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玲玲
2014年,為推動教師教育綜合改革,全面提升教師培養質量,教育部出臺了《關于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的意見》。伴隨意見的出臺,覆蓋全國62所高校的80個卓越教師培養計劃改革項目開始實施。
2017年,南京師范大學(以下簡稱南師大)所承擔的卓越中學教師培養改革項目“地方高師本碩貫通教師教育模式探索”的“六年一貫制”卓越教師培養獲教育部肯定,2018年將在全國近30所高校全面推廣。“六年一貫制”如何培養卓越教師?這一模式究竟有何獨特之處?卓越教師又將給基礎教育帶來怎樣的影響?近期,本刊記者專訪了該校教師教育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楊作東,探究這一模式背后凝聚的創新智慧。
記者:“六年一貫制”卓越教師培養模式獲教育部認可,并在全國近30所高校推廣。能否請您簡要介紹一下,這是怎樣一種培養模式?
楊作東:“六年一貫制”卓越教師培養模式,也叫“3+3”模式,是我校從2016年起,在原先的“4+2”和“3.5+0.5+2”教師教育模式基礎上,進一步體現自身優勢和特色的本科與全日制教育碩士研究生有機銜接的卓越教師培養實施方案。我們面向語文、數學、生物等多個學科方向,選拔具有卓越教師和“未來教育家”潛質的學生進入這一本碩貫通項目。“3+3”模式可分解為兩個階段,前3年為本科學習階段,后3年可分為“1+2”,這里的“1”就是本科第四年,也就是本碩銜接階段。進入項目的學生,在此階段完成本科學習任務的同時,還需修讀部分研究生學科類與教育類課程。在其后的兩年中,學校還將通過多種形式對他們進行學科專業研究訓練和卓越教師素質與能力提升訓練。
這一模式根據教師專業成長規律,堅持實踐能力培養置于全程,研究能力訓練貫穿始終。通過大類培養與專業學習相結合,基礎理論學習與課題研究學習相結合,知識學習與實踐行動相結合,以嵌入式實踐、教育志愿服務、沉浸式實踐、頂崗支教、反思性實踐等系列實踐活動一以貫之,培養掌握現代教育理論、具有較強教育教學實踐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質中學學科課程專任教師及從事相關工作的教育教學管理人員。
記者:應該說,這是一種更高層次、更高品質的人才培養模式。那么,南師大是基于怎樣的背景開展這項工作的呢?
楊作東:其實,從2005年成立教師教育學院開始,我們就在不斷深化綜合性大學背景下教師教育體制和運行機制的探索與創新。2014年,在承擔了教育部卓越中學教師培養改革項目“地方高師本碩貫通教師教育培養模式探索”之后,我們的改革和創新步伐進一步加快。最終,在2016年,我們結合“4+2”“3.5+0.5+2”等不同的銜接模式中普遍存在的本碩“銜接”不充分的客觀情況,提出了現在的“3+3”模式。
這一模式的目標就是構建“本碩融通、強化基礎、鍛造能力、協同培養、雙向卓越”的教育碩士培養模式,為基礎教育培養一支政治素質過硬、師德高尚、知識扎實、能力突出,適應并引領基礎教育改革發展,有成長為“未來教育家”發展潛力的高層次基礎教育師資人才隊伍;同時,為卓越中學教師培養提供經驗與專業資源,為綜合性師范大學教師教育改革提供示范性案例。
記者: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南師大是如何讓“六年一貫制”扎實、高效地落實在學生成長的過程中的呢?
