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拜 云 楊 璐
筆者采用問卷調查法對本園小班259名幼兒進行生活衛生習慣的調查,發現62%的幼兒不能堅持每天早晚刷牙,44%的幼兒不能做到勤剪指甲,16%的幼兒在大人提醒下仍不愿意飯前便后洗手,93%的幼兒洗手僅僅是用水簡單沖一下。由此可見,本園小班幼兒的生活衛生習慣令人堪憂。
本園小班幼兒為何沒有養成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呢?筆者通過進入班級觀察,并且與教師、家長、幼兒進行談話,發現以下幾點因素影響了幼兒良好生活衛生習慣的養成:
小班幼兒愛模仿的特點非常突出,他們往往通過模仿別人來習得良好的習慣。而此年齡段的幼兒缺乏一定的分辨能力,他們能在成人的提醒下完成相應的任務,但不懂為什么一定要這樣做,這就導致幼兒沒有足夠的動力去積極主動地養成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
本園地處農村,留守兒童較多,家長的教育觀念較為落后,缺乏培養幼兒良好習慣的意識,且可能自身生活習慣也比較差,他們的不良行為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幼兒,甚至有些家長不愿意幫幼兒常洗澡、勤換衣。長此以往,幼兒也就難以養成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
當面對幼兒的不良衛生行為時,不同的教師會采取不同的態度,有的視而不見,有的一味斥責,而有的教師會耐心地進行引導。教師的不同態度也會影響幼兒,視而不見會導致幼兒意識不到自己不良行為的危害;斥責幼兒,雖然會讓幼兒明白自己的錯誤,但會影響幼兒情緒,也不利于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只有耐心的引導和鼓勵,才能讓幼兒養成良好生活衛生習慣。
在環境創設中,我們緊緊圍繞“生活衛生習慣”這一主題,努力為幼兒營造一個溫馨自然的氛圍,既喚起幼兒養成良好衛生習慣的動機,又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幼兒的良好生活衛生習慣。例如,在洗手池旁張貼“七步洗手法”的卡通圖解,讓幼兒邊看圖邊洗手,掌握正確的洗手方法;在幼兒的毛巾架和茶杯箱上張貼相應的照片或標記,時刻提醒幼兒使用自己的毛巾和茶杯;布置與生活衛生相關的主題墻,請家長和幼兒動手參與,在畫、剪、貼的過程中讓家長和幼兒對良好衛生習慣有進一步的認識和理解;各班還設計了形式多樣的“好習慣”評比墻,給每一位有進步的幼兒獎勵五角星、小紅花等,讓幼兒在“你趕我超”的氛圍中逐步養成好習慣。
我們將促進幼兒良好生活衛生習慣的形成融入集體活動和游戲中。例如,冬天到了,我們發現有小部分幼兒兩個星期都沒洗澡,也沒換衣服。老師就通過故事《不愛洗澡的小熊》讓幼兒懂得了不洗澡會給身體健康和生活中的交往帶來不好的影響。通過歌曲《我愛洗澡》,讓幼兒體驗到洗澡的樂趣并掌握正確的洗澡方式。為了讓幼兒能夠愛上刷牙,我們還創作了兒歌《刷牙歌》,讓幼兒在學習兒歌的同時,既提高了刷牙的興趣,又掌握了正確的刷牙方法。同時,我們還結合節日開展了一系列的主題活動,如:全國愛眼日活動、全國愛牙日活動等等,在各項主題活動中,幼兒通過視頻和圖片直觀地感受到了保護身體的重要性,并在游戲和競賽的實踐中,提高了各項自理能力。
1. 提高家長素養
幼兒不良生活衛生習慣的形成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家庭不夠重視,特別是留守兒童,父母不在身邊,祖輩的意識不強,易疏忽教育,導致幼兒的生活衛生狀況很差。所以,我們經常通過家長會、微信公眾平臺等途徑,定期發布各種科學育兒知識,以提高家長的意識,讓家長重視幼兒良好生活衛生習慣的培養。
2.密切家園聯系
家庭教育要與幼兒園步調一致,不能讓幼兒在幼兒園培養的好習慣到了家里又發生松懈,這樣不利于幼兒良好生活衛生習慣的長期保持。我們借助微信平臺,運用連續21天打卡的方式,請家長匯報幼兒在家里的生活行為。通過不定期家訪,教師更直觀地了解幼兒真實的生活狀態,以便于更好地實施適宜的教育。
通過以上策略的實施,我們可喜地發現,本園小班幼兒的生活衛生行為有了明顯的進步。但習慣的養成是需要日積月累的,所以我們要進一步提高教師的研究意識和探索能力,掌握優質的教育手段和方法,為幼兒良好生活衛生習慣的養成創造一個積極的環境。同時,我們也會注重家庭、社會的支持和配合,切實有效地促進幼兒良好生活衛生習慣的養成,為幼兒的身心和諧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張甸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