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紅
近幾年來,農村網民規模持續增長,2018年s月,我國網民規模達8.02億,農村網民占比37.8%,規模為2.1億,但就我國農村9.7億人口龐大基數而言,農村網民的普及率仍不高。而在農村網民的信息需求多元化,信息助農的要求日益加重,農村電子商務逐步發展起來,成為農村信息化的新型推動器,是農村信息化的有效手段。根據阿里研究《中國淘寶村研究報告(2017)》顯示,2017年,在全國發現2118個淘寶村和242個淘寶鎮,其中在國家級貧困縣有33個淘寶村,省級貧困縣有近400個淘寶村,這對實現農村精準扶貧、促進鄉村振興具有積極作用。
本文將以農村電子商務為切入點,實地訪談璧山基層干部及農民,以此了解璧山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狀況,評估農村電子商務作為農村信息化途徑的有效性及經濟性。最后,基于現狀提出針對璧山農村電子商務發展促進鄉村振興的建議。
一、璧山農產品電商發展現狀
目前,璧山農村電子商務發展處于起步階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民對農村電子商務的認知度和參與度正在逐漸改變,農產品網上銷售逐步興起。農村電商主要有政府引進的易田電商企業,淘寶、京東等第三方平臺和經營者自建微信等,物流配送依托第三方物流或自建物流相結合的方式。近年來,政府加大對農村電商發展的引導和扶持:制定了農村電商發展五年規劃;引進易田農村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并與其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制定《璧山區推進農產品電子商務加快發展實施方案》,明確推進措施和扶持政策。建有農業農村信息網站1個,農業數字化平臺1個,農產品產銷對接平臺1個,在璧山城區建立農村電商運營中心1個,在街鎮建立電商服務中心15個,在137個行政村建立電商村級服務站,發展電商易店8個。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1)發展農村電子商務的意識不強。大部分農村干部、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對農村電商不太了解,參與積極性不高;有的對互聯網時代認識不足,對農村電商帶來的農產品銷售認識不深刻,缺乏發展思維;有的想參與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但由于知識水平與眼界限制,無從下手。農村留守老人、兒童不知道如何在網上購買,更不知道如何在網上賣農產品。
(2)農村物流最后“一公里”的發展限制。由于農村面寬人稀以及農產品的鮮活特點對物流配送的特殊要求,決定了農村物流配送費用較高。物流企業只將配送站點設到交通相對方便、物流量相對多的街鎮一級,村上設點難。多數物流公司不具備條件或不愿開展鮮活農產品的配送,極少數開展配送的企業,其收費也較高,由此形成農村地區物流難和費用高的問題。
(3)農村電子商務人才短缺。從政府部門到電商企業,普遍缺乏電商專業人才,不能對農村電商發展給予強有力的指導和有效支撐。已發展的初創型農村電商缺乏基本操作技能和運營知識。居住在農村的多為老年群眾或留守兒童,大多不會使用PC端和移動端電商平臺,不熟悉網購流程和網銷步驟。
(4)部門之間協調配合不密切。國務院明確,農村電商發展由商務部門牽頭,農業部門負責農產品電商發展,但工作職責有交差,由于工作協調溝通不夠,導致有時出現各唱各“調”,各吹各“號”的現象。
(5)農產品品牌培育有待加強。璧山雖有蔬菜、水果、禽兔等特色農產品,但在全市乃至全國的知名度有限。主要在于品牌創建意識薄弱,企業認為農業品牌效益短期內難以顯現,品牌建設費用投入大、見效慢,對品牌形象塑造和優勢培育主動性不強;農民認為只要產品能賣出去就行了,創品牌與己無關,不注重產品質量的提高,導致農業品牌市場占有率低,競爭力不強。
三、推進農產品電商發展的啟示
(1)加大宣傳,提高認識。建議由區政府牽頭,協調各部門、各街鎮,充分利用電視、網絡、報刊、手機等媒體和進村入戶等形式加大對已建農村電商平臺和電商知識的宣傳,提高廣大干部群眾的認識,營造農村電商發展的良好氛圍。
(2)整合資源,降低農村物流成本。政府通過扶持引導,集中建設物流配送中心;由行業協會牽頭,整合社會各方物流運送資源,建設共享配送體系,降低物流成本。同時,在發展初期,由政府對農產品通過電商渠道銷售發生的物流費用給予適當補貼。
(3)加大電商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力度。調研發現,農民信息觀念素質已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能力素質及電子商務觀念仍有待加強,人才是農村信息化的根本所在。首先,將電商人才納入區的人才引進計劃,通過單一人才引進或引進電商專業服務機構的方式引進電商經營性人才、管理型人才、平臺設計技術性人才等。其次,制定優惠政策,引導大專院校的電子商務專業人才進入農村地區開展創業培訓,鼓勵大學生村官掌握電子商務技能,帶領農民通過電子商務脫貧致富。同時,也要進一步消除對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偏低的偏見。
(4)加強部門協調,形成齊抓共管局面。首先,建立由區商務局、區農委、區委組織部和各鎮街等為成員的聯席會議制度,定期研究農村電商發展推進情況,強化部門之間的協調配合,形成全區“一盤棋”,齊抓共管局面。其次,政府部門也要擺正心態,努力探索思考如何在支持農村電子商務發展中做到“不缺位,不越位”。在電子商務的發展初期應該為電子商務發展提供服務,包括硬件設施的投入到政策等軟件環境的建設,以市場為基礎,以創造市場發展的良好外部環境為目的,以規劃為主要的引導手段,以服務為政府的基本工作內容,在尊重市場規律的基礎上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
(5)加強農產品品牌建設。積極打造農業品牌,以品牌促規模、以品牌拓市場。依托現有特色農業和特色農產品,重點培育璧山葡萄、大興柚子、璧北蔬菜等果蔬產品品牌,強化區域公共品牌打造,提升農產品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按照線上交易要求,實施相關認證,建立品質追溯體系,增強市場競爭力。逐步擴大規模經營度,提升規模經營水平,保證線上線下交易量的需求。積極推動農村特色產品展示館建設,政府在建設方面給予一定的政策和資金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