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克強
南朝梁的文藝理論家劉勰在《文心雕龍·詮賦》中說:“于是荀況《禮》《智》,宋玉《風》《釣》,爰錫名號,與詩畫境,六義附庸,蔚成大國。”這里的國雖然喻指具有獨立性的事物,卻給人一個啟示,那就是大國是要有文化軟實力的。大國會以蓬勃發展的公共外交為依托,多元并舉多層互動,讓世界感受到其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其價值觀的高遠,從而認識大國,學習大國,進而追求古人眼中的“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理想境界。
而大國文化的內在傳承弘揚以致外向輻射推廣,都與良師的作用息息相關。何謂良師?漢朝的劉向在《說苑·說叢》中說:“賢師良友在其側,詩書禮樂陳于前,棄而為不善者,鮮矣。”此處的“賢師良友”,其實就是賢良師友,即品德良善、學識淵博的好教師、好學伴。而良師益友這個成語,也指使人得到教益和幫助的好老師和好朋友,用于形容某一個和自己亦師亦友的人。總之在古人心中,良師必須是德才識兼備的且能循循善誘的教師。
在繁盛的唐代,首都長安是一個世界性的經濟文化交流中心。泱泱大國,萬邦來朝,文化交流,蔚為壯觀。唐代的最高學府——國子監,每年都要舉辦“祭祀孔子”的大型活動,各國使節均獲邀參加,朝廷會專門表彰在文化傳播方面有貢獻的良師,頒發賞銀500兩,將這種尊師重教的大國氣象,廣為傳揚。
那么,在當下大力弘揚傳統文化、追求民族復興的“中國夢”背景下,教師怎樣做才能成為大國良師?傳統文化給出了啟發。
儒家經典《大學》的開篇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左傳》載:“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可見古人對立德的重視,立德就是樹立德業,修養品德。一個大國良師,必須要有大胸懷、大格局,如在教育教學中要放眼國家發展、人類發展,不能局限于某一小事。這種胸懷與格局必須基于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這樣他的淵博學識與教育才華方能用得其所,才能垂范學生。當然,立德不僅要立意髙遠,更要立足現實,從做好小事、管好小節開始。
傳統文化中的良師,如孔子等人,在立德方面都能做到仁愛守法、明禮誠信、勤儉自強、敬業奉獻。具體而言,良師首先能做到以德施教、以德立身。師者為師亦為范,即用愛心與自律引領學生提升道德修養。其次,良師能做到取法乎上,見賢思齊。不僅不斷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更把正確的立德方法傳授給學生。其三,良師的立德體現于對職業的忠誠和熱愛,能自覺堅守教育崗位,堅守精神家園,堅守人格底線,帶頭弘揚中華傳統美德。
立德是前提,修身是手段。良師之所以為良師,就在于立德之后不懈修身,堅持強化自身的學習和師德修養。學生喜歡教師,是從敬佩良師開始的,這種敬佩來自于良師的學識和修養。古代的良師被稱為“智者”,是因為有扎實的文化基礎,勤勉的教學態度,過硬的教學能力,有效的教學方法。“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亦無力”,從反面說明了文化積淀之于良師的意義。良師有了廣闊的文化視野,故而教育教學時能游刃有余。注重修身的良師是智慧型教師,具備學習、生活、育人的智慧,還能在心態之調整、能力之建構、方法之習得等方面給學生以幫助和指導。當然,當今社會新知識、新觀念、新理論不斷涌現。良師幾乎每天都面臨著一個新世界,只有不斷學習,不懈修身,才能擔當培育英才之重任;只有終身學習,學而不厭,把學習當作自己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才能適應時代要求,實現大國良師傳播文化之大任。
立德修身是良師對自身發展成長的要求,而傳道授業解惑就是良師對自身工作效能的要求。
唐代文學家韓愈在《師說》中說:“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在“傳道、受業、解惑”三者中,傳道是首要的。一名教師如果只授業、解惑而不“傳道”,只能是古人口中的“經師”,而非“人師”。所謂“經師易求,人師難得”,良師就是“人師”,既精于授業、解惑,更以傳道為己任。傳道就是將學生浸潤在優秀文化的大道中,濡染正確的理念,幫助學生建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積極的人生態度。
良師傳道,傳的正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傳的正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的正是大中華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民族精神,其目的在于讓學生擁有傳承并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正能量。一個良師,一定會用好課堂講壇,用好校園陣地,用自己的言行傳播中華之文化精神,用自己的學識、閱歷與經驗激發學生對真善美的向往,使中華文化中的優秀價值觀潤澤學生的心靈,從而增強其價值判斷能力、文化傳承能力、精神塑造能力,促使其健康成長。
授業是教師安身立命的職責所在。大國良師的授業,不僅僅著眼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更注重學生對文化思想和科學知識的實踐,會傳授給學生在社會生活乃至國際交流方面所必需的禮儀、專業技能、思維技能和溝通技能。良師授業,會傳授完整的文化體系、知識體系并演示上述體系的來龍去脈。良師會讓學生懂得,傳統文化及基礎知識的積累唯有博聞強記,同時也能教會學生如何在短時期內汲取盡可能多的文化信息并使之條理化。良師會在授業中激發學生潛能,實現循序漸進,因材施教,因勢利導。
至于解惑,良師首先解的是學生的價值觀之惑。針對學生盲目崇洋、厚黑保身之類的價值觀誤區,良師會用經歲月檢驗后沉淀下來的思想和智慧去解惑,在潛移默化中匡正廣大學生乃至整個社會的公序良俗。這就是良師肩負的大國教育使命和社會責任。其次才是解專業知識之惑,解決學生在學習中產生的迷惑,當然解惑不僅在于解決學生的困惑,還在于引導學生發現問題。通過讓學生啟疑釋疑,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成為導領學生邁向神圣文化殿堂的引路人。
《管子》“權修三篇”中有“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的名言。樹人即培養人才,時代不同,樹人的內涵也不同。新時期大國良師樹人,當然是圍繞國際和平、國家富強、人民幸福,來培養品德高尚、有獨立人格、理想信念堅定、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人才。
良師能樹“有理想信念”之人,孔子說:“士志于道。”理想能指引人生方向,信念能使人堅定不移,良師會引導學生樹立理想信念并堅定踐行,使學生自覺將個人夢融入民族共同的中國夢中。良師能樹“有良好品德”之人,就像孔子那樣,將樹德放在樹人的首位,所謂“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論語》中還有“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這句名言明確了良師樹人的順序:在“孝”“弟”“信”“愛”之余,再去“學文”。良師能樹“全面發展”之人,注重人文關懷、團隊合作精神和人際溝通能力的培養,注重文化自信、文化包容、文化傳承與弘揚諸方面的培養,注重對國際意識和胸懷以及國際化視野、能力的培養。最終塑造出具有國際一流知識及能力結構,具有較高政治思想素質和健康心理素質,能經受多元文化的沖擊,在做國際人的同時不至于喪失人格與國格的、用自身言行傳播中華文化的人才。
大國良師,用文化架設學生成長的橋梁,讓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生根發芽,不斷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