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勝青
【摘要】隨著部分本科高校向應用型本科高校轉型的持續(xù)推進,應用型本科高校的課程應該如何改革,以適應培養(yǎng)復合型、應用型和創(chuàng)新型人才是應用型本科高校實現人才培養(yǎng)的核心要務。應用型本科高校課程評價體系是檢驗課程改革成效的關鍵。本文旨在以ERP沙盤實訓課程為例,通過發(fā)放調查問卷的方式發(fā)現目前該課程在表現性評價方面存在的問題,并設計一套針對應用型本科類院校商科類學生課程評價的量表體系,形成一套可以直接使用的課程評價標準。以期完善對本課程評價的結構體系,同時希望對應用型本科高校的課程評價有所影響。
【關鍵詞】表現性評價ERP沙盤實訓 應用
《國家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第十三個五年規(guī)劃》指出,要推動具備條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推行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應用型人才和技術技能人才培養(yǎng)模式,推動專業(yè)設置、課程內容、教學方式與生產實踐對接。近年來,各應用型本科高校在課程改革方面均取得了一些成績,但課程改革成效的評價依然會與傳統(tǒng)的高校課程評估存在矛盾。高校課程改革方案是否行之有效,除了學生評價、教師評價以外,急需第三方機構給出公允的結論。甚至有的課程,可能只停留在方案,在實施過程中遇到各種方案落地的困難,在課程評價方面仍然是試卷和成績分數的老辦法。
ERP沙盤實訓課程是諸多應用型本科高校實驗課程的一種,其屬于商科類實驗課程,重過程、重操作和難量化的特點是該實驗課程共同的特點。實驗課程在培養(yǎng)學生應用型維度的能力方面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有的實驗課程是理論課程的一部分,主要解決某門專業(yè)課程知識的有針對性的應用問題;有的實驗課程是單獨的一門課程,需要考察學生對于多門專業(yè)課程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將實驗過程細分為幾個考核點,并給予層次性的量化,同時輔以團隊成員互評、教師評價和學生自評等多維度評價,讓實驗課程考核過程化、量化,減少團隊中“搭便車”行為,真正提升學生的應用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一、理論基礎
表現性評價是教育測量專家針對以多項選擇測驗為代表的標準化測驗的弊端提出來的。目前比較權威的定義是由提出,即“表現性評定是測量學習者先前所獲得的知識解決新異問題或特定任務能力的一系列嘗試,是評定者按照一定標準進行直接的觀察、評判,其形式主要包括建構式反應題、書面報告、作文、演說、操作、實驗、資料收集、作品展示”。
建構主義理論強調基于真實學習情境下的學習結果的評價,基于學習過程的評價才是有效的評價,基于團隊組建形式的討論和交流過后的結果評價更有意義。
多元智能理論強調學生的智力差異是真實存在的,要通過多元化的立體的評價體系全面評價學生,評價的主體可以是學生、教師、家長甚至是實習的單位等。
二、文獻綜述
美國學者Gary D.Borich和Martin L.Tombari認為,第一,表現性評價既是活動又是測驗;第二,表現性評價是對學習的直接測驗;第三,表現性評價既測量學習結果又評價學習過程;第四,表現性評價可以嵌入在課堂活動中;第五,表現性評價能評價社會技能;第六,不是所有的表現性評價都是真實性評價。Finch.F.L和Dost Macia A認為表現性評價測試分為紙筆測驗式、模擬情境式和真實情境式的評價。Albert Oosterhof認為表現性評價可以采用分項評價和總體評價兩種方式。我國目前尚未完整的具有中國特色的表現性評價體系形成,基本的研究論文都是建立在國外理論和實踐研究的基礎上。
三、研究思路
基于ERP沙盤實訓課程對目前該課程表現性評價的現狀進行以學生和教師為對象的調查,發(fā)現該課程在課程評價方面存在的問題并針對性的提出改進方法。
四、研究設計
本文以建構主義理論和多元智能理論為基礎,以表現性評價的內涵為核心,結合ERP沙盤課程重實踐、過程化和難評價的特點進行調查,而后提出有效的改進措施。
研究方法:選取了教授ERP沙盤課程的31名教師和242名開設過本課程的學生作為調查對象,共發(fā)放了273份調查問卷。
研究結果:PTA量表,該量表是由美國教師Barbara E.Wal-voord和Virginia Johnson Anderson及其同事共同開發(fā)的一種評價開放性作業(yè)和表現性作業(yè)的評分工具。
五、ERP沙盤實訓課程表現性評價現狀調查
從該課程表現性評價存在的主要問題來看45.16%的教師認為表現性評價的隨意性太大,沒有很好的量化評價標準;59.456%的學生認為班級人數眾多的情況下老師根本無法兼顧整個班級的評價工作。
從該課程表現性評價的呈現方式來看,70.97%的教師采用分數的方式呈現61.29%的教師采用排名的方式呈現,學生的統(tǒng)計結果基本一致。結合第一個調查的問題,如若沒有一個完整的成體系的評價體系或者評分標準,教師的分數又是從何而來?
