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偉
【摘要】締約過失責任賠償作為違約責任的補充,以《合同法》、《民法總則》誠實信用原則為基礎,表現為合同正式成立之前雙方當事人訂立合同的過程中,一方因違背先合同義務導致另一方信賴利益損失時需承擔的一種損害賠償責任。本文從締約過失責任的法律特征入手,分析了影響締約過失責任損害賠償因素、賠償范圍,對完善我國締約過失責任制度提出建議。
【關鍵詞】締約過失責任 影響因素 賠償范圍 建議
2015年3月我國民法典的編纂工作正式確定,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已將誠信原則作為民法的基本原則加以規定。現代社會從某一層面上講,可以說是一種契約社會,締約過失責任在具體司法實踐中的地位也逐漸凸顯。法律規范對締約過失責任的賠償問題規定不明確,現有法律規范沒有明確規定其賠償范圍,因此在具體運用和司法實踐中留下了一定自由裁量的空間。研究締約過失責任損害賠償,完善相關制度,以彰顯《合同法》、《民法總則》的法律精神,更好地保障契約合同相對人的權益。
一、締約過失責任的概念和法律特征
“締約過失責任是指在合同訂立過程中,一方當事人因為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產生的義務,導致另一方當事人對合同的信賴利益造成損失,責任當事人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其法律特征有:第一,其責任產生在合同簽訂階段,其范圍是在合同要約成立到合同成立之后這一段時間。第二,合同簽訂階段一方違反先合同義務,在締約的階段一方不遵守誠實信用原則,導致合同不能成立或合同無效,致使相對人遭受損失。第三,締約過失責任是一種過錯責任,是在合同簽訂階段因為一方的過錯導致相對人的損失,并給予相對人一定補償的制度。第四,其責任承擔的是損害人基于信賴利益產生的合理損害。在合同簽訂階段一方不遵守誠實信用原則,而相對人基于信賴合同成立有效而遭受的損害,這就是締約過失所應承擔的損害賠償。
二、影響締約過失損害賠償范圍的因素
(一)司法實踐價值的衡量
在司法實踐中,價值觀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變化,價值觀的差異直接影響人們對不同法律事實、事件的看法和評價,也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締約過失賠償范圍的確定。司法實踐通過以下幾方面來對締約損害賠償范圍的確定施加影響。首先,通過法律、法規、司法解釋明確規定,如《合同法》第42條規定:“當事人在訂立合同過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應當損害賠償責任…(三)有其他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的行為”;《民法總則》第7條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誠信原則,秉持誠實,鉻守承諾”。但法律往往具有滯后性,針對締約過失責任學界存在著不同的觀點,仍需合理規范。其次,在司法實踐中,在沒有法律明確規定締約過失損害賠償范圍的前提下,締約過失責任的損害賠償范圍的確定必將受到法官價值觀的影響。
在我國現有法律規范中對締約過失責任的賠償范圍沒有相應的明確規定,自由裁量權缺少限制。同時我國不承認判例法,在處理實際案件中經常出現類似的案件有完全不相同的判決。由于沒有明確的法律規范的約束,導致法官的裁量權擴大,法官的法律價值觀影響著締約過失責任的賠償評判,影響其賠償范圍的確定。
(二)合同條款的影響
合同的相關條款對確定賠償范圍意義重大,特別是在合同被撤銷和無效的條件下;合同條款中如有相關確定賠償范圍的內容,則有利于責任的認定。在締約過程中達成了部分協議和條款,即使合同不成立,導致了這些協議和條款無效,但是在確定過錯方責任范圍時,這些條款一定程度上可以作為評價賠償的依據。
三、締約過失責任的賠償范圍
針對締約過失責任的損害賠償范圍學界主要存在以下觀點,作者在本文予以概括:第一種觀點,損害賠償僅包括信賴利益,且最大值為履行利益;第二種觀點,締約過失責任賠償不僅包括信賴利益,還包括固有利益;第三種觀僅限于信賴利益損失。
