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宋亦青
根據幼兒的認知、情感、動作、語言、社會性等發展的需要,充分利用鄉土資源,為幼兒創設具有鄉土特色的科學區、建構區、美工區、表演區、自然角等活動區域,為幼兒提供動手、動腦并且能按照自己的興趣和能力進行活動的游戲環境。例如,在“神奇的種子”主題活動中,我們將幼兒收集的花生、麥子、豆子、桃核等各種各樣的種子投放到各個區角:在自然角和科學區供幼兒觀察,通過說說、看看“我認識的種子”,給幼兒提供觀察、對比、討論種子的機會;在美工區,提供形形色色的種子及乳膠、棉簽、雙面膠、泡沫板等材料,讓幼兒自由進行“種子貼畫”。幼兒的每一幅作品,都體現出創造的火花。又如,在“石頭變變變”活動中,老師帶領幼兒撿來大大小小、顏色各異的鵝卵石投放在區域中,幼兒們在那里練習數數、排序、比多少,還可以用石頭畫畫、印畫、滾畫、貼畫等。這些材料既豐富了區域活動的內容,還美化了幼兒園的環境。
鄉土材料可以豐富幼兒的各個角色區。例如,在“超市”,有幼兒們自己收集的各類食品和生活用品的包裝盒、塑料瓶;在“醫院”,有用一次性紙杯做的聽筒、用紙盒做的光學儀器、用糖紙做的藥丸;在“娃娃家”,各種各樣的包裝盒在大家的努力下,變成了“娃娃家”的“微波爐”“電視”“電腦”“櫥柜”“洗衣機”;在“美食城”,我們用紗布、海綿、泡沫紙、橡皮泥、廢舊布料做成胡蘿卜、青椒、藕、面條以及各種燒烤食物等。這些材料既貼近幼兒的生活,又給幼兒營造了想象、創造的空間。
游戲中材料的收集離不開家:長,通過家園配合以及和幼兒討論各種材料的特點與用處,從而選擇適宜的材料豐富各個區角。鄉土材料的選擇并不是“一鍋燉”,而在于“精簡和刪選”。在收集活動前,班級設置了材料收集箱,并對收集的材料進行科學分類,將它們分為:傳統生活用具(竹編篩子、提籃、坐墊等);當地農作物(黃豆、玉米、蘿卜等);自然資源(沙、泥、樹葉等)。另外,幼兒園附近還有紙板廠可以提供大小不同的紙盒、紙管,供幼兒搭建各種形狀的樓房;染布廠可以提供大小不同、五顏六色的布藝,供幼兒進行創意創作;還可以帶幼兒去鄉下幫助農民伯伯掰玉米棒、摘玉米葉、抽玉米穗、搓玉米籽,體驗農事活動。這些活動不僅鍛煉了幼兒的動手能力,還豐富了幼兒的想象力和社會經驗。
區域活動是新課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教育目標,促進幼兒身心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通過鄉土材料的投放,激發幼兒的游戲興趣,培養幼兒熱愛家鄉的情感。
區角活動中,材料的投放是與所要達成的教育目標緊密相關的,將教育目標隱性地體現于材料之中,是區角活動的一大特點。例如,在美工區,我們投放了許多鄉土特色材料,如:種子、石頭、竹片、蘆稈等,開展了各種種子粘貼、石頭畫、竹印畫等活動。幼兒通過對材料的操作和使用,獲得了本土材料帶給自己的樂趣,并達到了教學的目標。
教師通過對鄉土資源的研究,提高了其挖掘游戲素材的能力,對鄉土材料的選擇更具層次性、階段性、豐富性,從而創設了具有鮮明地方特色,并反映地方文化的幼兒游戲環境,同時也滿足了幼兒發展的需要。
鄉土資源不僅可以節約資金,而且可以豐富區域環境。在平時的活動區中,我們盡可能地為幼兒提供各種鄉土材料,這樣既能與“利用農村有利條件,在活動中培養幼兒的創新意識”的理念相契合,又能突出我們區域活動的特色,方便農村幼兒園材料的收集,節約了教育經費。
有效地利用鄉土資源探索鄉村環境因素與幼兒主動探索之間存在內在關系,充分考慮不同年齡段幼兒對鄉土材料的適宜性和可操作性,包括具體的選材、設計、呈現方式及布置等,激發幼兒探索鄉土材料的濃厚興趣,最大限度地吸引幼兒積極參與自主探究的游戲活動。通過強化幼兒的眼、腦、手、口的協調運用能力,提高幼兒的創造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鄉土材料選擇面廣、可塑性強,能使幼兒憑借生活經驗展開聯想,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在進行區角游戲時,幼兒可以無拘無束、自由操作,他們在游戲中增長知識,增強自信,同時促進了身心全面和諧的發展。
鄉土教育資源在幼兒游戲活動中的利用開闊了幼兒的眼界,豐富了幼兒的經驗,彌補了鄉鎮幼兒園教育資源的不足,拓展了幼兒園的教育內容,使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游戲活動中更加關心社會,了解家鄉。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盛澤鎮中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