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華蘭
近年來因內部控制缺迭或執行力度的薄弱而導致的風險事件屢見不鮮,內部審計工作作為學校內部控制的最后一道防線,承擔著對其設計與運行有效性進行檢查,評價的重要職能,內部審計理應是內部控制的守護者,從目前工作實踐中看來,由于內部審計部門自身存在著獨立性、專業性等方面的不足,往往無法充分發揮其對內部控制體系的監職能,服務學校管理與戰略發展的作用更是無從體現。對新形勢下高職院校內部審計面臨的挑戰,實現內部審計生要性和價值的全面提升,轉型勢在必行。
一、高職院校內部審計面臨的挑戰
(一)外部監管從嚴要求
內部審計承擔著為學校“查漏補缺”“保駕護航”的重要使命,因此學校內部審計部門開展工作必須緊跟所在行業的外部監管要求,確保學校的一切經濟行為合法合規,隨著全面依法治國與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斷推進,我國各大行業普遍面臨全面從嚴的監管導向,如何更好地適應外部監管對學校合法合規的經濟行為提出的新要求,無無疑是對學校內部審計工作提出的挑戰。
(二)精細化管理要求
隨著國家大力發展高職教育,高職院校規模也在不斷擴大,組織治理架構也在不斷完善,大部分學校已經建立了覆蓋事前、事中、事后的內部控制體系,由于職責分工的不斷細化,調整,內部審計工作需要更加深入,以適應學校行業發展的要求,更好地體現內部審計對學校的價值。學校構建全面內部控制體系的過程中,風險管理與合規管理職能從內部審計中獨立出來成為內部控制第二道防線,承擔了事前,事中管理的職責,而內部審計則成為專注于事后稽核的第三道防線。然而,由于對內部審計定位的認知普遍不到位,導致其所開展的工作與第二道防線具有一定的同質性,未能體現應有的互補價值,這些理念上的不足和工作上的不深入嚴重制約了內部審計的發展。
正是由于當前新形勢下高職院校內部審工作面臨著來自組織內外部的多方面挑戰,因此轉型發展勢在必行。內部審計不能只局限事后稽核,而應該將內部審計貫穿學校管理工作的全過程,這樣能及時糾正我們工作中的失誤,降低工作風險,改善治理,加大績效。實踐證明踐行內部審計轉行既是更好履行為單位保駕護航職責的要求,又是有效體現內部審計職業價值,實現內部審計人員能力提升的必經之路。
二、高職院校內部審計轉型的方向
傳統的內部審計是通過事后查帳,然后進行評價,因此不能及時反映內部控制制度的優劣,不能及時防控風險,因此我們就應將內部審計工作分為事前的建議、咨詢,事中的監督,對相關的控制措施進行檢查評價,對事前工作不足遺漏的風險點及時履行好“查漏補缺”職責。事后對伴隨學校發展而產生的新的控制需要進行及時完善;通過這一系列的內部審計工作,推動建立內部控制自我完善的長效機制,形成“發現問題一識別缺陷一糾正內控一防范內險”的良性循環,實現學校風險防控能力的持續提升。
傳統內部審計是規范我們的經濟活動合不法,有無違規現象,重點是在反腐防貪上面,于是我們的一些管理者或內部控制制度的執行者本著我不貪就行,于是就出現不做事,無錯,或做事不講績效的情況,造成大量國有資產浪費,流失的事件,因此我們內部審計人員要利用自己的監督職能,不僅要監督整個經濟活動的合法、合規性,還要監督其績效性,使集體事國家資金盡可能發揮最在的作用,杜絕一切流失流費現象。
三、內部審計轉型的路徑
(一)更新內部審計的審計理念
內部審計人員也是單位的職工,也是受單位經濟利益的影響者,應該是單位經濟活動的參志者,不是旁觀者、監督者,所以我們內部審計部門也需要認真思考要單位的發展目標與短板以及內部審計工作存在的不足,以確立適合所在單位的工作理念,要積極主動將這審計工作貫穿到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中對單位內部控制有效性開展實時動動態全流程的監督栓查,從幕后走向臺前,同時對內部控制有效性進行評價推動建立長效機制,以更好地體現內部審計對單位的價值。
(二)更新內部審計方法
隨著國家對職業教育的重視,加大對職教的投入。因此近幾年各職業院校規模都在不斷擴大。業務量也在不斷的增加,并且復雜多樣。傳統的審計方法根本就不能適應新形勢下的高職院校的管理要求,竟管內部審計有標準化的程序,內部審計工作必須嚴格遵循程序要求,然而不同單位有不同的事務,不同的持點,那么不同的單位內部計工作就要有不同的審計的方式方法。所以在具體審計方法的運用上可以充分創新,通過植入所屬行業的業務特點,這就要求內部審計工作不斷與時俱進,通過創新審計方法,找到應用于本單位的內部審計方法,實現工作效率提升,風險識別能力的增強,以更好地發現問題,防范風險。
(三)緊持以風險為導向,關注行業監管變化,有效化解風險
內部審計擔當起是內部控制最后一道防線,以防范學校工作風險為目的開展檢查評價,對單位可能存在的各類風險開展全方位的動態監控工作。確保與風險相關的內部控制措施得到有效執行。對于行業內暴露的重大風險事件及時開展專項審計工作。對相關業務進行風險排查與應對,健全完善相關內部控制體系。
內部審計人員要具備高度的職業敏感性,不僅需要關注單位內部,更需要關注外部變化。因此,在開展內部審計時,應當緊密結合行業監管的變化,制定有針對性的審計安排,及時完善內部控制,化解業務風險。對于外部監管機構發布的新規以及重點關注領域,內部審計部門必須嚴格依據相關法律法規與監管要求,在系統內開展事前評估、事中督導、事后跟足蹤審計等全流程的檢查評價工作,推動完善相關內部控制體系建設,從制度、流程、系統等方面進行優化”確保單位業務線的落實與執行情況符合內外部要求,從而有效規避風險。
(四)從源頭規范內部控制推動建立長效機制
內部審計絕不僅僅是為了發現問題,而是為了從源頭上規范內部控制。因此,在內部審計工作中,必須高度重視內部控制整改與自我完善長效機制的建立。針對所發現的問題,結合內外部相關法規制度給出具體、可行的整改指引與建議,并對整落實情況進行持續的督導與驗收。在此基礎上,針對問題所反映的內部控制缺陷,推動內部控制機制的持續完善,力求從制度上、流程上防止同樣或類似問題再度發生,形成“發問題一解決問題一規范業務”的長效機制,并通過后續審計進行持續跟蹤。只有建立這一機制,方能從源頭上有效防范風險,實現治標與治本兼顧。
總之,在踐行內部審計轉型的過程中,應重點關注內部控制自我完善長效機制的建立,以健全單位風險防控能力;應著力于審計理念與方法創新,以強化風險識別能;結合風險導向、等路徑,推動內部審計由幕后走向臺前。只有實現全面轉型,方能充分發揮內部審計工作的專業性與重要性,為學校的發展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