(一)信賴利益的賠償范圍
在合同簽訂過程中,基于一方對過錯方的過于信賴而造成的損害,過錯方應對這種信賴利益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信賴利益主要包括間接損失和直接損失。間接損失是在合同簽訂過程中由于一方當事人的過錯而造成的相對人的損失,通常在司法實踐中表現為過錯方的過錯導致相對人失去與其他人簽訂合同的機會而帶來的利益損失。學界對間接損失是否歸結為信賴利益的范疇存在爭議;但是大部分學者贊成將這種間接損失確定為是信賴利益的一種損失給予賠償,其主要原因有:其一,這種間接損失是因為過錯方違反誠實信用導致的,違反了合同簽訂過程中的相關義務,沒有履行合同簽訂前期的應當義務,客觀上造成了損害人的損失。同時《合同法》也明確規定了惡意磋商導致相對人錯失與第三方簽訂合同所受的損失,惡意磋商人應當承擔相應的責任。其二,如果這種損失不屬于信賴利益,不承擔責任,則不利于合同締約過程損害人的利益保護,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放縱惡意磋商,影響整個民法制度和體系的完善。在我國司法實踐中也將這種間接損失歸結為一種信賴利益,并在具體的的案例中得以體現,例如:(2009)通中民二終字O2O1號,某保險公司與徐某甲等人保險合同糾紛上訴案。本案中駕駛人徐某乙與保險公司簽訂保險合同,約定被保險人駕車中意外事故致死的保險公司給付保險金,此保險合同的締結要求要求駕駛人擁有有效駕駛證,但徐某乙在簽訂合同時沒有說明其駕駛證過期且沒年檢的情況,后徐某乙駕車因意外事故致死,保險公司拒絕賠付,徐某甲(徐某乙的子女)遂起訴保險公司,該案經過二審,兩審法院均認為保險公司需賠付其因締約過失致使徐某乙受損的信賴利益與固定利益。其中前者囊括間接損失和直接損失,若之前保險公司拒絕簽訂保險合同,徐某乙選擇另訂合同的可能性較大,在出險時其繼承人享有的權利也不致受損,但由于徐某乙也有部分錯誤,因此被告被判賠付徐某甲部分保險費。
(二)固有利益的賠償范圍
固有利益指合同相對人應當具有的履行利益外的利益,有人身和財產利益。固有利益既受侵權法的保護同時也受合同法的保護。在合同法中,固有利益獨立于合同締約過程中,主要是由于過錯方在合同簽訂的過程中沒有盡到一定的必要義務導致的。固有利益有兩方面的內涵,即人身利益和財產利益[11],但目前學界對人身利益中的精神損害存有爭議,多數人認為不包括精神損害賠償。其一,締約過失責任中過錯方違反的是合同簽訂過程中的相關義務,涉及的只是財產利益沒有涉及到相對人的相關精神損害。其二,如果在合同簽訂的過程中在違反相關的義務中損害了當事人的人身利益導致精神損害嚴重,受害人可以通過侵權法提起訴訟維護自身利益,沒有必要通過締約過失責任來解決。固有利益不應當涉及精神損害賠償。
綜上,締約過失的賠償應當區別固有利益的賠償和信賴利益的賠償。對于固有利益的賠償,應以實際損害為標準;對于信賴利益的賠償,應當以履行利益為標準。在此筆者認為:立法和司法實踐中,應適當合理引入懲罰性賠償,約束合同雙方當事人遵守誠實信用原則。如最高人民法院法釋【2003】7號《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商品房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九條規定:出賣人訂立商品房買賣合同時,具有下列情形之一,導致合同無效或者撤銷、解除的,買受人可以請求返還已付購房款及利息、賠償損失,并可以請求出賣人承擔不超過購房款一倍的賠償責任:(一)故意隱瞞沒有取得商品房預售許可證明的事實或者提供虛假商品房預售許可證明;(二)故意隱瞞所售房屋已經抵押的事實;(三)故意隱瞞所售房屋已經出賣給第三人或者為拆遷補償安置房屋的事實。一般情況下,合同相對人因締約過失行為受到的損害所得賠償額度不應該超出其損失,“不超過購房款一倍的賠償責任”屬于懲罰性賠償,如此規定有助于促進企業誠實守信,
四、完善我國締約過失責任制度的建議
第一,立法上確切規定締約過失責任的定義和性質,并將這一制度確定為一種獨立的責任。在目前法律中雖然規范了在合同簽訂階段一方的過錯導致相對人的損害,應負有賠償責任,但模糊、不確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這一制度的運用。應當明確規定其定義和內涵,相應地規定其所要承擔的責任和具體的賠償,更加科學地平衡雙方的責任。這有利于將其區別于侵權責任和合同法中的違約責任。
