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修辭是指綜合運用語言的組成部分,是提高語言表現力的語言運用藝術及其規律,對于文學作品尤為重要,是彰顯作品風格的重要標記,而風格問題又是文學翻譯中的重點。因為英漢兩種語言的差異,在修辭的運用上存在不對等的情況,給翻譯帶來難度。根據劉宓慶的翻譯風格論,在語際轉換中,發覺原文的風格意義的表現,并使譯文風格對原語風格產生“適應性”對英語散文中修辭手段的翻譯具有很大指導意義,我們把重點放在譯文中風格的表現手段上,有利于解決翻譯難點,也能保留原文的修辭風格標記。本文將通過例句來分析翻譯風格論的三個風格翻譯手段在修辭翻譯中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翻譯風格論;修辭;翻譯
【作者簡介】馬珊(1988.05-),女,漢族,湖北人,天津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筆譯。
一、引言
修辭除了各種在修飾語言過程中形成的具有獨特表達效果的固定格式的修辭格,還包括選詞、造句,其運用非常靈活。因為詞、句的運用沒有規律可循,筆者擬對固定修辭格的翻譯進行研究。根據劉宓慶的風格翻譯論,風格是可譯的,可以通過對應式轉換、重構式轉換和淡化式轉換三種手段實現。因此,翻譯風格論對于風格標記手段之一的修辭具有指導意義。
二、例句分析
1.單一修辭的運用。
(1)Oxymoron矛盾修飾法/對頂修辭是指將意義截然相反的詞放在一起,用一種對立矛盾的手法來表達意思的修辭手段。此種修辭手段在漢語中應用較少,但是在英語中運用廣泛,因此,在英譯漢中屬于難點:
例1:No one recognized her, either, but July was the month for summer rentals and we were vaguely familiar strangers.
也沒有人認出她,但是七月里,這里都是避暑的租客,我們彼此僅算面熟的生人。
“familiar strangers”是形容詞和名詞構成的矛盾修飾,如果英譯漢按照字面意義直譯為“熟悉的陌生人”,譯文將呈現的是意義矛盾的結果,與矛盾修飾的效果背道而馳,會讓讀者不解其意。雖然漢語中也有“熟悉的陌生人”的說法,但一般指原本了解的熟人內在發生了變化,不再熟悉,而文中是暑期旅游的租客,“vaguely”也強調僅有幾面之緣,對彼此一無所知。所以譯為面熟的生人,既再現了矛盾修飾也避免了歧義。
例2:it is about mourning, and the passage through what I came to think of as a living death—or perhaps, living a death.
故事關于悲痛,以及我看作行尸走肉,或生不如死的這個過程。
“death”和“living”即在語義上相反形成矛盾,又分別是“a living death”和“living a death”各自的重點,所要表達的意思相似,都為了說明離婚帶來的痛苦之深,但是兩者有很微妙的區別。筆者譯為“行尸走肉”和“生不如死”,前者表達了喪失靈魂般的傀儡生活,后者表達了靈魂在現實生活中經受拷問,與原文對立統一,而“生”和“死”在字的層面上也還原了文中的矛盾修飾手段,保證語義表達和修辭效果都不缺失。
(2)Paradox反論/雋語是把相反的概念組合在一個句子中。這兩個相反的概念表面上自相矛盾,不合常理,實際上寓意深刻,頗有道理。(黃衡田 2001: 124)
例3:My story begins with the end of a marriage, the end of a household, the end of a home.
我的故事以結束開端,起始于一段婚姻的終止,一個家庭的破碎,一家人的分離。
“begin”和“end”意義相反,在漢語中對應詞也是互為反義詞。三個“the end of”形成了結構上的排比,其中“household”和“home”在英語中分別指的親情意義和物理意義上的家,而在漢語中沒有用詞上的區別,因為動詞搭配的不同,所以結構上的排比在譯文中也就不存在了。原句中綜合運用了反論和排比兩種不同的修辭手段,通過對結構的調整,譯文中通過矛盾修飾和反論相結合的方式進行了另一種意義上的風格再現。
(3)Anitthesis 反對/對照法是把意義相反的詞、短語、句子放在對稱的位置上,以突出兩個事物的鮮明對比。它相當于漢語中對偶中的反對。(黃衡田 2001: 120)
例4:The best way to recover from falling out of love is to fall in love again.
