生感受美、創造美、鑒賞美的能力。
綜合實踐課程——投身實踐,敢于擔當。根據研究性學習、社會實踐活動和志愿服務活動及黨團教育活動等國家必修課程要求,突破教材、課堂和學校的局限,跨學科融合應用知識,在活動時空上向自然環境、學生的生活領域和社會活動領域延伸,強調以學生經驗、社會發展需要、現實問題為核心,加強綜合活動系列設計,延伸學生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和綜合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積極投身實踐、敢于擔當的精神。
課程設置原則
學校建設的“鼎新”課程體系遵循三個原則:以適應性立足學情,挖掘學科核心本質,設計對接學生發展需求的教學活動,落實學科核心素養;以一致性統整課程資源,貫通學段設計整個學科教學內容,使學生融會貫通,學以致用;以關聯性加強教育教學的活動設計與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有機關聯,做好學科融合,提升學生跨學科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近年來,因為課程重構和規劃,使學生在五類課程三級進階中發生深度學習,落實核心素養,提升綜合能力。如今,課程目標能更好地接洽育人目標,凸顯學校的育人特色。
學校在三級五類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利用校內外資源,通過特色課程的整體規劃和建設,落實“文化引領人,科技塑造人,藝術陶冶人”特色課程育人效果,使每個學生都有三項愛好:一本熟讀的經典,一項擅長的技能,一種喜愛的藝術。
“道德學堂”課程以優秀文化潤澤心靈。學校作為全國文明單位,在海淀區率先開設“道德學堂”課程。作為必修課程,每個班級以“仁義禮智信廉”為主線,以傳統文化教育為載體,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由班主任、家長、學生共同設計“道德學堂”課程內容。激勵學生熟讀一本經典,讓學生在“六環節”課程體驗中,分享經典體悟,傳播道德故事,引導學生行“孝”愛父母,行“尊”愛老師,行“悌”愛同學,盡“忠”愛國家。
STEM“三課堂”教育模式提升科技創新素養。學校發揮北京市科技示范校的優勢,引進北京科技大學的工程科技資源,優選學院路周邊的大學、科研院所的科技資源,建設STEM課程群,建構“三課堂”教育模式,深化科技教育改革,使每位學生能擅長一種技能。第一課堂普惠每個學生;在科學、技術、工程、數學等必修課程實施中,加強跨學科學習的教學活動設計和體驗;第二課堂發展每位學生,根據學生興趣,通過校本課程、“科技節”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等,培養學生融合科學技術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第三課堂成就特長學生,通過開展高端社團活動、STEM項目、少年科學院項目等,為培養突出特長學生搭建平臺。
“琴棋書畫”藝術課程啟迪審美智慧?!懊诽m竹菊能養性,琴棋書畫可怡情”。學?!扒倨鍟嫛碧厣こ塘η髮崿F從科大附中走出的學生至少能彈一首名曲,下一招好棋,寫一手好字,畫一幅好畫。學校基于藝術必修課,開設“琴棋書畫”校本課程,開展社團活動。同時還加強了隱性課程建設,比如以名曲做課堂鈴聲,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孕育藝術素養,提高審美能力和審美品位。
設計“1+3”項目課程促進貫通培養。作為北京“1+3”項目試點校,學校設立“1+3”項目試驗班,以培養科技工程素養的人才為目標,引進大學資源,對學生四年學習的課程內容進行整體規劃,設計貫通課程,開設項目課程,設計研學旅行課程,做好貫通培養。
學生成長需要愛的陪伴,科大附中全體師生將在“鼎新”課程的建設中,用適合學生的課程來陪伴學生成長,讓學生在課程的學習和體驗中潤澤心靈,喚醒智慧,成長為“健博慧雅,善思敏行”的“四有”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