楊作東:我們把“六年一貫制”的培養以任務驅動的方式分階段進行,形成“三階段理論學習+二階段教育實踐”的交叉融通培養模式。這樣的模式使理論和實踐不再像過去那樣孤立地展開,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通培養。各階段的任務既注重卓越教師素質發展的全面性與整體性,注重德、知、情、能的內在聯系,又有階段性側重,使師范生的知識、師德、師能在不同階段呈螺旋式上升,且前后觀照,相生相長。
第一個階段是在大學二年級下半學期之前,這一階段我們側重寬廣的基礎知識學習,分文理科大類培養,打下深厚的理論基礎,并培育教師需具備的政治素養與人文藝術素養。第二個階段是大學二年級下半學期至大學三年級全年,這一階段是專業知識與教師素養初步養成階段。主要是對相關學科專業知識學習與能力的培養,以研究性學習為手段,并開展嵌入式教育實踐和教育志愿者行動,滲透教師職業道德、情感與技能的養成,打下扎實的教師專業發展基礎。第三個階段是大學四年級全年,這一階段是專業基礎雙向強化學習和沉浸式教育實踐階段。也就是我們說的本碩銜接階段。在這個階段里,我們需要在三年本科師范教育基礎上,進一步涵養卓越教師應當具備的教育及學科專業素養。第四個階段是研究生學習上半程的學科專業研究訓練階段。側重中學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訓練,進一步深化學科專業前沿的學習與研究,突出實踐導向的教育理論學習。
最后一個階段是研究生學習下半程的卓越教師素質與能力提升階段。我們要求學生進行反思性教育實踐,赴優質學校接受中學一線名師指導,深入思考和研究教育現實問題,為成為信念堅定、基礎扎實、能力突出,能夠引領中學教育教學改革的卓越中學教師做好全面準備。
記者:這一創新模式無疑會對學校原有的教育機制、運行機制等形成挑戰。南師大是如何應對這些新挑戰的呢?
楊作東:作為全國最早設置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的院校之一,南師大具有能夠有效整合校內教師教育資源的管理體制和較完善的教師培養質量保障體系,具有一支理論水平高與實踐能力較強、專兼職相結合、能夠滿足卓越中學教師培養需要的高質量教師教育師資隊伍。與此同時,我們在全省100余所知名中學建立了實踐基地,建立了高校、地方政府和中學“三位一體”、合作共贏的協同育人機制。我們的實踐基地辦學成效好、師資力量強、教改經驗豐富,能夠為學生教育實踐提供充足的崗位、充分的機會和有效的指導,有力地保障了我們的人才培養質量。此外,學校也在經費和政策等方面給予了我們諸多實質性的保障和支持。
記者:新的培養模式的有效實施必然需要相應的評價機制與之配套。南師大如何對進入“六年一貫制”項目的學生進行科學評價?
楊作東:南師大一向重視加強本科和全日制教育碩士研究生培養階段過程管理和考核評價。在教育碩士培養中,我們遵循“論文+教育實踐能力評價”的學位審核要求。一方面,強化教育碩士學位論文的應用導向,要求學生研究中小學教育教學實際問題,凸顯應用價值;另一方面,通過課堂觀察、檔案袋分析、技能測評等多種方式,考核評價學生教育實踐能力。對于進入“六年一貫制”卓越教師培養項目的學生來說,畢業時除了按照上述要求通過教育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答辯、獲得教育碩士專業學位之外,還須通過“南京師范大學卓越中學教師評價中心”的檔案袋評價、現場評價及綜合實踐創新評價等三級評價體系的考核。考核合格后,授予“南京師范大學卓越中學教師項目結業證書”。因此,這個證書是極具含金量的。
記者:未來針對卓越教師培養,南師大還將有哪些規劃?
楊作東:我們將繼續實施和優化“六年一貫制”項目:一方面學校將在教師教育人財物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成立改革項目實施領導小組,協同推進相關改革工作;另一方面,我們將提請教育部、江蘇省教育廳給予多方面的政策支持。比如,將項目與教師資格證書改革進行銜接,通過該項目考核的學生,在畢業時可以實現研究生畢業證、教育碩士學位證、教師資格證三證合一。
此外,我們還將為學生創造更多的國際游學、駐學機會,讓學生能夠多維度、多面性感知不同地區、不同國家的教育,從而更好地進行創造性的研究與教育教學工作。這也是對新時代國家在教育領域強調扎根中國、融通中外、立足時代、面向未來,辦好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教育等重大決策部署的積極響應。
記者:隨著《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臺,教師隊伍建設被擺在越來越重要的位置。您認為,未來我國的教師教育將呈現怎樣的趨勢?
楊作東:一直以來,我們并沒有像德國那樣,完全采取職業性的教師培養模式,而是沿用以師范大學培養師資為主的方式。我認為這種集中的培養方式將長期主導我國的教師教育,這是由我國國情決定的。
與此同時,科技的發展正在深刻地影響社會的各個領域,對于教育而言,獲取知識的渠道越來越多、方式越來越便捷,知識的分享也越來越容易,因此,未來我們提供給學生的將不再是知識的傳送,而是更高層次的能力的培養,這就需要我們持續創新、優化我們的教育,去應對新的訴求,去引領未來的變革與發展。