第二,立法上應當進一步規范在締約過失責任中的信賴利益,進一步明確誠實信用的含義和表現。締約過失責任的賠償對象之一是信賴利益,規范了締約過失責任的內涵,有助于具體賠償責任的確定。
第三,明確規定締約過失責任的賠償范圍。相對人根據賠償范圍確定實際案件中的請求利益,同時也給予法官一個對案件的裁判的相對標準。目前我國法律沒有對其作出確切的規范,在實際案件中只是根據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對其進行相應的賠償。這導致在實際案件中審判人員對其適用法律的不確定性,由于適用法律的不確定性,可能導致案件在審理程序上出現較多爭議,導致案件上訴,二審、再審等問題的出現,嚴重損害司法權威,同時增大了司法成本,降低了司法效率。賠償范圍應當包括固有利益和信賴利益兩個方面,適當增加懲罰性的賠償。
第四,規范締約過失行為的歸責原則,確定舉證制度。我國締約過失責任遵循的是一般舉證原則,沒有特別規定其舉證責任。建議采用舉證責任倒置的制度,讓加害人舉證。
第五,編寫締約過失責任示范案例。締約過失責任的情形繁多,在立法上很難做到面面俱到,難免遺漏。示范案例雖然不是法律規范,但對各法院的判決具有指導意義。建議各省高院對其轄區典型案例,進行匯總、整理。以示范案例的形式發揮其指導作用,也不失為締約過失責任在規范上的一種補充。
五、結語
自從1861年德國法學家耶林提出締約過失責任理論以來,這一理論逐漸被世界各國的立法者所采納和接受,在法律規則和司法實踐中發揮了應有的作用。它平衡著合同雙方的利益關系,維護合同簽訂雙方的信賴利益,給予了合同雙方一定制度上的保障。
2014年10月《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問題的決定》提出“加強市場法律制度建設,編纂民法典”;2015年3月我國民法典的編纂工作正式確定,民法典的編纂是改革開放以來民法發展進步的經驗總結,也是進一步貫徹落實全面依法治國要求的切實措施;民法典的編纂立足中國,面向中國,解決中國自己的問題,體現民族特色,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民 法典的具體制度和內容中,強化規則意識,倡導契約精神,維護社會公序良俗。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是民法典的開篇之作,民法總則集中表述整部民法典的價值理念和基本原則,如保障私權、私法自治、誠實信用、公序良俗等,己將誠信原則作為民法的基本原則加以規定。
雖然就目前而言,締約過失責任這一制度在我國尚不夠規范、完善,在實踐中仍存在著諸多問題,但伴隨著中國法制建設的進程,締約過失責任賠償的相關法律規范一定能夠得以完善。
參考文獻:
I1]孫憲忠.讓民法典編篡體現時代性與民族性[N].人民日報,2018.
[2]王利明.違約責任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
[3]夏曉媛,夏冬.論締約過失責任[EB/OL].網站,2017.
[4]魏振瀛.民法[M].4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5]吳衛星.締約過失責任新論[J].南京大學法律評論,2001,(1).
[6]白玉杰.淺論締約過失責任[J].法制與經濟,2011,(3).
[7]周海鵬.論締約過失責任[D].長春:吉林大學,2010.
[8]劉祥斌.締約過失責任若干問題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2004.
[9]李偉賢.締約過失責任的賠償范圍探析[J].淮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1).
[10]劉媛媛.論締約過失責任的賠償范圍[J].法制博覽,2016,(9).
[11]李偉賢.締約過失責任的賠償范圍探析[J].淮北師范大學學報,2017,(1).
[12]謝鴻飛.中國民法典編纂歷程與愿景[N].經濟參考報,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