從該課程表現性評價的方式來看,93.55%的教師采用要求學生對自己團隊的經營情況總結說明的方式評價,80.65%的教師采用撰寫團隊和崗位經營總結的方式評價,學生統(tǒng)計的結果基本一致。但,經營情況的總結的時間節(jié)點是發(fā)生在經營結果之后,基本違背了建構主義理論中強調的過程評價的核心思想。
從該課程教師表現性評價任務來源來看,48.39%的教師均是對現有表現性任務的改編,僅有29.03%的教師自己設計了表現性任務,可見,對于目前的表現性評價革新程度不夠,也未按照表現性評價體系進行有效評價。
從該課程表現性評價的表現手段來看,100%的教師和93.25%學生均選擇了課堂觀察及平時表現和經營結果及崗位排名選項,課堂表現是最難量化的指標,經營結果是團隊行為并不能代表學生個人行為,崗位排名也存在難量化的問題。可見,整體的評價模糊性較強。
從該課程表現性評價的效果來看,80.65%的教師和78.38%的學生認為基本成功和有一些影響力,還有教師和學生認為不太成功和基本無影響,可見,課程表現性評價的效果差強人意。
從學生的角度來看,教師公開在課堂上進行可以記錄和量化的評價頻度74.32%的學生認為只是偶爾進行了評價,如何可以保證評價的公平性、完整性和有效性?
綜上,本文通過教師和學生發(fā)放調查問卷的方式,從該課程評價的頻度、評價的方式、評價的標準等視角全面進行了統(tǒng)計,從結果來看,完全證明了該課程目前表現性評價實施頻度較低、評價標準較為模糊、過程性評價較弱和評價效果較為不顯著等特點。
六、表現性評價在ERP沙盤實訓課程中應用的設計
針對ERP沙盤實訓課程表現性評價存在的問題,結合表現性評價相關理論和實施方法,針對該課程特點,設計了PTA量表。
在設計中,充分考慮了過程性考核的特點,將每年的經營任務細化到每個崗位,讓崗位的任務可量化,可排名;同時,使評價標準更為準確、具體,讓教師可操作。按照多元智能化理論,該量表由學生自評、組內互評和教師評價三方評價構成,有利于更加公允地反應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將重點放在課程的評價上,每一年每位同學一張量表,在學生實驗實施過程中予以考核,六年結束后有完整的成績記錄,即可生成過程考核成績表,大大提高課堂效率和公平性,也有更多的時間進行課程財務數據分析和點評。
本文在借鑒國內外教育學理論的基礎上,針對ERP沙盤實訓課程全程實訓、虛擬真實業(yè)務環(huán)境、過程化考核等特點設計了PTA表現性評價量表,希望能夠在本科高校實踐課程的表現性評價方面有所嘗試,進一步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和評價效果。
參考文獻:
[1][美]Gary D.Borioh Martin L.Tombari中小學教育[M].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促進教師發(fā)展與學生成長的評價研究”項目組,譯.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4.
[2]萬偉.綜合實踐活動能力目標分解與表現性評價應用的[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17).
[3]周文葉.超越紙筆測驗:表現性評價的應用機[J].當代教育科學,2011,(20).
[4]牛楠楠.“蘇格拉底式研討評定法”及其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J].教育評價與測量,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