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都師范大學副校長
我國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從2001年開始,近20年的課程改革帶來了中國基礎教育課程發展最為繁榮的時期。由于建立了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的分權體制,學校課程發展成為學校特色發展的重要基礎。學校課程發展大體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課程改革初期,學校課程發展聚焦“課程開發”,形成名稱繁多的校本課程群,也帶來了學校課程管理的復雜性。而進入到“課程體系建設”的第二階段,學校課程發展注重了課程的系統性和邏輯性,實施更具針對性。學校課程更加注重理念引領、價值引導,注重了學校辦學理念、育人目標、課程設置、課程實施、課程管理等方面的系統性建構,注重了課程與學校文化系統的一致性。進入到“課程文化發展”的第三階段,課程文化發展使學校文化具有了課程功能,課程育人與文化育人相得益彰。縱觀學校課程發展從“課程開發”到“課程體系建設”,再到“課程文化發展”三個階段,系統性建構可謂學校課程建構的重要原則。北京科技大學附屬中學構建“鼎新”課程體系的過程體現了學校課程發展系統性原則,是學校課程體系建構的典型案例。
學校課程體現辦學理念系統性。課程是育人的載體,是學校的核心競爭力。學校課程是學校辦學理念在育人實踐領域的重要體現,是學校辦學理念實現的重要途徑。因此,學校課程體系建設必須以學校辦學理念為統領,并形成與學校辦學理念哲學統一、價值一致、邏輯自洽的課程理念體系。北京科技大學附中將“建設一所愛潤心靈的新品牌學?!弊鳛榘l展愿景,致力于構建“陪伴教育”的育人體系。學校進一步將“明德至善,鼎新力行”的校訓拓展為具體的育人目標,即“有夢想、有修養、有才學、有擔當”的青年。力求使從科大附中走出的學生成就“三項愛好”,參與“四種體驗”,具有“五種獲得”,成長為全面而有個性發展的“四有”青年。為實現這樣的目標,學校構建了“健博慧雅,善思敏行”的課程目標,建設潤澤學生心靈、陪伴學生成長、適合學生發展、喚醒學生智慧的“鼎新”課程。學校育人目標體現了對黨和國家教育方針的落實,體現了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校本化實踐,學校辦學理念與課程理念體系系統完善,邏輯自洽,一以貫之。
學校課程體系注重結構系統性。學校課程體系建構是具有實踐邏輯的系統體系,體現了學校課程管理的基本邏輯。課程體系的頂層結構是課程觀。北京科技大學附中的課程體系建構結構完備,體現了課程體系建構的系統性結構邏輯。在課程理念上,提出了鼎新課程理念,與學校育人目標相契合:在課程體系上構建了三級五類課程設置結構;在課程實施上編制了學科課程綱要;在課程評價上研制了課堂教學評價工具,建立了課程實施評價和學生發展評價體系;在課程管理上形成了學校課程指導委員會的課程管理運行專業機制。學校構建的系統嚴謹的課程體系為課程實施奠定了良好的體制機制基礎。
學校課程體系關注實踐系統性。學校課程最終要通過每一節課、每一項活動去實施,通過學生每一天點滴成長去檢驗。北京科技大學附中課程體系建構注重了實踐的操作性,形成了指向明確的課程實踐系統。如在課程目標方面學校明確提出了“三、四、五”的具體培養和課程效果監測目標。“三”指三項愛好:一本熟讀的經典,一項擅長的技能,一種喜愛的藝術?!八摹敝杆姆N體驗:做一回家長、做一天老師、做一種職業、當一位管理者。使學生在體驗中回歸社會和生活,懂得感恩,認識自我,心系社會,腳踏實地“立好人”?!拔濉敝肝宸N獲得:擁有健康身心、博學多聞、智慧創新、品味高雅、善思敏行五種“獲得”,促使學生在課程的整體實施中全面落實核心素養,成長為全面而有個性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此外,學校還提出了“四有”的學生發展目標:“有夢想,有修養,有才學,有擔當”。清晰的學生發展目標與學校課程實踐體系緊密相連,融為一體,形成了課程實踐的系統性建構。
總之,課程體系建設不是簡單的模式化結構,而應成為從理念到實踐系統建構、系統實施的課程存在,是學校全員、全程、全方位立德樹人生動的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