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楠 趙海波 楊艷彥
[摘要]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質量是一項長期性系統性工程,大學生思想素質的形成本身需要充分發揮政策法律規章制度的導向和約束作用,要通過科學的法治實踐推動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養成,用有效的制度機制來規范學生的行為,使符合核心價值觀的行為受到鼓勵,使違背核心價值觀的現象受到制約。
[關鍵詞]法治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在新的形勢下。我們要根據依法行政、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總體要求,聚焦主要矛盾和關鍵環節,搞好各項規章制度的配套銜接,使各項法律規定和制度在政策取向上彼此呼應,在實施過程中相互促進。我們將整體設計和推動實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質量提升工程”,建立完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踐行長效機制,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效融入學校課堂教學、社會實踐、校園文化之中。
一、法制觀念引領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
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人民權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權威要靠人民維護。要使我們的青年學生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高校加強法制教育刻不容緩。目前除專門的法學專業學習系統法律知識以外,廣大青年學生主要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學習了解相關的知識。承擔這一任務是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門課程。這門課程以人生藝術和人生智慧教育為出發點,以培養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為兩個基本要求,進而形成科學的人生觀、道德觀和法制觀。
近代以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在黨的組織和建設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其從對黨的成員教育發展為對人民大眾的教育并形成一門專門的學科的時間并不長。而法治觀教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項內容,其重要程度及其受重視程度如何,學界對此并無統一的認識。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成為獨立學科的時間較短,導致法治觀教育起步較晚,理論根基不深導致思想政治教育者在界定法治觀教育內容上出現不一致。由于教育者對法治觀教育理解的有限性導致法治觀教育的效果不理想,由于法治觀教育內容的不確定。也使得法治觀教育不能夠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因此面對新的發展要求,我們需要更多的進一步的反思。
當前中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提高公民的法治意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把思想政治教育作為高校的公共基礎課,來提高作為新生力量的高校大學生的整體思想政治水平和法治意識。實現依法治國的關鍵要素是建立健全完備的法律體系和全體公民法治素養的普遍提高。作為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大學生法治觀念和法治素養關系著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和建設法治國家宏偉目標的順利實現。加強大學生的法治觀念的培育,能夠為我國未來法治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德育先行推進法治教育
研究制定關于加強和改進高校基層黨支部建設的意見,以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為重點。把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功能和服務功能統一起來,推動基層黨建工作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積極探索運用法治思維和方式積極推動破解學校安全、學生權益保護等教育重點、難點問題,以法律制度建設為引領,利用各方面力量,建立以法洽為基本原則的學校安全風險防控體系,積極構建在法治框架內妥善解決學校糾紛。保障學生安全和權益的體制機制。
堅持德育為先,切實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性和實效性。青年學生法律素養的高低。是建設法治中國的基礎性工程,要把培養具備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合格公民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作為立德樹人的重要方面,將忠于黨、忠于國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思想政治素質要求融入日常教育各方面,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要大力推進普法教育,創新大學生法治教育的內容與形式。以多種形式推進學校法治文化建設,促進法治觀念的養成和法律知識的普及。要健全法制教育考核制度,將法律素質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要加強道德引領,以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不斷增強大學生厲行法治的道德底蘊,同時要充分考慮大學生成長規律和日漸多元多樣的個性化差異化成長需求,準確把握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和互聯網技術迅猛發展對大學生的影響,積極探索和創造更多貼近性、對象化、接地氣的有效載體,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體現科學性,彰顯實效性。要廣泛開展各類社會實踐和公益活動,深入實施“高校實踐育人共同體建設計劃”,加強實踐育人基地建設,建立健全大學生志愿服務制度,將志愿服務納入大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指標體系。切實加強校園文化建設,開展好學雷鋒和道德模范、各行各業先進模范校園巡講等活動。發揮大學生年度人物等青年榜樣的示范帶動作用,引導大學生形成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
總之,融入人才培養。提升育人水平,助力學生全面發展和成長成才,讓所有學生都成為有用之才,注重知識、能力和素質協調發展,促進他們全面提升和成長發展,這是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使命。要緊緊把握學生成長特點和規律。創造性地開展責任感教育和素質教育活動,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綜合素質;要以社會實踐活動為抓手,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要營造良好的文化育人氛圍,積極開展學術科創活動,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導向功能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