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雅
【摘要】本論文簡明扼要地闡述了西方殖民與非洲藝術的關系,筆者主要選取非洲藝術對西方現代藝術的影響以及西方宗教對非洲藝術的影響作為主要研究對象,在文章開篇筆者對“西方現代藝術”和“非洲藝術”做了必要的界定,之后闡述了西方宗教對非洲藝術的影響,以及非洲藝術對西方現代藝術的影響。
【關鍵詞】非洲藝術 西方殖民藝術
一、題目解讀
“傲慢”源自于歐洲人作為殖民者高高在上的“優越感”,并且企圖使用這種優越感來加強自己的統治,而“偏見”來自于人們對于不熟悉的事物(這里指非洲藝術)的簡單化歸納與拒絕深入了解。
二、西方現代藝術的界定
從定義上看,西方現代藝術,籠統地說是指西方自十九世紀末以來的藝術,它在藝術標準、創作方法、語言形式等方面都幾乎形成了一個與傳統完全不同的新藝術體系,人們一般稱之為現代藝術或現代主義藝術。從時間上看,西方現代藝術就是指西方19世紀以來的藝術,西方現代主義藝術的極端化和不斷創新的意識,使之不可避免的走到了盡頭,最終在20世紀60年代伊始走向了一個新的方向——后現代藝術。從特點上看,表現為:(1)形式主義,追求純粹;(2)提倡創新,創新是任何藝術的本質,但西方現代藝術卻把創新本身視為藝術唯一主題;(3)哲學化和理論化;(4)未完成性。
三、非洲藝術的正名
2018年4月25日,現任法國總統埃瑪紐埃爾馬克龍去年訪問布基納法索時,承諾歸還當初從非洲劫掠的藝術品。可見非洲“沒有藝術,沒有科學。”的話并不正確。
非洲,全稱為“阿非利加州”(即Africa),這一名稱的由來就有幾種傳說,筆者比較傾向第三種猜測,即“africa”一詞來源于拉丁文“aprica”,意思是“陽光灼熱”的地方,早在15世紀非洲藝術已經被葡萄牙人帶回西方,但是在其后的400年間,非洲藝術品在西方并不能被大多數西方人所接納,它們被界定為“野蠻”,“原始”的物品,并不被看作是藝術品。在社會,文化,藝術發展的作用下,20世紀西方的藝術家們開始挖據非洲藝術所具有的獨特魅力,并著手重新審視這種“野蠻”的藝術形式。非洲雕刻作品在二十世紀西方現代藝術家們眼中已不僅僅是普通的陳設而被視為藝術品,換句話說,也就是那些來自非洲的,被稱為“野蠻”,“原始”的物品,已經可以用英文“Art”來正名,并被接受了。
四、西方宗教對非洲藝術的影響
從某種角度看,宗教為人類創造“天堂”,非洲則為宗教的生長創造了“天堂”。非洲人為宗教的向往與熾熱,超越了許多人的想象。宗教神學本土化的同時,宗教藝術也出現了本土化的現象。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柏林民族博物館收藏的一塊來自剛果的刻畫——耶穌受難的象牙雕像版。它體現了非洲本土的特征:耶穌留著胡須,胡須是剛果王國表現長輩,上層人物和智者的象征手法之一;耶穌腰部系有腰裙,使人聯想起王室成員系腰裙的方式;他身旁跪著兩個人托著他的腰裙,與剛果表示尊敬的姿勢一樣,這種姿勢喻指人們必須跪著進出重要人物的官邸。在文學方面,以維拉的小說《內罕達》為例,小說用了大量的篇幅表現津巴布韋土著黑人是如何堅定的信仰著自己的宗教,當西方傳教士帶著《圣經》在非洲這塊被殖民的土地上傳播基督教時,這種傳統宗教受到了強烈的沖擊,在小說即將結尾處,作者寫到一位神甫卡谷維傳講上帝和圣經。這位神甫說:“你所敬拜的神是邪惡的神,我到這兒來是為了把你從永恒的煉獄中解救出來。”神申甫那一副據傲的神態令人生厭。他畫了幾幅畫表現在地獄將如何痛苦,但卡谷維覺得這并不能說服他,可是看那神甫的模樣又不像是說謊的人。卡谷維總是根據別人臉上的表情來判斷人,因為人們可以用語言說謊,但他的身體會背叛他。是神甫卻堅持說,人死以后還會從墳墓中復活,并回到原先的身體里。從以上引述作者的話里,可以感受到卡谷維在堅持自己的宗教還是接受傳教士傳講的宗教上的態度是游移的,這也是非洲殖民時代和后殖民時代大多數人的真實想法和處境。
眾所周知,以清真寺為代表的宗教建筑是伊斯蘭藝術的瑰麗之作,所以,伊斯蘭教對非洲國家藝術的影響,也集中在清真寺的建筑,和清真寺的建筑裝飾上。位于摩洛哥西部大西洋沿岸的歷史名城達爾貝達,即卡薩布蘭卡,有著世界第三大清真寺——哈桑二世清真寺,它也是西北非最大的現代化清真寺。哈桑二世清真寺通體采用白色大理石砌成,綠色的琉璃瓦和形狀各異的銅飾品鑲嵌其間。寺內則又是另一番景象:五顏六色的大理石和馬賽克,在四面墻壁上鑲出阿拉伯人喜愛的幾何圖形。拐角處巧妙地擺放著一些精品飾物,在高達20米的巨型水晶吊燈的照耀下,更顯得整個寺院富麗堂皇,再加上22扇銅制大門像肅立的衛士,散布在寺院內的1000個大小不一的噴泉似一群婀娜多姿的宮女。
五、非洲藝術對西方現代藝術的影響
在造型藝術上,非洲原始木雕像,與歐洲雕像不同,沒有正常的人體形態,而且通過非常夸張變形的手法來表現。這種怪誕的雕像造型是非洲原始部落,客觀世界的心理反映。在非洲木雕作品中,存在著一種感人至深的淳樸,稚拙,粗獷,并富有紀念性和節奏感。非洲造型藝術的特色在于用有棱有角,堅實可觸的體積感表示某種獨立空間的存在,同時利用一種內在的力量使各個分散的部分組合,形成一個具有永恒結構的存在。
在時裝設計上,非洲風格的服飾通過顏色,圖案,符號和造型的使用,傳達出其原始,粗獷,熱情,富有生命力的風格內涵,是其有別于其他各類服裝風格的核心特點。在現代時裝設計中,非洲風格以其色彩和圖案搭配方式融入其中,與眾多流行元素相得益彰,產生新的藝術效果,其中不乏以非洲獨特的地域風貌,氣候環境以及豐富多樣的動植物題材,圖騰題材,非洲沙漠,熱帶叢林,狩獵人以及神秘復雜的動植物,都是屬于非洲這片土地的獨特元素。
在繪畫上,非洲藝術對其的影響,也十分深遠,深刻。非洲藝術作品形態,形象,使得西方古典主義的寫實理論和寫實技藝被徹底摧毀,創作過程中舍棄了傳統繪畫注重透視,注重在現事物的真實性,取而代之的是運用平面再現立體,就是將透視所形成的立體感完全打破肢解后重新在平面中展現,用幾何化的平面構圖取代對事物真實的再現,人物面部的色彩極其濃艷,強烈,畫風粗獷。
參考文獻:
[1]布莉爾,非洲王室藝術[M].劉根洪等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美]H.H.阿納森,西方現代藝術史[M].鄒德儂等譯,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