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薇
【摘要】法學專業就業率低且專業就業率更低的情況始終存在,西部地區地方高校法科學生就業也不例外。本文立足西部地區地方高校,探討法科學生擇業的現狀、問題以及成因。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力圖探析西部地區高校法科學生的就業難題與西部地區法律人才缺失的平衡之法。
【關鍵詞】西部地區 地方高校 法科學生 擇業
自法學專業擴招以來,法科學生的就業問題一直是社會各界討論的熱點。依據《2017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法學類專業以86.1%再次排名末位,較之就業率排名首位的專業,就業率差幾乎為十個百分點。法學專業就業率不僅一直偏居末位,且就業現狀呈現“專業對口”。經過四年的本科人才培養,西部地區地方本科高校法科學生在擇業方面除了具備其他地區法科學生擇業的基本特征外,還存在一些特有的問題。
一、擇業現狀
西部地區地方高校法科學生因特殊的地緣及文化等因素的影響,在擇業現狀上呈現出如下幾點特征:
首先,擇業地點大多限于本省。西部地區地方本科高校法科學生超過半數都選擇本省就業,只有少部分學生選擇外省就業,且該部分學生選擇外省就業的原因多半由于籍貫所在地在外省。例如云南省地方本科高校的法科學生,超過半數的學生選擇留在云南省就業。其次,擇業目標傾向于穩定性工作。公務員、事業單位等單位仍是西部地區地方高校法科學生的就業首選。再次,經濟收入成為調控擇業的主要杠桿,且對收入期望值過高。最后,擇業觀念不清晰。西部地區地方本科高校法科學生擇業較為盲目,容易跟隨大流,無法形成清晰的自我認識。
二、擇業存在的幾點問題
西部地區地方本科高校法科學生擇業現狀因其所處的地緣因素,存在一定的問題。面對國家法治進程不斷推進的新形勢,西部地區對法律人才的需求更加強烈。且我國目前正全面推進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該舉措加劇了西部地區法律人才的需求,尤其是對律師的需求。自國家實行司法考試篩選法律人才的準入措施以來,直至現在的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對于西部地區法律人才缺失的現狀,國家針對性的采用了C證的方式。C證的方式雖然有意于解決西部地區法律人才缺失的問題,但卻因西部地區本科高校法科學生的擇業觀而未能較好地解決西部地區法律人才缺失的問題。
西部地區地方本科高校法科學生擇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第一,通過司法考試的法科學生基本不愿意下基層或選擇較為艱苦的律師職業。一般而言,通過司法考試獲得A證的法科學生通常選擇前往所在省份的省會城市,或者全國其他一二線城市工作。通過司法考試C證的法科學生部分選擇考取公務員,部分選擇考取事業單位,選擇從事律師工作的非常少,且通常將律師作為考取公務員的過渡職業。第二,半數學生畢業后對專業不再感興趣,擇業傾向于“專業不對口”的職業。第三,通過司法考試的學生對薪資期望值過高,對工作的艱難性預估不足。第四,選擇創業的學生幾乎為零。
三、擇業問題的成因
以上問題的出現,與全國法科學生擴招有一定的相關性,但更多原因在于其特殊的地緣及文化傳統。
第一,擇業觀念不清晰。所謂擇業觀是人們對擇業的目的和意義、職業的評價和意向所持的根本觀念和基本看法,它是人們的擇業傾向和行為在思想和觀念中的反映,擇業觀的形成有兩個直接的前提條件:需要和自我意識。從需要和自我意識兩個條件出發,衍生出影響擇業觀的三個因素:社會因素、家庭因素、個人因素。就社會因素而言,西部地區地方校所處地區經濟水平較之省會高校或中東部地區地方高校而言均不夠發達,由此,該地區高校的學生所能接觸到的社會現狀及社會資源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了社會價值觀。同時,社會經濟的模式及大眾的收入水平,也影響了學生的擇業觀。西部地區地方高校的法科學生在特定社會環境,尤其是經濟環境的熏陶下,擁有了更為強烈的對穩定收入的渴望,但又矛盾地擁有了對薪資的更高期望值。其直觀地體現在法科學生擇業過程中既渴望考取公務員或事業單位,又渴望薪資更高的一二線城市。就家庭因素而言,家庭擁有的職業愿景、教育理念會對大學生的擇業觀產生重大影響。一般來講,家長文化程度越高,其對于女的教育期望水平越高,反之亦然。西部地區地方高校生源集中在本省,且多數學生家庭經濟狀況不佳,家長渴望學生通過求學實現家庭經濟狀況的上升或突破,且對風險基本沒有抵抗能力。這就決定了法科學生擇業過程較少選擇薪資風險較高的律師職業,而選擇薪資穩定的傳統法律職業或其他傳統職業。就個人因素而言,西部地區地方高校法科學生自我認識不夠客觀全面,特別是專業成績好、綜合能力較強的同學,容易產生不切合實際、好高鶩遠的滿足感。由于西部地區地方高校往往存在一座城市一所高校的情形,導致該類高校法科學生缺少競爭意識與客觀的自我認識能力。該類高校法科學生往往過高估計自己,尤其是通過司法考試的同學,往往在擇業過程中無法正確面對理想與現實的差距,集中體現為對薪資及工作環境的高預期以及對工作強度及環境的低承受能力。西部地區地方高校法科學生較少選擇律師職業也因律師工作強度大、成長緩慢有較大關系。這也導致了西部地區地方律所用人荒與西部地區地方高校法科學生專業就業率低的尷尬境地。
第二,擇業自主權較少或缺失。西部地區地方高校法科學生較多來自農村,父母對于該部分學生就業的期盼較為強烈,且父母囿于其生活環境,基本偏向于強勢幫助決定孩子擇業。該部分學生基于家庭的經濟及精神壓力,通常選擇放棄擇業的自主權,而聽命于父母的期望。其中最典型的體現便是對律師職業的排斥。基于該部分學生父母對律師職業認識的偏頗,以及對公務員、事業單位等“鐵飯碗”的偏執選擇,只有極少部分學生在畢業后選擇律師職業。西部地區地方高校法科學生就業率低于西部地區法律人才缺失的尷尬現狀部分可歸因于西部地區地方高校法科學生的擇業問題。無論高校教育抑或社會環境,均應對該類學生進行合理引導,幫助其正確擇業。
參考文獻:
[1]汪習根,王沛.我國高校法學專業畢業生就業對策研究——構建面向基層法治改革的就業新模式[J].武漢大學學報,2011,(1).
[2]李小魯,葉梓效.畢業生就業概論[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徐平.黑龍江高教研究[J].大學生擇業觀相關因素分析,2006,(2).
[4]李紅.四川師范大學學報[J].大學生擇業觀探析與引導,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