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唐巨南
3月3日,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2018年全國兩會首場“部長通道”專訪中表示,要“加強教師使用,壓擔子,指路子,提點子,給位置,發票子,給他們實現自身價值的機會”。陳部長的這番講話,如果從學校教師發展的角度來看,是否可以這樣理解:要提升學校育人質量,就應該為教師的發展創設成功的舞臺,就應該重視指導教師的專業成長、提升教師的職業幸福感,從而調動教師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教師對自己所從事的職業是否具有真實的情感,關系到其內驅力是否能自然地被激發。青年教師是否經得起當下名目繁多的職業選項的誘惑,不忘入職教育行業的初心,中老年教師能否一如既往地保持當年的那份激情,自主化解職業倦怠帶來的消極情緒,都是值得學校管理層面重視的問題。由此,學校應注重引導,通過多種方法與途徑不斷地激發教師的職業情感。
教師工作可以量化,但又難以準確量化,因為教育質量原本就很難用一個確定的“量”去衡量,要讓教師在這種難以確切量化的工作中達到最優化,首要任務應該是引導教師愛崗敬業,只有熱愛自己的崗位,才能樂于在自己的崗位上建功立業。可以從兩個方面做些嘗試。
一方面要培育教師的集體榮譽感,讓教師生發“學校如家”的感情。
戶外素質拓展訓練項目中的最后一項是攀登畢業墻,其“團結協作才能獲取勝利”的鮮明主旨,常常讓參與訓練者感嘆集體力量之可貴。學校在教師管理中也應如此,要想方設法讓教師走出個人封閉的小天地,通過集體的力量去激發教師的自身潛能,如學校可以在校園醒目的位置上懸掛橫幅、條幅,時刻提醒每位教師“校興我榮,校衰我恥”“用今天的汗水,成就明天的輝煌”“奮力拼搏一學年,美好回憶一輩子”;也可以要求每個學科教研組、年級組制訂集體宣言,適時組織教師舉行國旗下的宣誓活動;還可以在教職工生日等特殊日子,發送一張賀卡寫上校長祝福的話語;處于全媒體時代的今天,學校還應該充分利用好QQ群、微信群、微信公眾號、校園網主頁等媒體渠道,選發一些能增添凝聚力的信息,讓教師之間加強互動交流,及時知曉學校的新動態。
精心營造的“學校是我家”的情感氛圍,能讓每天置身其境的教師感受到要超越自我、實現自身價值的精神動力。
另一方面要營造必要的壓力氛圍,讓教師珍惜現有的崗位資源。
有人說,“沒有壓力是造成庸人的原因”;還有人說,“不給教師適當加壓的校長不是負責任的校長,不給自己適當加壓的教師不是稱職的教師”。學校在給教師“壓擔子”的同時,還可通過師德師風教育大會、座談會等適時提醒大家珍惜崗位資源,如近幾年各省市縣公務員系列職數大幅壓縮,大學畢業后就業難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從《2017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來看,畢業半年后自主創業的2013屆本科畢業生有46.2%的人三年后還在繼續自主創業,且創業的形勢也不容樂觀;新辦的湖南師大二附中第一批招聘40多名教師,卻有3000多人報名且具有碩士學歷的就有200多人……諸如此類的事例,可以提醒每一位教師,要珍惜已擁有的崗位,從而增強大家的崗位建功立業意識。
時代的發展,教師的專業知識更新特別是教育理念的更新將會影響到教師的職業情感,也會決定教師的專業發展。學校教師管理中,要注重引領教師不斷地更新教育理念,有效地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從而讓教師更好地實現自身價值。
當今正逢教育改革的關鍵時期,教師應進一步認真學習《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深刻領會《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以及最新修訂的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等文件,努力提高“立德樹人”的自覺性,主動轉變教學方式,在教學工作中真正落實好學科核心素養。
引領教師更新教育理念,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要注意下面兩點。
一是要為教師確立成長的目標,讓教師奮斗后獲得職業的成就感。心理學認為“人的成就需要是一種基本需要”。以教書育人為職責的教師自然希望個人才華能得到充分的發揮,能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努力奮斗中獲得成就感。
我在從事湖南省示范性普通高中督導評估工作中發現,為了給教師確立成長的目標,大多數學校都建立了教師考核、績效評估及獎勵辦法。學校評優表彰機制健全,每年教師節都召開慶祝暨表彰大會,不僅激勵類別多而且出臺了評選細則,如“教書育人敬業獎”評選細則、“課改先鋒”評選細則、“優秀班級教學團隊”評選細則、“優秀管理團隊”評選細則、“優秀教研組”“優秀備課組”評選細則、“優秀黨小組”評選細則、“年度崗位突出貢獻獎”推薦條件、“優秀共產黨員”評選細則、“十佳魅力班主任”評選細則等。有的學校還會在年終全校教職員工中開展“我為自己申報一項榮譽”的活動,并納入年終獎勵表彰活動之中,其目的在于引導老師自己回顧一年來的工作,發現并肯定自己的個性化的亮點和優點,自我肯定,學校認定,潛移默化,以弘揚優良的教風、校風。這樣的評選,既為教師的成長確立了近期的目標,也讓教師為自己一學年的奮斗有了階段性的成就感。
二是要為教師創設成長的舞臺,讓教師感受到職業尊嚴與幸福。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指出,“人類有機體有一種天生的‘自我實現’的動機,所有其他的動機都是這種自我實現的不同表現形式”,并且認為人的潛能“只有在真誠、共情、無條件關注的環境和條件下得以充分的發展和實現”。由此可見,教師的潛能能否發揮出來,除了個體的努力之外,還有待于他人和社會力量的有效激發。
學校應努力為教師搭建成長的平臺,力求讓每個教師擁有成功的機會,讓每個教師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感受到職業的尊嚴與幸福。如:可以讓師徒結對,組織青年教師與老教師簽訂師徒合同,通過師傅“一對一”的切身指導,讓青年教師快速成長;可以以賽促技,組織、支持、鼓勵教師參加各種競賽,讓他們在競賽獲獎中更加自信;可以開展課改研討課、青年教師匯報課、名優教師示范課、問題診斷督導課等活動,通過磨課、聽課、評課等環節推動教學交流,提升教師教學技能;可以以培促學,組織教師參加遠程教育培訓,派出教師外出參加各級專題或學科學習培訓,讓教師感受到“培訓是教師最好的福利”;可以設置“教師論壇”,讓有專長的教師展示自己的學識和專業素養;可以鼓勵教師積極參加課題研究甚至著書立說,促使教師不斷總結自己的教育教學經驗;還可以通過及時發掘教師中教育教學的感人事跡,通過新聞報道或先進事跡報告會等途徑,讓身邊的故事有效地煥發出教師們的斗志。
“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為教師創設發展的舞臺,讓他們在舞臺上盡展才華和個性風采,只有這樣,教師的奮斗才有動力,才會在奮斗之后更好地感受到尊嚴與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