忘卻舊愛的最好辦法就是再找新歡。
文中“out”和“in”一出一進,結構對稱,意思相反,形成了對照,文中有新舊交替的意思,漢語有句古話“舊的不去新的不來”,筆者用“舊愛新歡”來分別指代“out”和“in”,既表達了作者想表達重新開始生活的意圖,也保持了與原文一致的修辭手段。
例5:Absence has a presence.
(他的)離去不乏證據。
文中“absence”表缺席;缺乏,而“presence”表 出席;存在,兩者意思完全相反,結構上形成相反對照。按原文字面意思選擇對應的漢語反義詞進行翻譯則會出現意義矛盾和邏輯錯誤,因為原意指生活中種種跡象提醒我,前夫已經離去。此時,為了保證內容的傳達,在譯文中弱化了修辭意義。
(4)Parallelism平行結構是并列使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結構和功能相同的單詞、短語或句子來表達相似、相關或相連的事物。(黃衡田 2001: 101)
例6:He was a conservative child, who depended on routine, who craved repetition, who thrived on pattern.
他是一個保守的孩子,他依賴慣例,他渴望重復,他樂守陳規。
從語法上分析,這是一個非限定性定語從句,后面接了三個功能和意義相同的從句,在形式上構成了平行結構,都在強調同一件事。從修辭的角度和中文的特點兩方面考慮,筆者對模仿了原文的結構,多次重復。
2.多種修辭的綜合運用。作家對語言運用是相當靈活的,優秀的作家善于運用各種修辭手段,就如武林高手隨意運用各種武功,所以為了更好的表達思想和情感,他們往往會在作品中綜合運用不同修辭手段。筆者將通過以下幾個例子,淺析綜合修辭手段的翻譯。
例7:If youre a big reader you pick a chair with an eye to hours of comfortable transport. If youre a fast talker you pick a chair that keeps you light on your seat.
如果你喜歡閱讀,你可以找把椅子坐下,讓自己遨游于書海。如果你喜歡聊天,你可以找把椅子坐下,讓自己成為眾人的焦點。
這個句子中綜合運用了借喻、重復和平行結構三種修辭手法,其中平行結構是形式類修辭,借喻是意義類修辭,而重復則兩者兼之。譯文保留了重復和平行結構的修辭手段,對借喻進行了直接說明,并部分采用了夸張的修辭,整個句子的翻譯運用了全部三種風格翻譯手段。
例8:I am, by nature and by upbringing, a water person.
先天或后天,我都是一個愛水如命的人。
原文形式上構成了平行結構的修辭,“water”本身不具有形容詞性,此處用來給人定性,采用暗喻的手法來突顯作者對水的熱愛,非常的簡潔又巧妙。譯文中也采用了兩種修辭手段,但是均與原文不同,分別是對照和夸張,“先天”和“后天”的對照把所有的可能性都包括了,“愛水如命”的夸張表達也符合原文對這一特點的突顯,通過修辭手段的替換使用,滿足情感表達。
綜上,其中例1、例4、例6都采用的對應式轉換,也就是模仿原文,在譯文中采用同樣的修辭手段。但往往會因為語言差異,各種修辭的使用頻率和難度不一樣,無法進行對應轉換,如例3、例8中,通過重構式換碼,即修辭替換,在譯文中用另一種修辭達到同樣的表達效果,這也不失一種好方法,有可能更貼合讀者需求,此外就是無法進行模仿或重構的情況,如例5中所示,譯者在確保概念意義傳達完整的情況下選擇了淡化式轉碼,也就是忽略或放棄部分修辭風格意義。通常翻譯手段也不是單獨使用的,面對復雜的修辭運用時,我們會疊加使用翻譯手段,如例2中,即有模仿也有重構,例7則綜合運用了三種翻譯手段。
三、結語
翻譯風格論的指導意義主要是,在翻譯過程中指導我們發掘原文的修辭風格,并有針對性的采用不同的翻譯手段去再現其風格,通過實踐可以發現,對應式轉換手段是最常用的手法, 其次是重構式轉換,只有很少一部分修辭風格翻譯會因為格式和內容的限制被忽略貨放棄。在翻譯風格論的指導,不管是何種修辭,單一運用還是多種綜合運用,只要靈活地采用三個風格翻譯手段都可以最大程度的再現原文的修辭手段。
參考文獻:
[1]陳定安.英漢修辭與翻譯[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4.
[2]黃衡田.英語易混修辭格[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1.
[3]劉宓慶.新編當代翻譯理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有限公司,2005:238-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