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少虎,孫安民,田佳鵬,雍晨輝
(牡丹江師范學院,黑龍江 牡丹江 157011)
隨著城鄉一體化進程的推進,農村的生活水平逐漸提升,各項指標都有著質的飛躍。十九大的勝利召開無疑是我國的一件大事,這意味著人們離實現兩個一百年的目標越來越近,逐步實現小康社會,建設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然而,隨著全民健身戰略計劃的提出,使經濟發展相對城鎮較滯后的農村反映出了現實的突出問題。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在社會總人口比例中占據較大,但體育公共服務設施匱乏、農民體育健身意識淡薄的現象已成為我國體育事業發展中較為突出的問題。
城鎮體育公共服務設施設較為完善,與農村建設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城鎮間發展較為迅速,在很多方面都比農村建設的快,加上一些商貿合作更加加快了城鎮的經濟發展。而鄉村間由于道路不發達,經濟增長十分緩慢,沒有較為突出的經濟往來導致發展較為緩慢,大多數體育設施有政府采購或者來自慈善基金的捐贈,并沒有多余的資金進行建設。經過調研發現,人們對于農村體育設施建設較為向往,除了滿足與城鎮之間的落差外也表達出他們的真實需求。當前農村體育公共服務設施數量不足、設施不全的問題依然較為突出,與城鎮之間落差較大。
農村土地資源豐富,但在體育設施方面得不到合理規劃使一切構想落空。黨的十九大召開,提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產業結構,從質量和數量方面推行可持續發展提高人們生活水平。大部分農村地區資金投入減少,不能解決實際問題,設施較為陳舊,這就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矛盾變為人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向往與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充分體現。在當前社會進行新農村建設,應該避免這種不平衡現象的發生。從建設的整體布局,解決農村公共服務體系的突出問題,特別是偏遠地區的資源匱乏、地理位置不占優勢、氣候多變的鄉村地區。
目前,很多地區公共服務供給得不到政府的重視,沒有相應政策的落實,加上人們的健身意識不強等原因導致農村體育發展緩慢。因此,應該加大對農村經濟的發展,政府出臺相應的政策和管理辦法,并對農村體育事業進行投資,解決農村體育設施的數量、種類以及規模等問題,促進城鄉一體化的全面發展。各城鄉之間通力協作,征集人們的意見,進行環境整治、統籌規劃,打造休閑娛樂健身一體的場館。與此同時,政府之間加強各部門的溝通,因地制宜推進農村體育公共服務體系,規劃建設公園、場館等能夠落實全民健身活動措施。此外,加大經濟建設和經費投入來完善農村體育硬件設施,有政府集中管理,各鄉鎮之間統一建設,按經濟高地區域分配,著重加強偏遠、貧窮地區建設。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保證農村體育設施供給的正常運行,加大宣傳力度,構建文明和諧美好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
如今,城鄉之間的差距還是十分明顯,主要體現在經濟發展等方面,要想縮減這種差距必須是鄉村進行轉型升級。增強農村的經濟發展,擴建經濟結構體系,實行傳新驅動全面發展,解決民生和硬件設施不足問題,然后貫徹公共服務體育理念。建立健全的健身知識體系,增強民眾健身理念,重點建設適用于老年人和青少年的體育設施。此外,逐步建設多樣化體育場館或者健身娛樂中心,完善健身器材,組成青年型、知識型的健身指導隊伍,達到全民共同參與的效果。對于農村中小學,在不對學生教室構成影響的前提下合理利用資源,實行健身場館、設施對外開放,增加利用率和健身行為頻率。在這個經濟發展迅速的時代,在著重發展主要經濟區域的同時,加大農村發展,這就要求全面建設新農村,加快構建城鄉一體化進程。要想實現城鄉轉型升級,必須首先解決公共服務供給問題,建立長期有效機制,加大投入力度,滿足民眾多樣化需求,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在鄉鎮人們忙于勞作,他們認為的勞作相當于健身的想法使他們并沒有參與健身隊伍當中,長期以來由于勞累或者長時間不運動引起疾病的侵襲。勞作的的確確可以達到一定程度的健身效果,但他們之間不能劃等號,運動健身是通過合理的運動方法達到強健體魄的效果。由此可見,加強農民的健身意識是十分有必要的。可以動員先進青年對他們進行相關知識推廣,普及運動知識,將健身理念灌輸到農民的思想當中,以提高人們的素質和人文修養。通過大力宣傳,營造出良好的運動健身氛圍,調動人們的健身樂趣。還可以通過舉辦相關健身娛樂活動來加強民眾的求知欲,增加群眾的參與度,合理利用媒體,條幅等宣傳手段,實實在在的將健身帶到大眾當中,增加健身行為。
當前,全民健身計劃進行如火如荼,我國農村戶口占據我國人口很大一部分,建設好農村體育是十分重要的。立足當前農村公共服務體育設施供給現狀,解決體育公共服務設施供不應求、城鄉差距較大、資金投入較少等問題,加大政府對農村體育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增強農民的健身意識,建立長期有效機制,滿足民眾多樣化需求,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1]馮健.對我國農村體育現狀與發展對策的分析研究[J].山東體育大學學報,2008(02):25.
[2]李留東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視角下發展農村體育的幾點思考[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6(06):15-18.
[3]樊炳有.農村體育發展的動力機制探討[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5(11):20-23.
[4]曹軍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目標下發展農村體育的思考[J].中國體育科技,2006(06):8-12.
[5]黃愛峰.新農村建設下的農村體育發展思考[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